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震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武术国家一级运动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秘书,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CCPS)体育文化与产业委员会委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青年编委、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体育哲学、中国哲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世界哲学》《体育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体育科技》《宁夏社会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思想与文化》等权威和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著有《想象·记忆·认同:中国武术本质的身体史谱系》,主编《中华武术通史(第一卷)》,参编《太极拳知识大典》。 教育经历 2009-2012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2014-2017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中国哲学 博士研究生 2017-今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07-2009 淄博东方双语学校 教师 2012-2014 《少林与太极》编辑部 编辑 2017-今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教师

研究领域

体育哲学 中国哲学 具身认知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张震,张长念.传统社会中武术的本质及其现代性复归 [J].体育科学,2015(05).CSSCI 张震,居方圆.中国古代身体素养观的哲学论绎[J].体育科学, 2020(09).CSSCI 张震.整体性与独特性:体育知识基本问题的具身哲学阐析[J].体育科学,2021(06).CSSCI 张震.“本觉”与“无我”——佛教“心性论”的主体与非主体之辨[J].世界哲学,2016(01).CSSCI 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05).CSSCI 张震.传统武术“技道并建”的功夫哲学阐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02).CSSCI 张震“显诸仁,藏诸用”奚以可能?——论王船山以身载道的道德哲学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CSSCI 张震.身体知识的象言化:传统武术“即象感身”的哲学认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04).CSSCI 张震.场所精神:城市健身空间的建筑现象学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7(5).CSSCI 张震.气化的技击:传统武术“气”的象哲学阐赜[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07).CSSCI 张震.休闲体育对城市空间异化的内在超越——基于列斐伏尔空间哲学的探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5).CSSCI 张震. 中国武术功夫论的身体素养意蕴与价值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10).CSSCI 张震.传统武术“易筋”的身体训练哲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10).CSSCI 张震.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时”——以王船山“贞变一体”的易学阐释为中心[J].宁夏社会科学,2017(3).CSSCI 张震,苑城睿,张旭琳.武术与城市:中国古代武术繁荣的一项城市史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20(04).CSSCI 张震.返本与开新:中国武术原典诠释基本问题论绎[J].体育学研究,2019(02).CSSCI扩展/北大核心 张震. 从somatic到semiotics:具身道德的三重维度[J]. 思想与文化, 2019(01),CSSCI集刊 张震.体育场所精神——《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体育建筑的文化记忆与表达”主题述评[J].体育与科学,2018(5).CSSCI 张震.身体的诠释[J].体育与科学, 2017(6).CSSCI

学术兼职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促进会(CCPS)体育文化与产业委员会委员 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体育科技》外审专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外审专家 《体育学研究》外审专家 《体育与科学》外审专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外审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