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艾永兴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8年2月~2011年3月美国Delaware大学化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后 2003年9月~2006年6月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 1996年9月~2000年6月解放军军需大学药理与毒理学硕士 1989年9月~1993年7月解放军农牧大学畜牧学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11年9月~今吉林大学教授 2006年9月~2011年9月吉林大学副教授 1999年12月~2006年9月吉林大学讲师 1993年9月~1999年12月解放军军需大学助教 专业与教学相关 现主讲本科及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曾讲授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所带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1班在2007年被学院评为优秀班级,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荣誉与学术兼职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主持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1. 2018年~2020年,主持人,去泛素化酶UL36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MDV作用的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180101244JC),15万元。 2. 2013年~2016年,主持人,MDV编码的去泛素化酶UL36的调节通路及致瘤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1272528),81万元。 3. 2013年~2015年,主持人,MDV编码的去泛素化酶UL36的功能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2-0232)50万元。 4. 2011年~2015年,主持,MDV编码的去泛素化酶UL36的研究,吉林大学引进人才启动基金(批准号4305050102Q3),50万元。 5. 2005年~2007年,主持,细胞周期蛋白p15在肿瘤调控中的作用,博士启动基金(农学部905070406006),5万元。 6. 2009年~2013年,分题负责人,猪iPS系和对照组ES系的建立,973项目(编号2009CB941001),35万元。 7. 2009年~2011年,主要参加人,马立克氏病发病机理与端粒酶相关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871850)30万元。 8. 2007年~2009年,主要参加人,端粒酶在艾美球虫致病机制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671580),27万元。 专利: 1.一种基因治疗用载体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号:20140272758.0(授权) 2.融合蛋白SUMO1-PLA2及制备方法和医用用途.专利号:201510333868.8 3.融合蛋白SUMO3-PLA2及制备方法和医用用途.专利号:201510334750.7 4.载体蛋白His6-H4-NLS-Tat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610148479.2 5.一种载体蛋白His6-H4-NLS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610148480.5 6.载体蛋白His6-H4-NLS-Tat-AHNP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610148478.8 7.活性UL36-480-GST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201711275447.X 8.一种用于分析去Ufm1酶的底物及制备方法与医用用途.专利号:201711276210.3 9.一种线性多泛素基因的连接方法.专利号:201711284310.0 10.一种类泛素底物融合蛋白及制备方法和医用用途.专利号:201711276234.9

研究领域

1.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调节机制在MDV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1)在MD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泛素化调节的机制。 其中包括病毒表达的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蛋白(UL36)在MD淋巴瘤中的作用;此蛋白在MDV感染CD4+ T细胞所致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作用;MDV基因组重组整合机制。 (2)去泛素化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及其在抗肿瘤和抗病毒病中的应用。 此方向是以机理研究作为理论基础,经多年的设计、优化最终成功制备MDV的UL36-USP活性蛋白,本研究数据显示,UL36小分子抑制剂有良好抗肿瘤及MDV抗病毒效果。又因为MDV的UL36与人类的HSV、EB、SARS-CoV等病毒有很高的保守性,但又存在在结构上的差异,而与动物的去泛素化酶却截然不同,因此UL36是筛选抗病毒药物的优秀靶点,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较低的毒性的特点。由于UL36是300多kDa的超大型蛋白,因为无法成功制备活性的UL36,所以限制了以此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已建立的筛选条件和结果基础上,继续扩大筛选库容量,并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Accelrys Discovery Studio)对小分子化合物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最终,筛选出新型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大量的前期实验已获得部分相关数据,如酶抑制动力学、酶抑制剂筛选与结构分析、新型核酸类抑制剂库的建立等。 2.用于泛素化及类泛素化的连接机制与分析技术的研究 不同链接方式泛素链是当前泛素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材料,课题组正在进行去泛素化酶及去类泛素化酶的底物、8种泛素链等研制,当前在研底物有11种。 3.