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冯增铭

个人简介

冯增铭,男,1975年4月生,山西万荣人,工学博士,教授。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其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先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专利1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先后获得吉林省首届发明创造大赛三等奖和长春高新区“北湖科技园杯”首届发明创造大赛特等奖各1项。作为指导教师,先后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2项,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教育背景 2002-09至2006-12 吉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 博士研究生/博士 1999-09至2002-03 吉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 研究生/硕士 1995-09至1999-07 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2018-06至今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教授 2016-02至2018-06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15-08至2016-02 韩国庆熙大学 访问教授 2008-09至2015-08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先后任教研室副主任,机械基础教学中心副主任 2004-12至2008-09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2000-07至2004.12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助教 获奖情况 2018年12月 荣获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优秀国际交流贡献奖 2013年12月 荣获长春市高新区首届“北湖科技园杯”发明创造大赛特等奖,第一发明人 2013年01月 荣获吉林省首届发明创造大赛三等奖,第一发明人 2011年07月 荣获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0年12月 荣获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与国际交流贡献奖 2005年10月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一等奖 吉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三等奖

研究领域

1、挠性传动与动力学控制 链传动与动力学控制; 无级变速(CVT)传动机理与动力学控制; 带传动与动力学控制。 2、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开发与动力学控制 4、现代接触动力学技术、数字化设计方法

