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计伟

个人简介

李计伟,男,河南西华人,1978年8月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理论语言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06年9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四年制),获博士学位,导师王洪君教授,学位论文题为《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 2001年9月——2004年7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高小方教授,学位论文题为《<说文解字系传>研究》。 1997年9月——2001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0年7月至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 2004年7月——2006年7月,郑州大学文学院。 主持及参与课题 主持: (1)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海外华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16FYY014,在研。 (2)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FYY014,已结项。 (3)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研项目“马来西亚华语历时文献研究与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YB125-184),在研。 (4)广东高校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育苗工程”)项目“语义演变的规律性:以同义词语演变的对比与互证为中心”,项目编号:2012WYM_0024,已结项。 (5)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平台”项目“东南亚华语区语法特征的计算分析”,项目编号:CXPTYB201318,已结项。 参与: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国家语言生态调查与语言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16ZDA211),在研。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第二期)(项目编号:11&ZD128)子课题“印度尼西亚华语语法研究”,在研。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第一期)(项目编号:11&ZD128)子课题“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已结项。 (4)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重大科研项目“《华文教师证书》考试题库建设研究”(侨文函[2014]54号),在研。 (5)国务院侨办华文教材研发项目《中文》(澳大利亚高中版)(侨文函[2014]70号),在研。 (6)2010年国务院侨办委托项目“华文教师证书”认证标准研究,已结项。 著作: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17。 教材: 《华文》(第一册),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国外境外国际会议和校外学术演讲 (1)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第19届年会(IACL-19),宣读论文《语义演变的规律性与“窠”、“科”语义发展过程的重建》,2011年6月11-13日,天津南开大学。 (2)暨南大学“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海外华语语法特征的描写与其计算分析》,2013年11月15-16日,广州暨南大学。 (3)2016全球华语文教师与研究生论坛,宣读论文《基于语料库的海外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考察及其相关问题——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2016年1月23-25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4)全澳中文教师协会“2017亚太汉语教学大会”,《<中文>(澳洲高中版)的编写理念》大会报告,2017年7月7日—11日,澳大利亚悉尼。

研究领域

汉语语法、历史语言学、海外华语与华文教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传承语习得>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2期。 (2)《东南亚华语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词汇变化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2018年第21期。 (3)《大华语视域中“帮忙”用法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汉语学报》,2018年第4期。 (4)《华语动词“相信”的情态功能及其来源》,《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2017年第3卷第2期,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 (5)《海外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考察及其相关问题——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见邵宜主编《语言与语言生态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6)《大华语视角下的趋向动词研究》,《世界华文教育》2015年第2期。 (7)《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形容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8)Classification of Specific Words of Oversea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Malaysian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Volume 5(4), 2014. (9)《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研究》,《汉语学报》2014年第4期。 (10)《论“介词+X+起见”格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1)《主宾语一致关系的分布与语序类型》(译文),Anna Siewierska and Dik Bakker著,与姚晓东合译、龚涛校,见戴庆厦、汪锋主编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商务印书馆,2014。 (12)《<语言、使用与认知>介绍》,《当代语言学》2013年第4期。 (13)《即:从位移到让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48辑,商务印书馆,2013。 (14)《论反身代词“身”与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语文研究》2012年第4期。 (15)《“两个三角”理论与海外华语语法特点的发掘》,《汉语学报》2012年第3期。 (16)《语义演变的规律性与“窠”“科”语义发展过程的重建》,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东方语言学》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7)《论“名+量”式双音词的形成与结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44辑,商务印书馆,2011。 (18)《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语文研究》2010年第3期。 (19)《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语言科学》2009年第4期。 (20)《论量词“项”的来源、句法组配与语义特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6期。 (21)《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22)《汉语外来词同义异名现象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4期。 (23)《试论程度副词“老大”的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6期。 (24)《〈说文解字系传〉解说语词语拾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5)《徐锴古音观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4期。 (26)《略论钱大昕文字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学术兼职

《华文教学与研究》执行主编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