以Histone4为基础的转基因治疗靶向转运载体的研制 肽基础的转基因治疗载体是当前非病毒类载体研究的热点,以易操作、低毒、特异性强为优点。本课题组已制备系列转基因治疗载体,并获得较好抑制肿瘤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结构与条件优化。已申请专利4项,其中授权一项。 相关的研究经历: 1. PCNA泛素化修饰的研究: 蛋白质的体外泛素化产物制备是蛋白质功能研究的重要材料。在泛素化修饰蛋白制备方法的研究中,成功应用化学法合成了大量高纯度泛素及SUMO修饰的PCNA,并具有完全的功能;同时还发现不同位点泛素化修饰的PCNA具有相同的功能;首次发现PCNA泛素化修饰的灵活性,这为DNA损伤修复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式。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0年影响因子15.808),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在DNA损伤修复、肿瘤及基因组等研究领域中无高质量泛素化PCNA可用的空白。 2. DNA聚合酶与泛素分子互作模式的研究: 在此研究中,发现了DNA容错修复酶Polη与泛素相互作用的新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Biosystems上 (2010影响因子3.8),这一成果为基因组DNA损伤修复机制的阐明及临床相关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以去泛素化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 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建立人的去泛素化酶的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体系,制备了高纯度高活性的USP1去泛素化酶(100 kDa)和SRS2酶(150 kDa)等高分子量或多亚基的酶,并以USP1为靶点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9000多个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两化合物能特异抑制去泛素化酶USP1的活性,能抑制或杀灭癌细胞,与顺铂抗癌药有协同作用,并对其抗癌机理进行了探索。 4.端粒酶与MD发病机制的研究: 在此研究中,发现p15INK4B可抑制MDV转化的T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同时也能抑制了端粒酶的活性;致瘤基因meq突变体L-Meq对MD细胞的增殖无影响,进一步阐明MDV还可通过其他因子致瘤。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Wang P, Li J, Gong P, Wang W,Ai Y, Zhang X. An OTU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in Eimeria tenella interacts with Eimeria tenella virus RDRP.Parasit Vectors. 2019; 118: 47-55.共同通讯作者 2. Wang P, Gong P, Wang W, Li J,Ai Y, Zhang X. An Eimeria acervulina OTU protease exhibits linkage-specific deubiquitinase activity.Parasitol Res. 2018; 11 (1):74.共同通讯作者 3. Lu Y, Meng L, Gao Y, Liao D, Li Y,Ai Y, Ma Y, Yu C. A label free Ag(+) sensing method via in situ formation of metal coordination polymer.Anal Biochem. 2018; 549: 21-25.共同通讯作者 4. Zheng H, Wang M, Zhao C, Wu S, Yu P, Lu Y, Wang T,Ai 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ubiquitination activity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the chicken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USP associated factor 1 complex.PLoS One. 2017; 12: e0186535.共同通讯作者 5. Wang P, Wang W, Yang J, Ai Y, Gong P, Zhang X. A novel telomerase-interacting OTU protein of Eimeria tenella and its telomerase-regulating activity.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7; 49: 744-745. 6. Pan F, Wu H, Liu J,Ai Y, Meng X, Meng R, Meng Q.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lytic phage JL1.Arch Virol. 2013; 158: 2429-2432.共同通讯作者 7. Burkhart RA, Peng Y, Norris ZA, Tholey RM, Talbott VA, Liang Q, Ai Y, Miller K, Lal S, Cozzitorto JA, Witkiewicz AK, Yeo CJ, Gehrmann M, Napper A, Winter JM, Sawicki JA, Zhuang Z, Brody JR. Mitoxantrone targets human 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11 (USP11) and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 survival.Mol Cancer Res. 2013; 11: 901-911. 8. Cai Y,Ai Y, Zhao Q, Li J, Yang G, Gong P, Wang Q, Hou H, Zhang G, Li L, Yang J, Li H, Zheng J, Li S, Zhang X.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 in Trichinella spiralis.Parasitol Res. 2012; 110: 411-417.共同第一作者 9. Yuan X, Wang J, Zhu X, Zhang Z,Ai Y, Sun G, Wang Z, Liu G. Effect of copper on levels of collage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from chondrocytes in newborn piglets in vitro.Biol Trace Elem Res. 2011; 144: 597-605.