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路路

个人简介

学术任职经历: 2019-2021:获聘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 2017-2019:获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教授A岗 2012-2017: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7.7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授(2008年二级教授) 1990.7-1997.6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副教授 1987.11-1990.6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讲师 1985.1-1987.1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助教 行政兼职经历 2012-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常务) 2011-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 2003-201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 2000-201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1982.7-1984.12 北京市委研究室政策研究人员,副处长 社会兼职经历 2013-至今: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2-2019.5: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9-2012: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2010-至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2009-2017: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社会不平等,组织研究,现代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我国未来教育增长模式试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第76-80页。 2、“关于完善北京市市级决策研究体制的设想”,北京:《中国行政管理》1986年第2期第15-19页。 3、“实践范畴在马克思早期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湖南常德:《常德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第9-14页。 4、“企业社会行为试析”,北京:《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7年第1期第40-46页。 5、“‘社会现代化’”理论论纲”,北京:《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3期第105-112页。 ——Theoretical Theses on "Social Moder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4, No.4, Dec.1989, p.365-377. 6、“我国社会指标研究的几点探索”,(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12-20页。 7、“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郑杭生,李路路,李强)北京:《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第33-41页。 8、“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关于分层指标的理论背景和制度背景的阐述”,(杨晓,李路路)北京:《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第32-41页。 9、“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代化进程”,(李路路,王奋宇)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第36-42页。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Modernisation Proc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6, No.1, March 1991. 10、“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迟缓的社会学结构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第25-32页。 11、“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试析”,北京:《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65-76页。 12、“大同煤矿的企业文化”,(于显洋,李路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3、“社会结构的转型:结构主体和结构规则的变革”,北京:《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16-30页。 14、“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下的社会心理特征”,(王奋宇,李路路)北京:《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1期。 15、“对一个国有企业和一个民营企业的社会学思考”,北京:《管理世界》1993年第4期第77-85页。 16、“对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的思考”,(李汉林,李路路)北京:《管理世界》1993年第6期第?页。 17、“谁是企业”,《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8、“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6期(春季卷)1994年第5-16页。 19、《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46-58页。 20、“私人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企业成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5期(春季卷)1996年第32-43页。 21、“社会结构变迁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209-214页。 22、“评‘社会中间层’”,北京:《中国书评》1996年第1期。 2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制度化结构“,北京,《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第30-34页。 24、“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93-104页。 25、“论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5)》,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 26、“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The Personal Background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 the "Success of Their Enterprises",),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34-146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Beijing:Third Issue, Autumn 1998. p.52-63)。 27、“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与社会转型──结构性优势和结构性障碍“,香港:《中国研究》1997年第3期第25-44页。 28、“私营企业家的社会来源──对第1次全国性调查的数据分析“,东京:《中国研究月报》,Vol.51, No.4 1997, p.10-20. 29、“中国私营工业企业:背景、现状与前途“,(夏小林,李路路)北京:《改革》1998年第4期第116-125页,第5期第106-112页。 30、“向市场过渡过程中的私营企业主“,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85-102页。 31、“论社会分层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1-109页。 32、“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6月号第151-158页,总第53期。 33、“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李路路,李汉林)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44-63页。 34、“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李路路,李汉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90-105页。 35、“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李路路,李汉林)福州:《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第18-24页。 36、“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Dissatisfacti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in the Chinese Work Unit Organization”),(李汉林,李路路)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1-17页(Sociological Research,2: 1-17)。 37、“中国大陆私营企业的崛起与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载:刘兆佳尹宝珊李明kun黄绍伦编《市场、阶级与政治:变迁中的华人社会(Market, Class and Politics in Changing Chinese Societies)》,第325-358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0年。 38、“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李路路,李汉林)载: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第101-1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39、Ethnicity and Earnings Determination in Urban China,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1(June, 2001):34-48. 40、“我国工作组织转换与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Job-shift in China.”),北京:《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第35-40页(“Management World, 1:35-40)。 41、“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江苏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7-12页。 42、“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江苏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第82-89页。 43、“论‘单位’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3-32页。 44、“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Continued Reproduction of the Pattern of Relative Relati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05-118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 6, December 2002,pp. 105-118)。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V, No.4, Winter 2003 45、“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控制:由sars引发的思考”,北京:《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Vol.27)第53-56页。 