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岳永逸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98.9-2004.6 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995.9-1997.6 四川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脱产学习 1990.9-1994.6 川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在职函授 1987.9-1990.7 四川省剑阁师范学校学习 工作经历 2019.1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教授 2012.9-2013.9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 2008.9-2009.9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 2004.7-2019.10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6年晋升教授 1997.9-1998.8 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高级职业中学 教师 1994.9-1997.8 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初级中学 教师 1990.7-1994.8 四川省剑阁县国光乡小学 教师 荣誉奖励 1. 2017年,《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 2015年,《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荣获“‘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年度社科类好书奖” 3. 2014年,论文《城墙内外: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 4. 2012年,《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 2011年,《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6. 2010年,荣获 “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7. 2009年,《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荣获 “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8. 2004年,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荣获 “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

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1 1. 《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读书》(6):30-39 2. 《社会学的民俗学:黄石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社会学评论》(3):101-119 3. 《魔障与通胀:李安宅的意义学》,《学海》(2):21-30 4. 《实地厚生:李安宅的文化社会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9-27 5. 《FolkloreとFolkways:現代中国民俗学発展の2つの潮流—岩本通弥著「東アジア民俗学の再定立」ヘのレスポンス2点》,西村真志叶葉訳,《日常と文化》(9):59-72、213-226 2020 1. 《“土著”之学:司礼义的中国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60-79 2. 《小道可观:现代中国的扶箕与诠释》,《世界宗教研究》(1):29-43 3. 《语言的“通胀”与意义:纪念李安宅》,《读书》(5):76-84 4. 《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22-28 5. 《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以表演艺术类为例》,《民族艺术》(6):79-87 2019 1. 《谚语研究的形态学及生态学:兼评薛诚之的<谚语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54-72 2. 《零落成泥碾作尘》,《读书》(5):151-159 3. 《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民俗研究》(3):18-30 4. 《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民族艺术》(4):28-42 5. 《言地语人:曲艺研究七十年》(与林旻雯合写),《民间文化论坛》(6):64-80 6. “Disciplinary Tradition, Everyday Life, and Childbirth Negotiatio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Urban Folklore Studies”, trans. by Wenyuan Shao and Yuanhao Zhao, in Zhang Lijun & You Ziying eds. Chinese Folklore Studies Today: Discourse and Practi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pp.27-61 2018 1. 《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开放时代》(1):91-106 2.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6-87。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页41-52。 3. 《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功能论视角下的燕大乡土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44-60。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89-104。 4. 《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民俗研究》(2):5-14 5. 《社会治理、组织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村的青苗会》,《文化遗产》(2):113-120 6. 《学术“同工”杨堃的批评》,《读书》(6):21-28 7. 《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民族艺术》(4):36-46 2017 1. 《精神性存在的让渡:旧京的庙会与庙市》,《民俗研究》(1):87-98 2. 《妙峰山的光》,《民族艺术》(1):160-165 3. 《天眼、日常生活与街头巷尾》,《读书》(3):12-19 4. 《隐于“市”与“史”:赵卫邦与他的民俗学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25-36 5.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与蔡加琪合写),《民族文学研究》(6):32-48 2016 1. The Nation-State,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Economy of Temple Incense: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 Temple Festival on a Landscaped Holy Mountain,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vol.13, no.2 (2016.12), pp.240-287 2. Preface: Beijing and Its Daily Lives,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4 3.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Existence: Temple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in Old Beij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26 4. Belief or Leisure: The Evolution of Miaofeng Mountain Temple Festival in the Last Century,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27-47 5. 《非遗的雾霾》,《读书》(3):31-38 6. 《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中原文化研究》(2):61-65;后被《党政干部参考》2016年第10期第34-35页摘录 7. 《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与赵雪萍合写),《民间文化论坛》(2):30-48. 8. 《革弊?人神敬拜的礼俗让渡》,《民俗研究》(4):54-60 9. 《技术世界民间曲艺的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22-129 10. 《民族国家、承包制与香火经济:景区化圣山庙会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乡村研究》(13): 78-128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