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宋文辉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 (2)1995-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现代汉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3)1991年至1995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15年11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2)2009年12月-2015年10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3)2004年12月-2009年11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4)1998年7月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参加工作 教授课程 (1)语用学 (2)理论语言学基础及前沿研究【增加】 (3)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增加】 重要获奖 (1)2008年河北省第11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作品:《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009年河北省第八届社科优秀青年专家评委会特别提名奖。 (3)2012年河北省第13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作品:《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编号:20&ZD297)之子课题《基于汉语特征的认知语法理论探索》,主持,2020-2025.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至民国北京话语法演变研究》之子课题《元明清至民国北京话句法演变研究》,主持,2022-2027。 (3)《现代汉语语法关系的语法化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2020-2022. (4)《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主持,2014-2019。 (5)《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主持,2008-2013。 (6)《辞书元语言研究》,教育部国家语委热点研究课题,主持,2005-2009。 (7)《几个重要构式的语法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参与,湘潭大学雷冬平博士主持,2011年。 (8)《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参与,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主持,2012年。 (9)《河北方言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参与,2004年。 (10)《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河北教育厅出版基金,主持,2006。 (11)《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主持,2003 (9)《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主持,2003。

研究领域

汉语句法语义和词典学词汇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重估部分词汇主义研究区分英语真、假结果构式的合理性》,《外国语》2022年第4期。 (2)《定语、谓语位置形容词并列结构的用法模式》,《汉语学习》2022年第1期。 (3)《河北正定方言的表现性后缀“嗒”》,《语文研究》2021年第4期。 (4)《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中“得”的意义、性质与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21年第2期。 (5)《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跟话题分立的语法主语?》《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 (6)《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类型学特征散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2020年第9期。 (7)《河北正定方言词尾“了”两个变体的时体意义》,《语文研究》,2019年第1期, (8)《再论汉语所谓“颠倒动结式”的性质和特征》,《外国语》,2018年5期。 (9)《再论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的“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2期。 (10)《和判定黏合式述补结构语法地位相关的几个形态学问题》,《语文研究》,2015年第4期。 (11)《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的句法位置》,《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2期。 (12)《河北正定方言的指示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6期。(为纪念我的硕士导师崔荣昌先生逝世5周年而作) (13)《<现汉>第5版和第6版多项并置释义中并置项的排序规则》,《辞书研究》,2013年第6期。 (14)《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趋向补语“起来”和“起…来”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4期。 (15)《辞书元语言的建构原则》,《辞书研究》,2009年第3期。 (16)《J.A.Hawkins论言语处理效率和语言结构复杂性》,《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3期。 (17)《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18)《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典型》,《语文研究》,2007年第2期。 (19)《现代汉语被动句施事显现的计量分析》,《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20)《宾语必须前置的动结式》,《汉语学报》,2006年第6期。又载徐杰、姚双云主编《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华中语学论库第三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1)《现代汉语两种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又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2期。 (22)《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又收入张伯江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5. (23)《一般会话隐含的信息原则与动结式的配价》,《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24)《动结式在几种句式中的分布》,《语文研究》,2004年第3期。又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11期;又收入刘光正主编《构式语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5)《再论“来着”的表述功能》,《语言科学》,2004年第4期。 (26)《再论动结式的句法核心》,《现代外语》,2004年第2期。又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8期。 (27)《正定话的介词“着”》,《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28)《正定话的语音特点》,《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四川大学文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特辑)。此文是我的导师崔荣昌先生根据我的同名硕士论文帮我改写而成的 (29)《汉语与汉字之关系再说》,《汉字文化》1998年第3期。 (30)《四川地名的文化内涵》,崔荣昌、宋文辉,《文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