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马少华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硕士学位 获奖情况 2008、201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 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 独著《新闻评论教程》与合著《新闻评论案例教程》在2008、2011年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论文《对一场关于微博说理功能的论争的分析》获全国新闻学、传播学2012年度优秀论文。 2015年获得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师奖”。 以网络教学日志拓展评论教学,获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领域

新闻评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早期的“时评”》(《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5期) 《眺望更开阔的评论教学范式》(《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和伦理问题》(《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3期) 《说服传播理论与新闻评论教学的距离》(《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4期) 《〈努力〉周报的新闻实践与“同人期刊”的运作特征》(《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8期) 《简论缄默知识与新闻评论的教学》(《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论早期评论的发展对现代新闻周刊的贡献》(《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2期) 《论我国早期新闻评论中的交流性因素——以梁启超为例》(《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论染启超后期评论风格的变化》(《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1期) 《论时评的起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探索更丰富的评论表达形式》(《中国记者》,2009年第7期) 《论五四时期报刊论争中的伦理问题和规范意识》(《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论媒介言论中具有论证性的修辞》(《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5期,与刘铮合作) 《论孟森对期刊记事栏目的体例创新》(《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 《对一场关于微博说理功能的论争的分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2期) 《〈环球时报〉社评中英文版的修辞差异》(《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修辞与学理》(《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3期) 著作: 《新闻评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012年第二版) 《新闻评论案例——思维训练与实战分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与刘洪珍合著)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与刘洪珍合著)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 《开放的评论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