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赵延东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98-2001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社会学系 应用社会学专业,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1995-1998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 应用社会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8-199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政法系 行政管理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8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01至今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1992-1995 湖北省武汉市建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 荣誉奖励 2016年,获“《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新锐作者奖’” 2015年,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 2015年,获“《社会》杂志改版十周年优秀作者奖” 2014年,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2年,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2年,获“第五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201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津贴” 2011年,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0年,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9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01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研究领域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科学社会学、创新的社会学研究、风险与灾害的社会学研究、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统计方法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赵延东、李睿婕、何光喜. 2018. 新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社会功能分析. 《中国软科学》, (6) Ma, Ying, Yandong Zhao, Xu Gong, Li Sun, Yonghe, Zheng. 2018. Close the Gender Gap in Chinese Science. Nature, vol. 557 卢阳旭、赵延东. 2018. 灾后住房重建中的家庭、社区和政府动力机制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邹宇春, 赵延东. (2017). 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信任?——资源机制与交往机制.《 社会科学战线》, (5): 200-206. 赵延东、廖苗. (2017). 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在中国. 《中国软科学》. (3):37-46 赵延东、张娟娟、薛姝. (2017). 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的回顾. 《科学学研究》. 35(1):16-24 赵延东、李睿婕. (2017). 使用定位法测量个体社会网结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6-42 赵延东、马缨、 廖苗.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女性科学家成长发展的政策及其效果. 《中国科学基金》(5):403-409 何光喜、石长慧、薛品、赵延东.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学界的形象——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5):417-424 石长慧、赵延东. (2016). 用信息技术缓解“留守儿童”难题. 《当代广西》, (5):61 Zhao Yandong, Hu Qiaoxian. 2016.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healthy behaviors: An example of breastfeeding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1):129-143 Wei Hong, Yandong Zhao. 2016. How Social Networks Affect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Chinese Scientist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41(2): 243-273 赵延东、洪伟. (2015). 承担企业科研项目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什么?. 《科研管理》(12). 薛品、赵延东. (2015). 青少年职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11) 石长慧、王卓妮、赵延东. (2015). 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学研究》、(9). 李锋亮、赵延东、 W.J.Morgan. (2015). 工作找寻的强度、成本与结果——基于硕士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5)、18-24. Hong, Yanbi and Zhao Yandong. (2015). From Capital to Habitus: Class differenti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al patterns in urban China.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Vol 1 (4): 20-37 曹玉娟、杨起全、 赵延东. (2015). 新周边形势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广西实践. 《中国科技论坛(3)、155-160. 赵延东. (2015). 培育应对特大型城市风险挑战的社会资本. 《探索与争鸣》(3)、27-29. 何光喜、赵延东、薛品、张文霞,2015,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六城市调查数据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第1期 李路路、李睿婕、赵延东,2015,自然灾害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对汶川地震灾区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薛品、赵延东、王素,2015,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科技论坛》,第3期 张文霞、石长慧、王东明、黄莎琳、赵延东、马缨、邓大胜 ,2014,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中国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课题组调研报告,《中国人才》,第11期 Simone Arnaldi, Gianluca Quaglio, Miltos Ladikas, Hannah O'Kane, Theodoros Karapiperis, Krishna Ravi Srinivas, Zhao Yandong, 2015. Responsible governa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flections from Europe, China and India, Technology in Society. 42:81-92 杨璐、 何光喜、 赵延东,2014,我国农技推广人员的高职业忠诚度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第12期 洪岩璧、赵延东,2014,从资本到惯习: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阶层分化,《社会学研究》,第4期 卢阳旭、何光喜、赵延东,2014,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邻避”事件: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马永斌、 赵延东,2014,社会网络对有机食品选择的影响,《科学与社会》,第4期 卢阳旭、 何光喜、 赵延东,2014,科技工程社会风险治理须重视,《发明与创新: 综合》,第4期 赵延东、洪岩璧,2014,影响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因素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5期 赵延东、 杨起全,2014,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及其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科普研究》,第5期 李强、 赵延东,2014,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新典范——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的发展与挑战,《高科技与产业化》,第5期 何光喜、赵延东、杨起全,2014,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对科研人员经费集中情况的分析,《中国软科学》,第6期 李强、 赵延东,2014,迅猛发展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中国科技术语》,第6期 李强、赵延东、何光喜,2014,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第7期 李强、 赵延东、 何光喜,2014,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第7期 张文霞、 石长慧、 赵延东,2013,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高科技与产业化》,第12期 赵延东,2013,把灾后需求评估纳入灾害响应体系,《中国国情国力》,第248期 石长慧、赵延东,2013,开展收集灾后快速调查提升科学救灾水平,《人民日报内参》,第36期 赵延东、 尉建文,2013,社会资本与中国西部公众社会安全感关系研究,《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第3期 赵延东、洪岩璧,2013,网络资源、社会闭合与宏观环境——教育获得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及发展趋势,《社会学评论》,第4期 张文霞、樊立宏、赵延东,20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社会发展的科技政策回顾与展望,《软科学》,第4期 赵延东、胡乔宪,2013,社会网络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以西部地区新生儿母乳喂养为例,《社会》,第5期 赵延东、张化枫,2013,灾后需求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第6期 Wang Su, Liu Xiufeng, Zhao Yandong. 