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姜萌

个人简介

2000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学专业,2011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获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学位。2011年8月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年8月晋升副教授,2020年1月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A岗)。2020年8月晋升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史、思想史、史学理论、公共史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试论1903—1911年中国的尚武思潮》,《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 2、《让材料自己说话——浅论当前历史传记写作的一种趋势》,《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3、《通俗史学、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摘要转载。《社会科学报》第1253期摘要转载。 4、《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5、《中国近代知识阶层的开明专制思想》,《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 6、《辛亥革命前开明专制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东岳论丛》2010年第11期。 7、《<道德经>道德体系新论》,《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8、《现代史学视野下的胡适——从唐德刚相关言论出发的讨论》,《文史哲》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 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9、《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齐鲁学刊》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0、《陈垣“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考》,《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 11、《文化自觉与“世纪难题”的解决》,《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4期。 12、《乡土意识与国家情怀:清末乡土史志书写的特点及其问题》,《史学月刊》2014年第5期。 13、《怎样制作一部相对完善的学术编年——由<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引发的思考》(与导师合作,第二作者),《中华读书报》2014年12月31日。《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14、《国族、种族意识纠结下的〈新史学〉——兼谈历史书写主体问题对清末新史学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5、《评判民国学术的维度与态度》,《光明日报·史学》,2016年3月19日。 16、《“由旧入新”与“无中生有”:民国初年的文史之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6年第9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16年第4期转载。 17、《“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史之学的形成历程》,《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历史与社会文摘》2017年第1期摘要转载。 18、《中国史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变与不变》,《史学月刊》,2017年第5期。 19、《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从一份新发现的“史地系小组漫谈”记录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6期转载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怎样正确认识史学与人民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4期转载。 21、《“公共史学”与“公众史学”平议》,《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第1集, 2018年11月。 22、《中国公共史学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问题》(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Public Historyin China),《International Public History》第1卷第2期(degruyter出版社网刊出版),2018年12月22日。 23、《影响民国史家书写“民族问题”的三个因素——从吕思勉对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批评说起》,《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 24、《“明是非”与“别真伪”——对清末民初文史研究取向的检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5期摘要转载。 25、《范式转移与继往开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一百年》,《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学术界》2020年第5期论点转载。

学术兼职

2018年以来,担任国际公共史学协会主办的“International Public History”(网刊)“国际咨询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