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涛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2000年至2004年 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获传播学学士学位 (2)2004年至2007年 硕士就读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3)2007年至2012年 博士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重要获奖 (1)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2021) (2)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2020) (3)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2020) (4)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工作先进个人(2020) (5)2019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0) (6)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奖(2019) (7)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2019、2020) (8)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外教学优秀奖(2018) (9)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17) (10)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2017) (11)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7) (12)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最佳教案奖(2015) (13)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14、2015) (14)中国人民大学工会积极分子校级奖(2015、2016、2018、2019) (15)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军训工作先进个人(2014)

研究领域

(1)中国当代电影与新媒体艺术 (2)城市电影与体感理论 (3)数码影视特效美学 (4)欧美早期电影与城市现代性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当“救亡”遇上“旧疾”:从三场论争探析马华抗战话剧的大众化路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2)《超越代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计量电影学考察》(合作),《数字人文研究》,2023年第1期。 (3)《左翼色彩、在地意识与本体探索:跨国视域下的“南洋新兴戏剧运动”》,《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4)《从“人学”到“后人学”——新文科视域下的文学学科》,《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9期。 (5)《科幻电影的超语言转向: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叙事》(合作),《当代电影》,2022年第8期。 (6)《转动电影的历史时刻:维多利亚女王钻禧庆典与早期境况电影》,《学术研究》,2022年第2期。 (7)《记忆、再现与行动——作为文化创伤见证的摄影机》,《基督教文化学刊》,2022年第1期。 (8)《从“栩栩如生”到“幻影之旅”:早期欧美境况电影的“运动”风景》,《世界电影》,2021年第5期。 (9)“Digital Humanities and Cinematic Form Research: A Review o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Film Studies: Visualizing Dziga Vertov’s Work,” Erudit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ducation, Summer 2021. (10)《改编、衍生与挪用: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回响》,《电影艺术》,2021年第4期。 (11)《跨文化传播中的“新剧”论争:新马现代戏剧理论之发端》,《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12)《视觉奇观与深度特效:数字长镜头的美学特征》,《中国电视》,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后世俗视域下中国当代电影对佛教元素的挪用》,《学术研究》,2020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4)《<小狗奶瓶>:作为一种“表演装置”的萌宠》,《电影艺术》,2020年第5期。 (15)《从历史梦魇到政治寓言:伊斯特凡·萨博电影中的记忆》,《四川戏剧》,2020年第8期。 (16)《组装的“盒子”: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杂糅性空间》,《当代电影》,2019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7)《火车与早期电影的知觉范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8)《现代建筑理论中的电影思维》,《河北学刊》,2019年第2期。 (19)《风景“如画”:早期欧美境况电影的构图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0)《边缘与戏谑:中国当代底层喜剧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当代文坛》,2019年第4期。 (21)《底层、父权与怀旧: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北京四合院》(合作),《电影评介》,2019年第9期。 (22)《“戏法片”与早期电影的身体耸动性》,《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3)《艺术品牌与类型策略:巴兹·鲁赫曼的“红幕布三部曲”》,《当代电影》,2018年第3期。 (24)《城市与早期电影:交互的现代性》,《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25)《听觉性“震惊体验”:早期电影的声音风景》,《四川戏剧》,201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26)《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艺术百家》,2018年第1期。 (27)《数码爆破:动力学电影特效的美学特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28)“Cinematic Landscap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A&HCI), December 2017. (29)《科幻恐怖片的社会语境与意识形态——以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系列电影为例》,《当代电影》,2017年第10期。 (30)《数码绘景的美学特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31)《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中的长城》,《当代文坛》,2017年第4期。 (32)《早期电影的脸:特写与身体镜头》,《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33)《境况电影的风景美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34)《底层、怀旧与坎普:陈子谦电影中的过去与记忆》,《影视文化》,2017年第1期。 (35)《数码合成的美学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36)《火车与早期电影中的城乡对立》,《当代文坛》,2017年第1期。 (37)《“幻影之旅”镜头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201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38)《魔幻影像与“感觉现实主义”——彼得·杰克逊电影中的数码特效》,《当代电影》,2016年第7期。 (39)《中国摇滚电影中的北京空间》,《当代文坛》,2016年第1期。 (40)《都市叙事与体感: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出租车》,《文化研究》,第24辑,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1)《都市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世界出租车司机掠“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42)《双重形塑:早期火车电影、铁路空间和镍币影院中的女性》(合作),《电影新作》,2016年第4期。 (43)《从巴赞理论的翻译看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以伊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为视角》,《文化艺术研究》,2015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44)《科学选择与伦理身份:阿西莫夫小说中的人机伦理关系》,《华中学术》,第12辑,2015年第2期。 (45)《网络恶搞配音》,《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第3期。 (46)《“系列电影”的核心生产力:好莱坞模式的借鉴意义》,《影博·影响》,2014年第8期。 (47)《拆呐,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对拆迁的再现》,《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第七卷第2期,2012年。 (48)《体感上海的方法:21世纪初电影叙事与城市空间》,《文艺研究》,2012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9)《中国式全家福:当代先锋艺术中的“三口之家”构图》,《中国摄影家》,2012年第5期。 (50)《怀旧与招魂:当代中国观念摄影中的家庭记忆》,《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51)《拆迁、搬迁与变迁:中国当代电影对城市拆迁的再现》,《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52)《种族和谐与中国本位:从黄遵宪的诗歌到老舍的童话》,《文化研究月报》(台湾地区),2010年第11期。 (53)《游的寓言与飞的童话——贾樟柯电影〈世界〉和〈三峡好人〉中的“底层旅行”》,《韩中言语文化研究》(韩国),2009年10月,第21辑。 (54)《影响的焦虑——浅析许鞍华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跨领域对话与碰撞》(黄贤强、柯思仁合编,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第225-243页。 (55)《重复:黄碧云小说的一道奇观》(合作),《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56)《美的冲撞与融合:王尔德与“五四”时期的中国》(合作),《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学术兼职

(1)中国人民大学影像实验室 副主任 (2)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研究员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电影之夜》常驻嘉宾 (4)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挂职干事(2014-2015) (5)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HCI) 等国外期刊同行评审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