46、“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ratification System: From “indirect re-production” to the co-existing situation of “direct re-production ” and “indirct re-production”),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42-51页(Beijing:Sociological Studies, No. 5., May, 2003,pp 42-51)。 47、“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6-133页。 48、“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Mechamical Transformation and Class Relation),江苏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18页(Vol.212,No.1.2004,pp11-18.) 49、“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Social Transition:Risk and Social Security),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16页(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Vol.18,No.2,Mar.16,2004,pp10-16)。《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0、“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Harmony)郑杭生,李路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第2-8页(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19, No. 2, Mar. 16, 2005, p2-8)。 51、“中国城镇社会的阶层分化与阶层关系”(The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Classrelation of Urban China Society),李路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第9-18页(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 2, Mar. 16, 2005, pp9-18)。 52、“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Becoming Stratified: Residential Spaces, Lifestyles, Social Network and Class Ident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social stratums in urban China)”,(刘精明,李路路),《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Beijing:Sociological Studies, Vol. 20., No. 3., May, 2005)。 ——Liu Jingming and Li Lulu,Stratification: Residential Space, Lifestyl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ratum Identific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Volume 38, Number 4 / Summer 2006 of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pp.55-90 53、“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上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第2-4页。 54、“Two Mechanismus Coordinating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ct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vi, No.4., Winter 2005, pp137-146. 55、“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Social Reproduction and Dominance: Forther study on social mobility regimes),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二期第37-60页(Beijing:Sociological Studies, Vol. 21., No. 2., May, 2006,pp 37-60) 56、“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State Monopol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egional Disparity Reform: Based o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Data 2003),郝大海(Hau Dahai),李路路(Li Lulu),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二期第110-125页(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 2, March 2006. pp110-125) 57、“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第124-135页。 58、“有限理性”视角下的组织决策——基于一个援助扶贫项目的个案研究”(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from the View of Bounded Rationaity——A Case Study of Aid-the-Poor Project),李路路(LiILULU)宋臻(SONG ZHEN),上海:《社会》2007年第5期(第27卷)第134-143页(Soiety, Vol.27, No. 5, Noverber 2007)。 59“‘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Different Ways to Different Types: Typological analysis about the middle class in present China’ s towns”),李路路 李升,北京:《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总第132期)第15-37页(“ Sociological Studies, November, 2007(6), Vol. 22, pp15-37。 60、“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从“决定性”到“交易性”(Change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from Determinism to Exechange),李路路,上海:《社会》2008年第3期(第28卷)第15-23页,(Soiety, Vol.28, No. 3, May 2008)。《新华文摘》2008年20期全文转载。 61、“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新的问题取向和多维分析框架”(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the New Question Approach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四期(第22卷,总第130期)第125-135页(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an,2008,no. 4, vol. 130, pp125-135)。 62,“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阶层和政治意识”(TheSocial Existence of Middle Class in Modern China: the Class Cognition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李路路,王宇,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02-215页。(Social Science Front, Vol. 160, No. 10, 2008) 63、“交易环境、经营管理与制度结构――关于转型期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初步探讨”,李路路,刘铎,载:石井建一,唐燕霞主编,日中社会学丛书,明石书店,2008年第140-170页。 64、“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李路路,王宇),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34-40页。 65、“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Intergenerational Dynamics and Family Solidarity: A comparative stady of mainland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杨菊华(Yang Juhua),李路路(Li Lulu),北京:《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三期第26-53页(Sociological Studies, 2009, 3., Vol. 24, pp26-53)。 66、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上海:《社会》2009年第4期第1-2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2009年第11期第129-132页。 67、“‘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Neo-Traditionalism and its Consequence: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nwei Model”),李路路(Li Lulu),王修晓(Wang Xiuxiao),苗大雷(Miao Dalei),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se Edition),第49卷,2009年第6期第5-16页。(Vol. 49,No.6.,Nor.2009) 68、“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Elite Exchange and In-group Reproduction in Urban China),郑辉(Zheng Hui),李路路(Li Lulu),北京:《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65-86页(Beijing:Sociaological Studies,Vol.24; No. 6., Nov. 2009,pp65-86)。总第144期。 69、“社会结构阶层化 利益关系市场化——当代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李路路(Li Lulu),北京:《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Beijing:Sociaological Studies,No.2., 2012)。 70、“患不均,更患不公—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李路路,唐丽娜,秦广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80-90页(Beijing: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Vol.26, No.4,2012,pp80-90)。 71、“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Class Analysi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Theoretical Persperctives and Analytical Paradigms),李路路(Li Lulu),陈建伟(Chen Jianwei),秦广强(Qin Guangqiang),上海:《社会》2012年第5期第25-46页(Shanghai: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32 No.5,pp25-46,September,2012) 72、“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y-Based Stratum System: An analysis based on work situ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uthority),李路路(Li Lulu),秦广强(Qin Guangqiang),陈建伟(Chen Jianwei),北京:《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46-76页(Sociaological Studies, Vol.27; No. 6., Nov. 2012) 73、“从‘经济决定’到‘权威支配’:阶级研究的理论转向及内在逻辑”(From “Economic Determination”to”Authority Domination”: Theoretiocal Turning of Class Analysis and Inherent Logic),秦广强(Qin Guangqiang),李路路(Li Lulu),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90-96页(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Vol.27, No.6,2013,pp90-96)。 