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郭熙

个人简介

郭熙 男,1956年生,河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80年12月毕业于河南平顶山师专(今平顶山学院)。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南京大学中文系读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NCOHR,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主任。 曾担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兼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访问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人。 参与课题 2013年国家语委委托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语言规划”。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子课题“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 2011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泰国语言政策、外语竞争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2011年国家语委委托项目“海外华语使用情况调查”。 2011年,国务院侨办项目“传承与认同--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策略研究”。 2010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华语协调与认同研究。 2005年 参与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词典》。 2005年 参与主持国家语委重大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4年 参与主持中国语言生活调查广东子项目。 2002年 主持国家语委“十五”委托项目“字母词规范原则研究”。 2001年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比较研究”。 2001年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土汉语与域外汉语协调策略研究: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 1999年 参加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江苏部分调查。 1999年 承担中流基金项目“中原官话的形成与发展”项目。 1992年 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苏南地区河南方言岛群研究”。 1987年 主持南京大学“育苗”基金项目“大陆与港台汉语比较研究”。 主要著作 1.《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5),主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 2.《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主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 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主编,商务印书馆2014 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 5.《中国社会语言学》(第3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 6.《华语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 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 9.《全球华语词典》,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 1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 11.《中文》(初中版)(6册,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中文》练习册(初中版)(12册,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中文》教师用书(初中版)(6册,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 1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16.《华文教学概论》(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1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 18.《当代语言生活》(与朱德勇合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9.《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与盛林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21.《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2.《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3.《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24.《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6.《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7.《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 28.《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 29.《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 30.《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 31.《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 32.《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 33.《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 国外境外国际会议和校外学术演讲 1. 2013年10月8日,华语学习难和易—兼谈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 2. 2013年10月7日,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城市化和城市语言调查专题研讨会主题演讲,南京晓庄学院。 3. 2013年6月1日,华语学习难易论,国际语言教育研讨会,新疆师范大学。 4. 2013年4月13日-29日,华语语法教学,荷兰、法国。 5. 2013年3月12日,华语教学难易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6. 2012年10月30日,华语视角下的“讲话”类词语使用考察,首都师范大学。 7. 2012年10月24日,关于语言规划中贯穿国家认同建构意识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昆仑名师讲堂。 8. 2012年9月3日,华语的传承与传播,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 9. 2012年4月18日,汉语教学类型的划分及其意义,北京语言大学。 10. 2011年12月25-30日,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第十届世界华语文教育研讨会,台北 11. 2011年11月4日,语言规划与国家意识,语言管理和秩序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 12. 2011年10月24日,关于语言规划中贯穿国家认同建构意识的问题,澳门语言研究回顾研讨会,澳门大学 13. 2011年7月3日,华语教学的语言学意义,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第二届学术论坛” 14. 2011年4月15-17日,语言规划的动机和效果--基于中国语言规划实践的思考,中国语言规划百年国际研讨会,美国马里兰大学 15. 2011年4月23日,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河南平顶山学院 16. 2011年4院8日,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澳门大学 17. 2010年11月4日,华文教学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南京师范大学 18. 2010年10月27日,华文教学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广西师范学院 19. 2910年10月18日,华文教学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首都师范大学。 20. 2010年10月13日,海外华文教学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1. 2010年10月12日,再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特点和任务,暨南大学 22. 2010年9月4日,新加坡华文二语教学的特点,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23. 2010年8月31日,面向公众言说类动词的多角度考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24. 2010年7月13日,东南亚华文教学现状,中山大学 14.2010年5月14日,华文教学和汉语教学,河北师范大学 15.2009年12月19日,东南亚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教学国际研讨会 16.2009.11月,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汇使用调查,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暨南大学 17.2009年11月24日,华文教学和汉语教学,福建师范大学 18.2009年11月25日,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的多样性问题,福建师范大学 19.2009年11月2日,华文教学和汉语国际传播,两岸华文教学论坛,台北:中山纪念馆 20.2009年7月,论华文教育的性质和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地位,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学术会,北京语言大学议 21.2009年6月华文教学和汉语传播,岭南学术论坛,华南理工大学 22.2009年6月12日,华文教学的性质与华文教学当地化,菲律宾华文教学研究中心 23.2009年5月20日,华文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韩山师范学院 24.2009年2月17日,华人世界语言规范问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25.2009年2月18日,马来西亚华文教学问题,马来西亚槟州华人大会堂 26.2009年2月15日,华语规划论略,马来亚大学华语国际研讨会,吉隆坡。 27.2008年12月7日,再论华语视角下的语言规划,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澳门语言学会 28.2008年8月29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题目: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29. 2008年4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题目:华语教学和华语研究 30. 2008年4月23日,香港教育学院,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31.2008年4月18日,英国利兹大学,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32.2008年4月13日,香港中国语文学会,题目:海外华语教学的现状和前瞻 33.2008年1月12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题目:汉语词汇的特点与教学 34.2007年12月2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讲座,题目: 语 言协调与华语问题----汉语在海外 35.2007年9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讲座,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36.2007年9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华文教师交流会,主题演讲:社会环境与华文教学 37.2007年7月9-12日,荷兰莱顿大学,语言与认同国际研讨会,题目:华语的向心化和当地化 38.2007年6月10日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讲座,题目:大陆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39.2007年6月7-9日,世界华文教育学会(台湾),跨境越域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题目:论华文教学的当地化 40.2006年11月,第二届两岸汉语问题国际研讨会(澳门科技大学),论文题目: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 41.2006年8月,马来西亚董教总汉语作为第二语文教学讲座会,题目:马来西亚:华语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问题 42.2006年7月,中—欧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德国语言研究所,德国曼海姆),论文题目:大规模语言状况调查手段问题 43.2006年5月,两岸四地语文政策国际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论文题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综述 44.2008年4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题目:华语教学和华语研究 45.2008年4月23日,香港教育学院,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46.2008年4月18日,英国利兹大学,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47.2008年4月13日,香港中国语文学会,题目:海外华语教学的现状和前瞻 48.2008年1月12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题目:汉语词汇的特点与教学 49.2007年12月2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讲座,题目: 语 言协调与华语问题----汉语在海外 50.2007年9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讲座,题目:华语和华语研究 51.2007年9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华文教师交流会,主题演讲:社会环境与华文教学 52.2007年7月9-12日,荷兰莱顿大学,语言与认同国际研讨会,题目:华语的向心化和当地化 53.2007年6月10日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讲座,题目:大陆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54.2007年6月7-9日,世界华文教育学会(台湾),跨境越域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题目:论华文教学的当地化 55. 2006年11月,第二届两岸汉语问题国际研讨会(澳门科技大学),论文题目: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 56.2006年8月,马来西亚董教总汉语作为第二语文教学讲座会,题目:马来西亚:华语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问题 57.2006年7月,中—欧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德国语言研究所,德国曼海姆),论文题目:大规模语言状况调查手段问题 58.2006年5月,两岸四地语文政策国际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论文题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综述 59.2004年5月,大纽约地区中文教学国际会议(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论文题目:以辅助专业课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60.2004年6月,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纪念马中建交30周年纪念会,报告题目: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61. 2004年6月,语言文化国家疆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论文题目: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 62. 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讲人。论文题目: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 63. 2003年11月,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题目: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 64. 2003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第3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题目:海外华人社会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 65. 2001年3月,首届亚太地区中文教学工作坊(香港教育学院),论文题目: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 获奖情况 1. 1997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2. 2009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领域

