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宋健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法学学位,2002年 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法学学位,1995年 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法学学位,1992年 工作经历 研究生院副院长,2020.3,中国人民大学 杰出学者特聘教授B岗,2020.1,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三级岗),2019.8,中国人民大学 党委书记、副院长,2018.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7.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2017.1,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四级岗),2012.8,中国人民大学 访问学者,2003.8-2004.7,韩国东国大学 副教授,2002.6,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讲师,1998.8,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助教,1995.8,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婚姻家庭、社会性别、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2年,“离婚冷静期”政策能否降低离婚水平(第一作者),《探索与争鸣》第8期。 2022年,透过照料危机审视照料劳动的社会价值(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10期。 2022年,完善三孩政策配套措施 减负赋能提振生育水平,《中国青年报》03-29,第10版。 2022年,疫情常态化下的数字化生活场景与远景(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2期。 2022年,中国青年多重职业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青年研究》第1期。 2022年,人口与家庭发展:基于协调耦合关系的指数构建(第一作者),《人口学刊》第1期。 2022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规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第二作者),《西北人口》第1期。 2021年,“慢就业”:青年初职获得时间及教育的影响(第一作者),《青年探索》第6期。 2021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中国策(独立作者),《半月谈》(内部版)第11期。 2021年,中国生育研究现状与问题——基于方法视角的观察(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21年,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4期。 2021年,从约束走向包容:中国生育政策转型研究(独立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21年,从人口转变到家庭转变——一种理论分析思路(第一作者),《探索与争鸣》第1期。 2021年,家庭领域妇女地位的测量(第一作者),《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第1期。 2020年,主客观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20年,中国青年同居观念:教育的影响与机制(第一作者),《青年研究》第5期。 2020年,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破除(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28期。 2020年,银发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得力引擎(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21期。 2020年,The Household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China:1982-2015(通讯作者),Demography,57(4) 2020年,中国三代直系家庭变迁:年龄、时期、队列视角的观察.(第二作者),《人口学刊》第3期。 2020年,人口学方法的传承与演变——兼论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独立作者),《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20年,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基于CLASS三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2期。 2020年,结婚率新低现象的人口学解读(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8期。 2019年,中国家庭新形态:“离巢”青年与“空巢”父母(独立作者),《人民论坛》第28期。 2019年,青年就业的多维度观察与思考(第一作者),《青年探索》第5期。 2019年,妇女地位:概念、测量与理论——全领域与家庭领域的观察(第一作者),《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2019年,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夫妻视角的一项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3期。 2018年,近1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回顾(独立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18年,父母如何影响女性的二孩生育计划——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第三作者),《人口研究》第5期。 2018年,孙子女照料与老年人就业的关系研究(第一作者),《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18年,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基于意愿和行为两种路径的观察(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2期。 2018年,高等教育与女性婚配:基于年龄、时期和队列的视角(第二作者),《人口学刊》第2期。 2017年,1995年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模式的特点及变化(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17年,孩次、生育时间与生育水平——基于中日韩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变动与差异的机制研究(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3期。 2017年,转折点:中国生育率将往何处去——基于欧洲的经验与启示(独立作者),《探索与争鸣》第4期。 2017年,高等教育对青年初婚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第一作者),《青年研究》第1期。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中国城市女性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第二作者),《人口研究》第6期。 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执行中生育成本的分担——基于国家、家庭和用人单位三方视角(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6期。 2016年,中国儿童的意外伤害——兼论母亲特征及其照护的作用(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5期。 2016年,中国青年的婚姻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第一作者),《中国青年研究》第9期。 2016年,中国普遍二孩生育的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独立作者),《人口与经济》第4期。 2016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情感交流——基于独生子女生命历程视角的实证分析(第一作者),《南方人口》第2期。 2016年,中国“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与对策(独立作者),《探索与争鸣》第1期。 2015年,中国城市青年的住房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独生属性和流动特征的实证分析(第一作者),《人口学刊》第6期。 2015年,中国已婚妇女生育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兼论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的调节作用(第一作者),《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2015年,中国生育政策的完善与善后(独立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2015年,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3期 2015年,婚配期望与选择中的独生子女属性(独立作者),《青年研究》第1期。 2014年,中国父母丧子的概率与年龄分布(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2014年,稳态与失稳:家庭结构类型与家庭幸福的一项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5期。 2013年,“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养老能力与养老风险——兼论家庭安全与和谐社会构建(独立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2013年,惯性增长下的中国人口再生产——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4期。 2012年,城市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6期。 2012年,性别偏好如何影响家庭生育数量?——来自中国城市家庭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人口学刊》第5期。 2011年,“啃老”:事实还是偏见?——基于中国4城市青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第一作者),《人口与发展》第5期。 2011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3期。 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独立作者),《人口研究》第6期。 2010年,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10年,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独立作者),《人口学刊》第3期。 2009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政策回应与效果——兼论县级层面社会政策协调的探索与启示(独立作者),《人口研究》第4期 2008年,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独立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08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第一作者),《人口研究》第5期。 2007年,流动人口管理:北京市相关政策法规的演变(第一作者),《市场与人口分析》第3期。 2006年,中国农村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独立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06年,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独立作者),《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2005年,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独立作者),《人口研究》第2期。 2004年,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第三作者),《人口研究》第6期。 2003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第三作者),《人口研究》第5期。 2002年,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独立作者),《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2001年,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综述(独立作者),《人口研究》第6期。 2000年,“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独立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学术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法政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研究》副主编。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专家;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