共同通讯作者 10. Leng BF, Qiu JZ, Dai XH, Dong J, Wang JF, Luo MJ, Li HE, Niu XD, Zhang Y,Ai Y, Deng XM. Allicin reduces the production of alpha-toxin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Molecules. 2011; 16: 7958-7968.共同通讯作者 11. Hao LL, Yu H, Zhang Y, Sun SC, Liu SC, Zeng YZ,Ai Y, Jiang HZ.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exons 3 and 4 of IGF-1 gene in pigs.Genet Mol Res. 2011; 10: 1689-1695.共同通讯作者 12. Chen J, Dexheimer TS,Ai Y, Liang Q, Villamil MA, Inglese J, Maloney DJ, Jadhav A, Simeonov A, Zhuang Z. Selective and cell-active inhibitors of the USP1/ UAF1 deubiquitinase complex reverse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Chem Biol. 2011; 18: 1390-1400.共同通讯作者 13. Ai Y, Wang J, Johnson RE, Haracska L, Prakash L, Zhuang Z. A novel ubiquitin binding mode in the S. cerevisiae translesion synthesis DNA polymerase eta.Mol Biosyst. 2011; 7: 1874-1882.第一作者 14. Zhuang Z,Ai Y. Processivity factor of DNA polymerase and its expanding role in normal and 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Biochim Biophys Acta. 2010; 1804: 1081-1093. 15. Chen J,Ai Y, Wang J, Haracska L, Zhuang Z. Chemically ubiquitylated PCNA as a probe for eukaryotic 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Nat Chem Biol. 2010; 6: 270-272. 共同第一作者 16. Chen, J., Dexheimer, T. S.,Ai, Y., Liang, Q., Villamil, M. A., Inglese, J., Maloney, D. J., Jadhav, A., Simeonov, A., and Zhuang, Z. (2011) Selective and Cell-Active Inhibitors of the USP1/ UAF1 Deubiquitinase Complex Reverse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Chem Biol 18, 1390-1400. 17. Burkhart, R. A., Peng, Y., Norris, Z. A., Tholey, R., Talbott, V. A., Liang, Q.,Ai, Y., Miller, K., Lal, S., Cozzitorto, J. A., Witkiewicz, A. K., Yeo, C. J., Gehrmann, M., Napper, A., Winter, J. M., Sawicki, J. A., Zhuang, Z., and Brody, J. R. (2013) Mitoxantrone targets human 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11 (USP11) and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 survival,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 11(8):901-11. 中文核心期刊: 1. 宋敬敬,邓晨,吴山力,郑海南,于佩峰,王梦云,周小露,张玉静,艾永兴.马立克氏病毒被膜蛋白VP16(UL48)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中国兽医学报,2017,37(08):1473-1478.通讯作者 2.王梦云,周宏达,韦美甜,吕岩,吴山力,艾永兴.马立克氏病毒UL36蛋白的表达及其去泛素化酶活性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7,49(05):77-82.通讯作者 3.金雯,王梦云,余致君,郑海南,邓晨,艾永兴.鸡马立克氏病毒UL36~(USP)的pTYB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02):223-227.通讯作者 4. 郑海南,赵程程,邓晨,于佩峰,王梦云,吴山力,吕岩,艾永兴.鸡chUSP1 His594Ala突变使其去泛素化酶活性丧失[J].中国兽医学报,2015,05:745-750.通讯作者 5. 邓晨,郑海南,于佩峰,张鑫,吴山力,王梦云,吕岩,艾永兴. Intein融合表达鸡IL-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J].中国兽医学报,2015,06:889-894.通讯作者 6. 郑海南,邓晨,王梦云,金雯,吴山力,吕岩,于子阳,艾永兴.马立克病毒UL36~(USP)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J].中国兽医学报,2014,05:712-716.通讯作者 7.赵程程,郑海南,吴山力,郑梅竹,杨德才,张玉静,艾永兴.鸡去泛素化相关因子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13,(01):85-88.通讯作者 8. 李明谦,张鹏,张大伟,官员,马强,房希碧,于浩,郝林琳,艾永兴,刘松财.红松松子壳多糖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3,(03):409-413.

学术兼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 吉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 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 教育部“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病毒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等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