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曾交龙

个人简介

1967年生,中共党员,博士,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 1991.07-1994.06 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物理学硕士学位 2. 1997.07-2001.12 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3. 1994.07-2019.6 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等 4. 2002.07-2004.0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博士后研究 5. 2004.08-2005.01 德国慕尼黑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 合作研究 6. 2007.06-2007.10 德国马普研究所(海德堡) 合作研究 7. 2019.08- 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教授 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事关人类能源和国家国防安全,是国家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之一,研究涉及到温度、密度范围宽广的等离子体,特别是热稠密等离子体。最近的研究表明:热稠密等离子体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颖的物理现象,目前的物理学理论还不能解释,比如,最新的太阳模型预测的太阳内部结构与日震学的观测不一致,最近十余年的研究认为,不透明度和状态方程等输入到太阳模型中的物理参数可能是最大的问题,这意味着太阳内部以及恒星内部的物理很有可能没有理解透彻;这些问题也被最近的一些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利用Z-箍缩装置测量的铁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目前世界上的理论都不能解释。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攻克! 在国内首次发展了研究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细致谱项和细致能级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高Z金等离子体精密辐射不透明度研究的突破,解决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差异,发现了这种差异的物理起源。提出了稠密等离子体中连续原子过程中的连续电子空间瞬时局域化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望解决目前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如铁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增加以及超强x-射线激光与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电子碰撞电离过程的增强。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 论文著作 出版专著一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以下为部分发表论文: 主持项目 负责国家科学挑战专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6项,近三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1. 国防基础科研核科学挑战专题,高能量密度科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300万,2017.12-2020.12,单位课题负责人。 2. 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系数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28万,2017.07-2021.06,单位课题负责人。 3. 辐射不透明度和状态方程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国家XXX重大专项,120万,2016.01-2019.12,课题负责人。 4. 电子与原子碰撞多电离过程的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万,2017.01-2020.12,课题负责人。 5. XXXXXXXX,国防预研项目,100万,2015.07-2017.06,课题负责人。 成果 1. 2006年,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3. 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2004年,荣立三等功 5. 2008年,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6. 2014年,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7. 2016年,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结构特性及动力学,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 8. 2007年,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计算方法与数据库,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 2010年,慢电子与碱金属、碱土金属原子碰撞过程的共振结构和负离子特性,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4 10. 2011年,建设一流教学团队,促进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全面发展,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3 11. 2015年,结合学科与军队特色,构建与实践物理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4 12. 先后4次获得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其它奖项若干

研究领域

从事与人类能源紧密相关的惯性约束聚变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在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特别在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研究领域的工作卓有成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曾交龙著,“使用细致谱项模型研究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 Jiaolong Zeng, Yongjun Li, Cheng Gao, and Jianmin Yuan, Screening potential and continuum lowering in a dense plasma under solar-interior conditions, A&A 634, A117 (2020) 3. Liping Liu, Yongjun Li, Cheng Gao, and Jiaolong Zeng,Dominance of double processes in complete Auger decay of Rb+(3d−1), Phys. Rev. A 101, 012507 (2020) 4. Yongsheng Fu, Yu Liu, Chunhui Wang, Jiaolong Zeng, and Jianmin Yuan,Three-dimensional spin-dependent dynamics in linearly polarized standing-wave fields,Phys. Rev. A 100, 013405 (2019) 5. Pengfei Liu, Cheng Gao, Yong Hou, Jiaolong Zeng, Jianmin Yuan, Transient space localization of electrons ejected from continuum atomic processes in hot dense plasma, Communications Physics 1, 95 (2018) 6. Cheng Gao, Yongjun Li, Pengfei Liu, Xiaohui Fan, Jiaolong Zeng, Triple-core-hole states produc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solid-state density plasmas with a relativistic femtosecond optical laser, Sci. Rep. 8, 11048 (2018) 7. Yongjun Li, Liping Liu, Cheng Gao, Jiaolong Zeng, Jianmin Yuan,Auger decay including direct double processes of K-shell hollow states of Ne+ and the related hypersatellite radiative transitions, 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 226, 26 (2018) 8. Pengfei Liu, Jiaolong Zeng and Jianmin Yuan, A practical theoretical formalism for atomic multielectron processes: direct multiple ionization by a single auger decay or by impact of a single electron or photon, J. Phys. B: At. Mol. Opt. Phys. 51, 075202 (2018) 9. Xiaohui Fan , Yongjun Li, Pengfei Liu, Cheng Gao, Xiaowei Wang and Jiaolong Zeng, Auger decay and natural lifetime widths of single and double K-shell vacancy states of Al4+–Al11+ ions, J. Phys. B: At. Mol. Opt. Phys. 51, 175001 (2018) 10. Jiaolong Zeng, Yongjun Li, Pengfei Liu, Cheng Gao, and Jianmin Yuan,Single and double K-shell resonant photoionization and Auger,decay of 1s-2p excited states of O+–O4+,A&A 605, A32 (201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