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瑞龙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87年9月-1990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2年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院长 重要荣誉和称号 教育部教授,英国杜伦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丹麦奥登塞大学访问进修。在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曾获第八届和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三、第四、第六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等奖项。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制度经济学 企业理论 非均衡经济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试论国有资产价值递增承包责任制》,杨瑞龙,《经济研究》,1986年第11期 《价格不是国家实行间接控制的手段》,杨瑞龙,《光明日报》,1986年3月8日 《产权明晰化与双层股份制模式》,杨瑞龙,《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获企业改革十年“改革方案设计奖”) 《法人资产制度与企业自负盈亏》,杨瑞龙,《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 《论制度供给》,杨瑞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杨瑞龙,《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杨瑞龙,《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获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杨瑞龙、周业安,《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杨瑞龙,《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杨瑞龙,《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期 《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杨瑞龙,《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国有企业的双层分配合约下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杨瑞龙、周业安,《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杨瑞龙、周业安,《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治理结构创新》,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杨瑞龙、杨其静,《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从技术创新透视外部网络化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杨瑞龙、胡琴,《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杨瑞龙、杨其静,《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竞争、内部人控制与经济绩效》,杨瑞龙、郑志,《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制度基础》,杨瑞龙,《求是》,2002年第18期 《追踪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杨瑞龙、杨其静,《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杨瑞龙、卢周来,《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的经济学研究:一个方法论评述》,杨瑞龙、卢周来,《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杨瑞龙、聂辉华,《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Australia’s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Yang Ruilong, Ma Zihui, Zhang Yin, ECONOMIC PAPERS,Volume27,March 2008 WHY HAS TOP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CREASED SO MUCH IN CHINA: A EXPLANATION OF PEER-EFFECTS, Yang Ruilong, Yang Jidong,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4:5(2009)

学术兼职

兼任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上海市政府咨询决策特聘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