74、“组织权威分化与雇员群体的阶级定位:论权威阶级体系的中间机制问题”(Organizational Authority Diffusion and Class Identification of Employee Group: On the Intenmediate Mechanism Issue inside Authoritative Class System),秦广强(Qin Guangqiang),李路路(Li Lulu),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1期第181-187页(Socal Science Front, Vol.221, No.11,2013, pp181-187)。 75、“‘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李路路,长春: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1-14页。 7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民营企业家竞争格局的演变”(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Change of Compelitive Pattern among the Private Emtrepreneurs),李路路(Li Lulu),朱斌(Zhubin),北京:《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1期第32-52页(Beijing: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Vol.1,May,2014, pp32-52). 77、“效率逻辑还是合法性逻辑?”(Efficieney Logic or Legitimacy Logic: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ffusion of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in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李路路(Li Lulu),朱斌(Zhubin),北京:《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期第3-18页(Beijing:Sociological Review of China, Vol.2, No.2, 2014,pp3-1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9期摘。 78、“家族涉入、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的绩效”(??),李路路(Li Lulu),朱斌(Zhu Bin),北京:《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21页(Beijing:Sociaological Studies,Vol.?; No.2., 2014,pp1-21)。 79、“政府补助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ublic Subsidies on Private Eaterprise’s R&D Investment),朱斌(Zhu Bin),李路路(Li Lulu),上海:《社会》2014年第4期第165-186页(Shanghai: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34 No.4, July,2014,pp25-46)。 80、“保守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工作(职业)价值观”,李路路,范文,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No.5,May 2015) 81、“分化的后权威主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变迁分析”(Divided Post-Authoritarianism: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Value and Its Evolu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al Society),李路路(Li Lulu),钟智峰(Zhong Zhifeng),广州:《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第172-191页(POEN TIMES,1stIssue,2015,pp172-191)。《新华文摘》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p9-13页。 82、“自然灾害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对汶川地震灾区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李路路,李睿捷,赵延东,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第190-200页。 83、“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Changs in the Pattern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李路路(Li Lulu),朱斌(Zhubi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40-58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5, May 2015, pp40-58)。 84、“独立与权利:中美女性主义运动与性别平等观念比较研究”(Independence and R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Feminist Movenments and Gender Equality),朱斌(Zhubin),李路路(Li Lulu),上海:《社会》2015年第5期(Shanghai: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5,No.5, Septemper 20th.2015),p218-240。 85、“物质与精神兼顾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Secularism that Considers both Materials and Spirits: Lif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李路路(Li LULU),范文(FAN WEN),长春(Changchun):《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期第184-200页(Social Science Front,Vol. 247, No. 1, 2016,pp184-200)。 86、“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理论与现实”,李路路,杨娜,北京:《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一期第3-11页。 87、“社会转型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作组织”,李路路,朱斌,王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88、“走向成熟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而作”(Towards a More Mature Sociology: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ies),李路路(LI Lulu),朱斌(ZHU Bin),李才香(LI Caixiang),《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25-48页(Sociological Studies, No.6, 2016,Vol.31, pp25-48)。 89、“中国民众的民主认知与民主支持”,李路路,王煜,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82-90页。 90、“新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新界面”(New Social Stratum: New Interfac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Conternporary China),李路路(LI LUlU),王薇(WANG Wei),石家庄:《河北学刊》2017年第1期p136-140(HEBEL Academic Journal Bimonthly,No.1,2017,p136-140)。 91、“中产阶级‘元问题’”(The “Meta-problem” of the Middle Class),李路路(Li Lulu),孔国书(Kong Guoshu),广州(Guiangzhou):《开放时代》(OPEN TIMES)2017年第3期第90-100页(pp90-100,3rct ISSUE, 2017 CONTENTS) 92、“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Economic Grow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aluyzing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of Easterlin Paradox),李路路(Li Lulu),石磊(Shi Lei),北京(Beijing):《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3期第95-120页(Sociological Studies, No.3, 2017,Vol.32, pp90-120)。 93、《新社会阶层:谱系 变革 挑战》,李路路,重庆:《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4期。 94、《新社会阶层》,李路路,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95、《中产阶层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李路路,北京:《人民论坛》2016年第6期1500字。 96、《当代中国社会心态变迁研究》,李路路,王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三期。2018年12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高端论坛”优秀论文奖。 97、《固化还是流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李路路,石磊,朱斌,北京:《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6期。 98、“‘健康‘作为生活方式的模式: 机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的双重建构——基于潜类别分析的研究” ,李路路 王 煜,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总300期)第70-81页。 99、“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社会科学文摘》(上海)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0、“内部晋升还是外部招聘?——组织规模与企业补缺路径的选择”,石磊,李路路,赵忠,北京:《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3期。 101、“中国社会结构分析范式的变迁”,上海:《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 102、“新中国七十年社会结构的变革与研究”,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8期。 103、“阶层结构的变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李路路,冯泽鲲,北京:《社会学评论》2020年第3期。 104、“中国生活态度的变迁:总体倾向和影响机制(2005-2015)”,李路路,王元超,广州:《开放时代》2020年第6期(No.294)第129-146页, 105、“住房分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公平感——基于CGSS 2003、CGSS 2013数据的分析” ,李路路,马睿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总253期)。 106、“减负与校外教育不平等的扩大——基于意外性后果的理论视角”,李路路,王元超,南京:《学海》 2021 年第五期。 107、“情感劳动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作与情感耗竭”,李路路,贾舞阳,石家庄:《河北学刊》2022 年 2 期第197-208 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