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波

个人简介

开设课程: 本科生: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 研究生: 诉讼原理;刑事诉讼法专题;司法、传媒与人权保障 主要学术经历: 2015年10月---2015年11月 参加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项目”,到美国进行短期学术访问。 2014年4月---2015年4月 入选高等学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到长春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任副处长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证据法研修; 2003年9月----2007年12月 吉林大学法学院 法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 2000年9月---2003年7月 吉林大学法学院 诉讼法学专业法学硕士 1996年9月---2000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法学学士 获奖情况 : 1.2017年获得吉林大学法学院“佐丹力”法学研究繁荣计划科研论文奖 2.《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路》(《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获2018年度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审判中心下印证证明模式之反思》(《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获得2018年度吉林省法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4.《由“真实”到“程序内的共识”——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的新展开》(《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获2011年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5.《法律事实辨析》(《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获2009年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二界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6.2012年获得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精英人才培育计划”一等奖; 7.2012年获得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基金科研奖励。 学术活动: 1.2018年7月29日,参加中日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讨会”。 2.2018年5月12日,参与组织吉林大学法学院法正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法正刑辩论坛”“三项规程与刑事辩护方式的革新”研讨会。 3.2017年9月23日,组织并邀请6位外校刑诉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多元视角下的司法理论与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 4.2017年9月22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刘计划教授、辽宁大学法学院徐阳教授来我院作吉大法学第64期“新锐茶座”。 5.2017年9月24日,邀请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兰荣杰副教授、辽宁大学法学院张云鹏教授来我院作吉大法学第64期“新锐茶座”。 6.2017年6月2日,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汪海燕教授来我院作第20期“法学名家高端讲座”:“审判中心与证据制度”。 7.2017年5月20日,参与组织“吉林大学法学院法正刑事辩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及首届“法正论坛”“刑民交叉案件热点问题”。 8.2017年11月14日,主持吉林大学法学院第5期“控辩审三方论坛”:“卓秋坛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中的鉴真问题”。 9.2017年12月17日,参加第8期吉大司法制度青年工作坊的学术与谈。 10.2016年5月28日, 参加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事实与证据:哲学与法学的对话”国际研讨会。 11.2016年3月22日,参加中国法学会主办的“刑事诉讼法治与司法改革研究方阵”高端论坛。 12.2015年12月9日,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吴洪淇副教授来我院作吉大法学第32期“新锐茶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式格局”。 13.2015年9月5日,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教授来我院作吉大法学第22期“新锐茶座”“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解读和瞻望”。 14.2015年9月4日,举办尚权刑事司法青年论坛“司法改革语境下刑事诉讼热点问题研究”研讨会。 15.2015年8月12日,举办“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听证会暨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讨会”。 16.2015年7月4日,举办“吉林省刑事司法规范化”研讨会。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

承担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立法完善研究 》,(2015.6.20-2019.12.30)。 2.主持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纪检程序中自书材料的证据价值研究》,(2015.6至2016.6)》。 3.主持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立法完善研究 》,(2015.6至2016.6)。 4.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问题研究》,(2014.7至2015.7)。 5.主持司法部社科专门项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性规则研究》(2013.5至2015.3)。 6.主持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证据合法性的证明问题研究——以吉林省刑事司法实践为分析范例》,(2012.5至2014.6)。 7.主持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共识理论研究——以被告人认罪协商制度为分析范例》,(2011.5至2012.12)。 8.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研究》,(2012.10至2016.8)。 9.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程序理论研究》,(2017.6至2022.6)。 10.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研究》,(2011.7至2015.12)。 11.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事诉讼证明基本范畴研究》,(2004.6至2007.12)。 12.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司法伦理的实效性问题研究》,(2013.6至2016.12)。 13.参加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合宪性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6.11至2020.12)。 14.参加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法律责任体系的梳理与重构》,(2009.12至2012.6)。 15.参加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部门法哲学研究》,(2007.12至2012.12)。 16.参加中国法学会一般项目《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究》,(2015.5-20至2015.11) 17.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关于刑事审判庭前准备程序的调研》,(2012.9至2013.8)。 18.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制度体系研究》,(2017.8至2018.8)。 19.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指控体系构建》,(2016.7-01至2018.10)。 20.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量刑证明研究》,(2012.7至2013.6)。 21.参加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事疑案研究——以吉林省刑事疑案的成因为分析范例》,(2008.5至2010.3)。 22.参加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司法学基础理论研究》,(2010.1至2012.1)。 23.参加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程序性证明研究》,(2009.6至2011.6)。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值班律师制度的功能定位》,《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2.《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刑事冤错案防范机制研究》,《当代法学》2017年第5期。 3.《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印证化之批判 》,《法学》2017年第8期。 4.《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7期. 5.《审判中心下印证证明模式之反思 》,《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 6.《审判中心下统一证明标准之反思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路 》,《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 》,《当代法学》2013年第2期。 9.《被追诉人阅卷权探究——以阅卷权权属为基点的展开 》,《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 10.《关于构建庭前会议制度的思考》,《中国审判》2013年第3期。 1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程序研究——以庭审程序为核心的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9期。 12.《法律事实建构论的程序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5期。 13.《诉讼认识论探究——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 14.《证据裁判原则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 15.《法律事实建构论的主体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16.《法律事实建构论的规则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当代法学》2010年第4期。 17.《由“真实”到“程序内的共识”——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的新展开》,《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 18.《法律事实建构论论纲——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9.《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0.《中国诉讼法学30年理论创新回顾》,《当代法学》2009年第1期 。 21.《论法律事实的程序保障》,《当代法学》2008年第5期。 22.《法律事实辨析》,《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 23.《对法律实施建构论的初步阐释——以主体间性为分析进路的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24.《对科学证据的反思——以程序为视角的关照》,《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 25.《开放的科学与科学的革命》,《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相对主义的失落》,《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关于知识的生产与权力的扩张——读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知识与法律——“小南湖读书小组”文选(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司法理念现代化的一种表达--从法官对判决理由的撰写说起》,《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9.《论羁押权的性质》,《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30.《对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再思考》,《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在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对刑事判决证明标准的再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2.《关注人权保障 重构羁押制度——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综述》,《 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 33.《证据法学理论基础探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4.《起诉便宜原则的法理性透析》,《当代法学》2002年第3期。

学术兼职

《当代法学》杂志“刑事诉讼与司法制度”方向责任编辑 吉林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秘书长 长春市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 吉林大学法学院法正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职律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