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海外华语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3.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4.是否送孩子到中国读书要从实际出发,201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 5.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世界华文教育》2013年第1期。 6.语言规划的动因与效果——基于近百年中国语言规划实践的认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1 期。 7.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3期。 8.民国时期的两本字典,《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 9.华语视角下“讲话”类词语使用情况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10.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及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与刘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11.新加坡的华文教学还需加快步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年7月?日。 12.汉语国际传播状况(与骆峰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年。 13.广州小北路外国居民语言生活状况(与张秀彦、陈芳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年。 14.关于语言规划中贯穿国家认同建构意识的问题,《澳门语言研究30年—语言研究与回顾暨庆祝程祥徽教授澳门从研从教30周年文集》,澳门大学,2012年。 15.华文教学在新加坡--目标和层次的讨论,《华文学刊》(新加坡),卷九第一期,2011年。 16.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17.论海外华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安然、崔淑娟《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8.话说“华语”——与美国旧金山华文电视台八方论坛主持人史东对话录,《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9.华文课程B应该真正“外语化”,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3月26日。 20.《中文》(初中版)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色(合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1.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2.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再思考,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7月15日。 23.华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11月23日。 24.华语规划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25.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6.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2009.9。 27.海外华语传播200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2009.9。 28.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 29.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30.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31.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商务印书馆2007年。 32.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 33.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4.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35.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36.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 37.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 38.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3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40.海外华语传播概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41.海外华人华侨分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42.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43.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 44.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45.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46.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 47.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 48.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49.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50.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 51.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 52.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 53.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 54.“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 55.“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 56.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 57.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58.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9.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 60.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1.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62.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 63.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64.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 65.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6.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 67.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68.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 69.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70.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1.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72.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 73.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 74.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 75.磨盘话词汇选,《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 76.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 77.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8.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 79.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 80.磨盘话同音字汇,《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81.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 82.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 83.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 84.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 85.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 86.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 87.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 88.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89.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 90.“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 91.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 92.礼貌语言要得体,《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93.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 94.语法•语义•语用,《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 95.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 96.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 97.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 98.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 99.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 100.“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 101.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 102.“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 103.《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 104.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 105.“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 106.“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 107.汉语介词研究述评,《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 108.《国文法草创》述评,《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 109.虚词和虚词教学,《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 110.“个”的词性,《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 111.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 112.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 113.《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 (与张晓铃合写),《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 114.说“永远”,《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 115.台湾的语文教学,《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 116.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 117.关于“东南部气候……”,《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 118.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 119.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 120.谈“东山再起”及其他,《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顾问,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北京语言大学兼职研究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编委,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编委,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