2012. Opportunities to Learn in School and at Home: How can they predic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asic scienc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1-28 薛姝、 何光喜、 赵延东,2012,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现状与障碍——基于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中国科技论坛》,第1期 王文彬、赵延东,2012,自雇过程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第3期 赵延东、洪岩璧,2012,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陈传波、 白南生、 赵延东,2012,适应性区群抽样: 研究流动农民工的方法与实践,《统计研究》,第5期 赵延东、邓大胜,2012,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待学术不端行为:对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结果,《科研管理》,第8期 Li Fengliang, Zhao Yandong, W. John Morgan. 2011. The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a comparative commentary.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Economy, 5(1-2):45-52 张文霞、 赵延东,2011,如何规避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发明与创新》,第10期 何光喜、 赵延东,2011,真实与错位: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与自我形象比较分析,《中国科技论坛》,第12期 赵延东、何光喜、朱依娜,2011,预防与抑制:社会资本对家庭暴力的作用机制初探,《社会》,第1期 张文霞、 赵延东.,2011,风险社会: 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科学与社会》,第2期 尉建文、赵延东,2011,权力还是声望:社会资本测量的争论与验证,《社会学研究》,第3期 刘岩、赵延东,2011,转型社会下的多重复合性风险——三城市公众风险感知状况的调查分析,《社会》,第4期 卢阳旭、 赵延东,2011,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资金获得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赵延东、周婵,2011,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科学学研究》,第7期 邓大胜、 何光喜、 张文霞、 等,2011,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基于个体中心网视角的研究,《科学学研究》,第7期 赵延东,2011,社会网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汶川地震灾区调查的分析,《中国软科学》,第8期 Li Fengliang, Zhao Yandong, Tian Yongpo. 2010. Job Search and Over-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Labour Market for Postgraduates.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28(2):41-50 赵延东、 石长慧,2010,信任在灾后重建中有多重要,《中国减灾》,第23期 赵延东、 邓大胜、 马缨、 等.,2010,博士毕业生就业取向如何,《中国人才》,第4期 赵延东、肖为群,2010,风险的多学科研究视角,《中国科技论坛》,第6期 赵延东、 邓大胜、 李睿婕,2010,汶川地震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分析,《中国软科学》,第8期 赵延东、 肖为群,2009,创新型国家的社会结构基础:为创新积累社会资本,《科学学研究》,第1期 【《新华文摘》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王春法、 张文霞、 赵延东,2009,建议增加科研辅助岗,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科技导报》,第21期 赵延东、 马缨,2009,从食品安全问题看公众信任与风险治理,《太原科技》,第2期 邓大胜、 赵延东,2009,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创新科技》,第2期 马缨、 赵延东,2009,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赵延东、 张文霞,2008,集群还是堆砌?对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反思,《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赵延东,2008,重视 “社会资本” 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中国改革》,第3期 赵延东、 马缨,2008,免疫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初探,《科技进步与对策》,第5期 赵延东,2008,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软科学》,第5期 赵延东,2008,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社会》,第5期 赵延东、 杨俊,2007,转型期我国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信任基础,《经济管理》,第21期 赵延东,2007,受访者推动抽样:研究隐藏人口的方法与实践,《社会》,第2期 赵延东,2007,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第4期 赵延东,2007,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灾害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赵延东,2007,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第6期 Zhao Yandong,2006,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Inteligencia Empresarial》,第11期 赵延东,2006,访欧随感:构建创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国科技成果》,第12期 赵延东,2006,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学习与探索》,第2期 赵延东,2006,测量西部城乡居民的社会资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塔玛、 戴安娜、 威尔森、赵延东,2005,弱关系,强关系:墨西哥移民中的网络原则,《思想战线》,第1期 赵延东,2005,“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及其后果,《浙江社会科学》,第2期 赵延东、 罗家德,2005,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 赵延东、邓大胜,2005,西部教育:任重道远,《科技中国》,第3期 赵延东,2005,城市公众对劳资冲突的主观感受及其后果,《社会科学》,第3期 科技发展与现代风险研究课题组,2005,跨越边界:一体化治理风险,《中国科技论坛》,第6期 赵延东,2005,城市青年的冲突认知与行为倾向,《中国青年研究》,第7期 肖为群、 赵延东,2004,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堪忧,《瞭望》,第52期 赵延东,2004,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赵延东、 王奋宇,2004,当前我国城市职业流动的障碍分析,《人口与经济》,第5期 赵延东,2004,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中国科技论坛》,第5期 赵延东,2003,“非典”期间的社会歧视现象及其成因分析,《青年研究》,第12期 赵延东,2003,再就业途径的选择及决定因素――对武汉市下岗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社会科学》,第1期 赵延东,2003,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 ,《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赵延东,2003,求职者的社会网络及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为例,《社会学研究》,第4期 赵延东,2003,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赵延东、 王裔宇、 何光喜,2003,非典的社会影响应急对策研究,《特区理论与实践》,第6期 Zhao Yandong, 2002. Measur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Laid-off Chinese Workers. Current Sociology. 50(4):555-571 赵延东,2002,国有部门应如何留住人才,《中国经济快讯》,第39期 王奋宇、 赵延东,2002,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管理世界》,第3期 赵延东,2002,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第4期 【《新华文摘》200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赵延东、 王奋宇,2002,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赵延东,2001,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攀登》,第2期 斯科特、 赵延东,2001,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国外社会学》,第6期 赵延东,2001,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延东、 风笑天,2000,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2期 赵延东,2000,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8期 肖为群、 赵延东,1999,再就业工程实施中的观念转变问题,《国内外经济管理》,第1期 赵延东,1998,“社会资本”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风笑天、 赵延东,1998,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理论月刊》,第8期 风笑天、 赵延东,1997,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赵延东,1997,利益集团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6期 赵延东、肖为群,1997,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制度革命,《社会科学动态》,第6期 赵延东,1997,武汉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一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第8期 赵延东、 刘永树,1996,对‘考研热’的社会学经济学思考,《青年研究》,第11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