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董晨宇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社交媒体研究、数码人类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董晨宇、许莹琪、丁依然:《2022 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新闻记者》,2023年第1期。 许莹琪、董晨宇:《想象元宇宙:新兴技术的意义制造及其媒介逻辑》,《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11期。 Ye, Z., Dong, C., & Kavka, M. (2022). Navigating the economy of ambivalent intimacy: gender and relational labour in China’s livestreaming industry. Feminist Media Studies. 董晨宇、陈卓睿、李彤:《传播学者从疫情中学到了什么:一项基于中英文研究论文的比较分析》,《新闻春秋》,2022年第3期。 董晨宇、丁依然、王乐宾:《一起“开黑”:游戏社交中的关系破冰、情感仪式与媒介转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董晨宇、丁依然、许莹琪:《2021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新闻记者》,2022年第2期。 董晨宇、叶蓁:《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12期。 董晨宇、丁依然、叶蓁:《制造亲密:中国网络秀场直播中的商品化关系及其不稳定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丁依然、董晨宇:《制造夫妻:中国形婚群体的剧班协作、达标表演与身份失调》,《妇女研究论丛》,2021年第6期。 周逵、黄典林、董晨宇:《国家与市场之间的“调和人”:传媒转型与治理中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12期。 苏静婷、董晨宇:《“娱乐”何以“至死”:尼尔·波兹曼在流行文化中的误读》,《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11期。 董晨宇、丁依然、段采薏:《作为复媒体环境的社交媒体: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平台分配与文化适应》,《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7期。 董晨宇、段采薏:《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新闻记者》,2020年第5期。 熊奕瑶、董晨宇:《作为“移民”的用户:社交媒体中的迁徙行为及其影响》,《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5期。 许莹琪、董晨宇:《社交媒体中的哀悼行为与社会规范》,《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1期。 董晨宇、张恬:《反思“孤独社交”:社交媒体真的让我们更加疏离吗?》,《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6期。 董晨宇、丁依然:《社交媒介中的“液态监视”与隐私让渡》,《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4期。 董晨宇、段采薏:《线上评分机制:网络社会的信任托邦?》,《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2期。 董晨宇、段采薏:《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1期。 黄彪文、董晨宇:《媒体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报道图景——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新闻大学》,2010年第4期。 董晨宇、丁依然:《贫媒介、富使用——互联网中介化交往中的情感补偿》,《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9期。 董晨宇、段采薏:《我该选择哪种媒介谈恋爱——复媒体时代中的媒介意识形态与媒介转换行为》,《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5期。 董晨宇、丁依然:《知识付费的中场:传统媒体能否入局?》,《新闻战线》,2018年第5期。 董晨宇、段采薏:《我的手机哪里去了:手机失联焦虑的两种研究取向》,《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3期。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期。 董晨宇:《经典的诞生——对“知沟假说”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1970-1979)》,《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1期。 胡百精、董晨宇:《现代公共关系的哲学基础与民主悖论——以伯内斯的公关思想为研究和批判个案》,《新闻大学》,2013年第2期。 陈力丹、董晨宇:《政治民主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尼日利亚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界》,2012年第10期。 陈力丹、董晨宇:《2010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七个关键词》,《声屏世界》,2011年第3期。 陈力丹、董晨宇:《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陈力丹、董晨宇:《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界的六个话题》,《记者摇篮》,2011年第1期。 陈力丹、董晨宇:《提升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新闻实践》,2010年第5期。 陈力丹、董晨宇:《“融合”背景下的媒介传播趋势与手段》,《新闻传播》,2010年第8期。 陈力丹、董晨宇:《甲型H1N1流感国内主流报纸新闻报道分析——以北京三家报纸为例》,《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陈力丹、董晨宇:《从个人事件到公共事件——以“杭州飙车案”为例》,《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4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