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计划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2.9—2005.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6.9—1999.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荣誉奖励 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7)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学优秀奖(201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学优秀奖(201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科研优秀奖(2012) 中国人民大学学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2)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0)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09) 《侦查监督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8) 《控审分离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四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5) 《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2014) 《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4) 《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兼评<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7) 《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届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6) 《中国律师学》: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3)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律师制度、司法改革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我国逮捕制度改革检讨》,《中国法学》2019年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转载) 《侦查监督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中国法学》2014年第1期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职能解构》,《中国法学》2012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3期转载) 《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第二作者),《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第二作者),《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检警一体化模式再解读》,《法学研究》201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 《逮捕审查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监察委员会职务犯罪调查的性质及其法治化》,《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3期 《刑事冤错案件的程序法分析——以聂树斌案为例》,《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3期 《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的几个认识问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刑事诉讼法总则检讨——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分析》,《政法论坛》2016年第6期 《检察机关派驻公安机关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死刑冤案的程序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是现代司法的权利保障》,《法制日报》2011年9月20日 《刑事拘留与审查逮捕的期限应予缩短》,《中国司法》2009年第3期 《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法学家》2008年第6期 《组建职务犯罪专门侦查机构的设想》(第一作者),《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欧洲三国反酷刑的经验及其启示》(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拘留逮捕制度改革与完善刍议》,《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 《死刑复核程序需要检察机关参与》,《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 《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的理性解读》,《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法国、德国参与式侦查模式改革及其借鉴》,《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体系的完善》,《人民司法》2006年第5期 《质疑死刑复核权的程序功能——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摘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6年第2期转载) 《误判:缘于体制与程序中的六个缺陷》,《检察日报》200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7期转载,并被法制日报社《法治参考》<供地厅以上领导参阅的内部资料>2005年4月15日转载) 《变动不居的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三》(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 《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二》(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 《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一》(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1期转载) 《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第二作者),《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4年第9期转载) 《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两个司法解释——兼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一作者),《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4年第8期转载) 《公诉人的诉讼地位探析——兼论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的程序化》(第二作者),《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第二作者),《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3年第7期转载) 《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 《从建立被告人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借鉴意义》(第二作者),《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 《控辩式庭审方式中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及其制度保障》,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论检侦一体化改革与刑事审前程序之重构》(第二作者),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制度保障》(第二作者),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公诉的价值冲突与衡平论略》(第二作者),《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2年第1期转载)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第二作者),《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 《谁有权力逮捕你——试论我国逮捕制度的改革》(第二作者),《中国律师》2000年第9、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0年第12期、2001年第1期转载) 《论我国律师的性质》(第二作者),《诉讼法学新探》(陈光中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论刑事程序正当化》(第二作者),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第二作者),《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学术兼职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师资库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