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林升栋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士),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曾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0-200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2019)任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雷曼项目访问学者(2007-2008)、美国罗德岛大学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访问学者(2013-2014)。 获奖情况: 中广协三十周年庆“中国广告学术发展特别贡献人物” 2018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研究领域

广告学、传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林升栋、程茜、乔巾哲等:《中西表情包设计比较:基于小黄脸的符号学分析》,《符号与传媒》,2020年春季刊 林升栋、宣长春*:《“中间群体”vs.“边缘群体”:群体特征对社交媒体广告态度的影响》,《新闻大学》,2020年第4期 宣长春、魏昀、林升栋*、刘霞:《突出“姓”还是“名”?文化框架对品牌延伸命名策略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3期 林升栋:《传播学的传染病隐喻及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9日 林升栋、杨袆纯、陈燕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元素”广告的说服路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宣长春、林升栋:《社交媒体使用对广告态度影响的倒U形模式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 宣长春、林升栋:《管窥中西方传统说服的原型及其内在逻辑》,《学术研究》,2019年第6期 苗榕、何怡、杨袆纯、林升栋*:《谁影响我们?我们又影响谁?———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内与学科间互引的网络分析》,《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2期 侯凡跃、林升栋*:《水墨广告概念刍议暨广告效果的实证初探》,《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5期 侯凡跃、林升栋、程红:《主客相融与主客相分:一项中国青年人的水墨画审美实证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9期 曾婉情、李松、林升栋*、李伟娟、李亚伟、王婷婷、刘宇航:《社交媒体上的人情运作:观念、行动和结果》,《传播与社会学刊》,2018年第2期 林升栋、保罗·范登侯汶、张艺琼:《20世纪初全球广告的中国化:一个符号学研究》,《符号与传媒》,2018年春季刊 林升栋、刘琦婧、赵广平等:《貌合神离:中英文同款广告的符号和眼动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1期 林升栋、刘霞、吕娇燕:《传播的艺术:中美比喻说服的逻辑间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8期 Paul Chao, Shengdong Lin. Translating brand names effectively: Brand attitude reversal and perceived brand name translation relevance in an emerging marke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2017, 27(3). Xiang Fang, Shengdong Lin*. The influence of status differentiation on vertical brand extension: Intercultural and intracultural comparisons,《南开管理评论》(国际版),2017,8(4). 李伟娟、林升栋*、农婷、黄合水、陈瑞:《社会公德角度的对错判断:公益传播中正负激励效果的调节变量》,《心理科学》,2017年第5期 李莎、赵辉、林升栋:《电视节目插播广告收视率的逐秒分析——长度、顺序、位置的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3期 陈瑞、李小玲、林升栋:《反酒后驾车广告的说服效果:规避伤害与克制冲动》, 《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3期 张敏、宣长春、林升栋:《中国制造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形象研究——基于Twitter上的数据》,《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董小雪、林升栋*、吴琼鳞:《不同关系类型下收送视角对礼品广告效果的影响》,《传播与社会学刊》,2016年第3期 Fei Wang, Shengdong Lin*, & Xue Ke. Just Entertainment: Effects of TV series about Intrigue on Young Adults, Frontier in Psychology, 2015, 6 Robert Kreuzbauer, Chiyue Chiu, Shengdong Lin, So Hyun Bae, When does life satisfaction accompany relational identity signaling: A cross 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014, 4 Tao Sun, Shengdong Lin, Kolodinsky, Jane. Hierarchical trait predictors of healthy diet: A comparison between US and Chinese young consum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4, 6 高尚、林升栋、翁路易、梁玉麒、宋玉蓉、赵成栋:《基于身份识别对中国微博活跃用户的分群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10期 吴国华、林升栋、徐蕾:《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陈瑞、林升栋:《崇洋消费心理的双刃剑效应》,《软科学》,2012年第5期 伍静、林升栋:《禁烟广告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效果:男女有别》,《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杨中芳、林升栋:《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都凌霄、孙晓韵、林升栋:《中国电视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 Xue Ke, Shengdong Lin*, Xiaoqing Cai, Perceptual Fluency and Preference Reversal,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1, July 林升栋、张垠洁:《嵌入媒体语境和一面/两面信息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林升栋、黄合水:《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 柯学、林升栋:《灾难报道会影响公众消费决策吗?》,《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林升栋、柯学:《几种场相依/场独立测量测量工具间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1期 Shengdong Lin and Xue Ke, Chinese Glocalization: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0, December 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心理学报》,2010年第1期 林升栋:《中国广告中的情理诉求》,《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林升栋、杨中芳:《两极量尺究竟在测什么?——寻找中庸自我的意外发现》,《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林升栋:《自我图式的重构:从两极模型到双变量模型》,《心理科学》,2006年第5期; 林升栋:《消费者对人际影响的敏感度研究》,《消费经济》,2006年第3期; 林升栋、杨中芳:《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心理学探新》,2006年第3期; 林升栋:《礼物、关系和信任》,《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林升栋:《中国人和谐心理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林升栋:《国内网络广告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林升栋:《广告中性之分析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 林升栋:《申报分类广告研究》,《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刊。

学术兼职

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