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军

个人简介

李军,男,籍贯湖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教授,应用语言学系主任。 教育背景 湖南师大中文系本科。 暨南大学现代汉语专业修辞学方向硕士,导师黎运汉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用学方向博士,导师何自然教授。 2006年9月-2007年8月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99年—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 2000年以来历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对外汉语系、汉语系、应用语言学系副主任、主任。 2001年6月至2002年4月作为汉办外派专家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任教。 1999年担任研究生导师。 2004年获评教授职称。 开设课程:语用学(研究生、本科生)、话语分析(研究生)、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本科生)、修辞学(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语言统计(研究生、本科生)、《认知语言学》(本科生)、现代汉语(本科生)、商贸语言(本科生)、汉语精读(留学生)、汉语阅读(留学生)、汉语听说(留学生)、报刊阅读(留学生)、汉语写作(留学生)、汉字学(留学生)、现代汉语词汇(留学生)等。 参与课题 主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十多项,主要有: 1.《汉语言语行为的类型、构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 2.《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国家指导对策研究》,国务院侨办2004-2005年度华文教育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项目号:04 GQB2004034。 3.《东南亚留学生实施汉语言语行为的模式分析和华文教育对策》,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4年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号:04 GQBYB006。 4. 《汉语学习者言语行为能力社会化发展的实证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年,项目负责人。项目号:09YJA740051。 5.《魏晋以来汉语言语行为的历时演变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号:13YJA740027。 6.《广东省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项目负责人。 7.《国际视野下语言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与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重点课题,2014年,课题负责人。 8.《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类型留学生的教学处理对策》,暨南大学第六批教改项目,2004,负责人。 9.《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暨南大学第十三批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2年,负责人。 10.《汉语国际推广国家战略下的我校研究生的特色定位与培养模式探索》,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主要著作 1.《商业语言》专著(与黎运汉先生合作),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5月。 2.《当代语用学》(合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2月。 3.《大学修辞学》(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4.《汉语语体概论》(合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 5.《语用修辞探索》,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6.《香港公务人员普通话培训教材》,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7.《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修辞学丛书之一。 海外经历 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外派专家。 多次在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讲学和上课。 多次在美国、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领域

语用学、汉语修辞学、对外汉语教学与华文教育、文学语言、认知语言学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数量重叠结构的语义分析》(笔名李昱),《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1期。 2.《闪光的贝壳,深邃的思想——秦牧论文学语言》,《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2期。 3.《试论作家语言风格的主观性》(合作,笔名李昱),《文学语言研究论文集》第一集,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编,华东化工 学院出版社1991年。 4.《开拓求新,系统深入——黎运汉先生的治学之道》,《云梦学刊》1991年1期。 5.《论作家精神个性对语言风格的影响》,李昱(笔名),《广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 6.《强烈鲜明的动感--余光中散文的语言艺术浅谈》,《修辞学习》1993年第6期。 7.《论余光中散文的句法特点》,《广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8.《敛纵攫意,凝练强烈--余光中散文的句法艺术之一》,《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 9.《现代汉语教改的一点尝试》,《高师教学研究》1995年第1期,《语文建设》1994年12期摘登。 10.《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修辞学习》1996年第4期。 11.《谈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2.《谈余光中散文的感性艺术》,《文学语言论文集》第二、三合集,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编著,重新出版社1998年1月。 13.《对现行汉语修辞学思想的反思》,《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2期。 14.《修辞追求的效果及修辞学的性质——兼答陈炯、赵毅两先生》,《锦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论修辞的本质——从言语交际的双向动态视角对话语修辞行为的新审视》,《云梦学刊》,1998年第2期。《高等学校 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5期转载。 16.《修辞适应语境说漫议》,《修辞学习》1998年第3期。 17.《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的话语构成及其功能》(上),《语文建设》1998年第5期。 18.《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的话语构成及其功能》(下),《语文建设》1998年第6期。 19.《对修辞定义与修辞学性质的看法》,《毕节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20.《评代码交际模式》,《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21.《谈语用行为的社会效果》(笔名梁子、吉云),《修辞学习》1999年第3期。 22.《广东社会用语倾向分析》,《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3.《论话语效果》,《华文教育与研究》1999年第3期。 24.《修辞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控效行为》,《修辞·语体·风格》论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 25.《关联理论在交际模式上的新发展》,《语用学:语言理解、社会文化与外语教学》,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 26.《论言、意、境及其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27.《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关系分析》,《现代外语》2001年第4期。 28.《对修辞研究的思考》,《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3期。 29.《<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谈》,《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与探索》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0.《修辞理论的新构想——控效修辞说》,《暨南学报》2002年第6期。 31.《鲜明诗歌意象的语言手段》,《修辞学习》2002年第6期。 32.《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核心行为语分析》,《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 33.《余光中散文的意识流谋篇艺术》,《当代文坛》2003年4期。 34.《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 35.《安慰的话语模式和修辞策略分析》(合作),《修辞学习》2003年第3期。 36.《高校语言学概论及相关课程体系的改革》,《暨南高教探索》2003年1期。 37.《华文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广州华苑》2003年2期。 38.《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话语构成、语用特点及华文教学对策》,《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世界华文出版社2003年12月。 39.《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修辞学习》2004年2期。 40.《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一作者。 41.《使役性言语行为醒示语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4期。第一作者。 42.《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2期。第一作者。 43.《汉语时间指示的语用倾向》,《修辞学习》2006年3期。第一作者。 44.《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模式与性质分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3期。第一作者。 45.《广告指称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3期,第一作者。收入《语用学研究——文化、认知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46.《广州地区高校修辞沙龙综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47.《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48. 《语际语用学及其应用》,《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49. 《语际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作者。 50.《调控修辞理论——交际修辞观的建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51.《汉语邀请行为的话语模式分析》,《第九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世界华文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作者。 52.《余光中散文瑰奇的感性创造》,《暨南学报》2010年第1期。 53. 《汉语使役行为辅助语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华南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 54.《社会环境与社交语料:语用学根基之所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22日15版·语言学,总第240期。 55.《汉语邀请行为的话轮结构模式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

学术兼职

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会理事。 海南师大客座教授、渤海大学兼职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