承担科研项目 1.企业(合作)技术开发项目:永力人工智能系统,2019.09-2022.03,负责人 2.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汽车发动机正时皮带传动系统开发,2019.04-2022.03,负责人 3.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重要研究内容):链条仿真技术开发(2014220101000408),2014.04-2016.03,负责人 4.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汽车发动机用多轴正时齿形链系统的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20140101085JC),2014.1-2016.12,负责人 5.专利许可实施项目:新型链条系统(2014220101000868),2014.06-2015.06,负责人 6.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现代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126003),2012.1-2014.12,负责人 6.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委托)技术开发项目: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W65-GNZX-2013-0085),2013.1-2014.12,负责人; 7.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轿车混合动力用链传动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116004),2011.01-2013.12,技术负责人 8.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开发(2011220101002544),2012.1-2013.12,负责人 9.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复杂多元变异的Hy-Vo链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平台开发(2009AA04Z109),2009.04-2011.03,负责人 10.吉林大学校内基金-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移动式起重机CAE专用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2010.01-2012.12,负责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元变异的新型Hy-Vo齿形链啮合设计理论(50975117),2010.1-2012.12,主要完成人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Hy-Vo齿形链与链轮的啮合机理及其设计方法(50575089) ,2006.1-2008.12,主要完成人 科研成果简介 1. 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理及动态特性分析关键技术 该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新型齿形链、链轮、滚刀之间的啮合与滚切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三者之间主要参数的谐应关系;利用啮合原理建立了与渐开线链轮齿廓实现准共轭啮合传动的新型齿形链工作链板内侧齿廓的数学模型;在不考虑新型齿形链工作链板孔和销轴之间间隙的前提下,建立了新型齿形链与链轮啮合传动的参数化运动学仿真模型,为新型齿形链工作齿廓的动态设计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考虑新型齿形链工作链板孔和销轴之间间隙的前提下,建立了新型齿形链与链轮接触啮合传动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该模型真实地再现了新型齿形链传动的动态特性;通过台架磨损对比试验,研究了新型齿形链与普通外啮合齿形链的磨损机制,揭示了疲劳裂纹生成、扩展与剥落的动态过程,分析了销轴的磨损表面形貌,探讨了不同温度场下和交变速度下的新型齿形链的磨损特性;通过变速箱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研究了渐开线链轮量柱测量距和变位系数对新型齿形链啮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齿形链兼容了内、外啮合齿形链的主要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且变速的工况,减小了多边形效应,减小了冲击与振动,降低了噪声,减轻了磨损。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产品创新的新型齿形链、链轮及其刀具齿条的系统设计方法。 2. 基于复杂多元变异的Hy-Vo链数字化设计与动力学分析关键技术 该研究成果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复杂多元变异的新型Hy-Vo链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分析体系,利用二次开发技术和现代接触动力学技术以及多刚体多柔体动力学混合技术,开发出了具有典型变异特性和啮合特性的Hy-Vo链模块,利用该研究成果可自主研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产权的Hy-Vo链新产品,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与性能优化,可实现Hy-Vo链传动系统的快速设计,显著提高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与分动箱、汽轮机、工业泵、冶金机械、化工机械、石油钻机等众多主机传动用Hy-Vo链传动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并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及其产品结构调整,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必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利用该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已获得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项,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一汽自主汽车混合动力传动用Hy-Vo链系统领域的自主创新,从而推动了汽车行业的科技进步。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该研究成果所开发的Hy-Vo链传动系统除应用于混合动力产品之外,还可通过扩展,用于轻型车与微型车的分动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实现其自主设计和产业化将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该成果在吉林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针对汽车发动机主机厂家对国产化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的战略开发技术需求,提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低噪声、强磨损与高可靠性的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及开发体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实现多层式、多轴式等不同布局形式的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平台,开展了齿形链系统磨损与回转疲劳耐久可靠性试验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 利用该研究成果,已完成多款汽油发动机正时齿形链系统的自主开发和样链试制,样链磨损试验和疲劳试验以及噪声试验结果表明,自主开发的齿形链样链系统级产品达到了最终产品的各项技术要求。该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链式CVT传动机理及智能设计与动力学分析关键技术 该成果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的支持下,研究了链式CVT的传动机理,发明了一种无级变速传动用摆销链,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适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链式CVT智能设计与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分析专用软件。利用该成果的专有关键核心技术,指导研究生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利用该成果,可以实现CVT摆销链传动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装配,可以实现传动误差、传动效率、运动轨迹、链条张力以及机液控一体化协同仿真分析及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形成了面向链式CVT传动系统正向主动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为链式CVT传动系统的开发、动力学分析及NVH特性研究与性能优化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冯增铭,王飞,汤乐超,李军. 汽车用链传动系统设计及动力学分析(学术专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09 2. 冯增铭,奚佳欣,杨金兴.汽车发动机正时链传动系统开发技术(学术专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设计,2019.10 3.Feng Zengming, Tang Lechao, Li Jun, Jia Yanhui. Dynamic Analysis of Timing Silent Chain System for a V-type Engine of a Vehicle[J], Transactions of the KSME C: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5.6.20, 3(3): 89-96. 4. Xi J X, Feng Z M, Wang G Q, et al. Vibration and noise sourc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a diesel engine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29(1): 181-189. 5. Xi J X, Feng Z M, Wang G Q, et al. Kine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iming Chain System for Diesel Engine[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 602: 398-403. 6. Zengming. Feng, Qianshuai. Pu, Yanru. Luo, Yanhui. Jia.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Rocker-Pin Jointed Cha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 [C], The 3rd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and The 7th Asian Conference on Multibody Dynamics, June 30-July 3, 2014, BEXCO, Busan, Korea. 7. Zengming Feng, Junlong Li, Guangwu Liu. Dynamic Analysis of Silent Chain Drive System for Hybrid Car[C],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Vols. 694-697 (2013) pp 84-89. 8. Zengming Feng, Gaoyang Liu, et al. Dynam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iming Silent Chain Drive System for a Modern Gasoline Engine,Proc. the 6th Asian Conference on Multibody Dynamics 2012. 9. Feng Zengming,Meng Fanzhong, Han Feifei,Li Qiahi. Nonlinear contact dynamic analysis of new Hy-Vo silent chain drive[C],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CMS2009, v 2, p 427-431. 10. Feng Zengming, Kong Fanzhao, et al. Flexible Multi-body Contact Analysis of rounded-jointed silent chain and sprocket[C]. 5th Asian Conference on Multibody Dynamics 2010 August 23-26, 2010, Kyoto, Japan. 11.Feng Zengming,Cheng Yabing, et al. Dynam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Hy-Vo silent chain and involute sprocket[C]. 5th Asian Conference on Multibody Dynamics 2010, ACMD 2010, v 2, p 935-940. 12.Meng Fanzhong,Feng Zengming,Chu Yaxu. Meshing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 of new silent chain and sprocket [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v 19, n 3, p 425-427. 13. 冯增铭,孟繁忠,李纯涛. 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制及仿真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9):1427-1430. 14. 孟繁忠,冯增铭,李纯涛,尹德斌. 新型齿形链磨损机制及其温度和速度特性的实验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4.24(6):560-563.

学术兼职

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数字仿真联盟副理事长、机械传动工作组组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链传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高校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