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帆

个人简介

杨帆,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科学、哲学双博士。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在该校软件学院任辅导员,200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09年获宪法行政法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导师关保英教授),同时获得中法联合培养“人文与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同年免试直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师从童世骏教授学习西方法哲学;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攻读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奖学金(48个月)赴法国留学,在巴黎萨克雷高等师范学校(E.N.S.-Paris Saclay)政治社会科学研究所(ISP)Patrice Duran教授指导下学习法社会学;2015年4月在法国完成答辩,以“最高等级评价”(Très honorable)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Doctorat des Sciences sociales);同年6月在上海完成答辩,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跟随季卫东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底开始在吉林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任教,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研究课题若干。 开设课程: 法理学(本科生,团队教学) 比较法总论(本科生) 法理学(法律硕士,团队教学) 法律职业伦理(法律硕士) 比较法原理(法学硕士) 法律与人类学(本科生人文社科通识课) 国际(境外)学术交流: 2018.11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吉林大学-牛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青年学者论坛。 2018.10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国际青年学者论坛”(2018 IJFF),报告人。 2018.8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届“大数据与司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10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大数据与司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9-12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 2015.6南京,哈佛燕京学社-南京大学“中国政治研究的质性方法:历史与田野”高级研修班”,学员。 2014.9 法国马赛,马赛第三大学(Université de Aix-Marseille 3 Paul Cézanne)-马赛高等研究院(IEA Marseille),“今日的理论”(La Théorie aujourd'hui)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人。 2013.3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报告人。 2013.1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第九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究”研讨班,报告人。 2012.6 波兰华沙,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国际学术研讨会:“Deliberation: values, processes, institutions”, 报告人。 2012.1 台湾地区,在中国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等参加三场学术研讨会,并做发言。 2011.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芝加哥大学“首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学员。 2010.10 法国巴黎,巴黎政治学院“中国法律的发展”学术研讨会。 主要获奖情况: 2018.12 入选“2018年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 2018.11 第四届“孙国华法学理论青年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奖 2018.3 2013-2017年度吉林省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 2017.9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1.4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第二届跨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最受欢迎论文奖 2006.1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奖(个人)

研究领域

法社会学、法哲学和比较法;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司法裁判中的说理方式问题研究”(18BFX011)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2018年度中国比较法学”项目:“社会运动与权利构造”(CLC2018005) 司法部201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司法裁判中的情感说理问题研究”(17SFB3003) 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法律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与实证方法研究”(CLS(2016)Y10) 吉林省法学会2016年度课题:“法律话语分析在庭审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话语分析方法在法社会学中的应用研究”(451160302157) 参与课题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权利视野下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JJD820005) 上海交大-香港科大联合科研基金项目:“华人社会公民法治意识量化研究”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GE)“法制与问责”课题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论理性”(40000-515900-14001),主持子课题“法律与理性问题研究”(357162281407) 上海市法学会2016年重大课题:“司法行为的实证分析与研究” 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行政法学”,主持子课题“外国行政法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The Role of CPC Regulations in Chinese Judicial Decision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Published Judgments, The China Review (SSCI), Vol. 19, No. 2 (May 2019), 69–97. 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与转型——兼议中国语境下的法学研究范式之争,《法学家》(CSSCI,CLSCI),201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话语分析方法在司法研究中的功用——以“司法理性化”为规范目标的考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CSSCI,CLSCI)2018年第4期。 法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拓展:从“冲突/共识”模式到“议论的法社会学”,《北大法律评论》(CSSCI)第18卷(2017年)第1辑。 传统中国的儒家理性、公共领域与政法协商——与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CSSCI),2017年第1期。 法社会学的三种理论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8日。 在“凯撒”与“公民”之间——法国违宪审查制度演进的政治思想动因,《人大法律评论》(CSSCI)2016年卷第2辑(总第21辑)。 Informal Deliberation over a Highly Publicized Case in Weibo Space of China: Process, Influences and Quality, Warsaw Studies in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3, 2015. 寻找中程理论: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实证维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5年第1期。 论公共服务的法治视角,《宁夏人大》2007年10月号。 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若干立法问题的再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学术译文 英译中:于尔根·哈贝马斯:自主性的恐惧:英语世界中的卡尔·施米特,《政治哲学与法哲学评论》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英译中:于尔根·哈贝马斯:论世俗自由国家与宗教的关系,《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第6辑,2014年12月。 法译中:制度司法与民主司法,《司法》(第八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法译中(合译):法国司法改革:在工具化与民主化之间,《司法》(第八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时评、随笔 团结欧洲的理想破灭了吗?,《澎湃新闻·文化课》,2016年6月27日 《查理周刊》事件非发生不可?,《南方都市报》,2015年1月10日 法国:左翼尽头的右翼野火,《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14年6月26日 今天我们如何谈理想,《文汇报·文汇讲堂》,2014年4月19日 哲学不只是中国视角,《诚通CT》2013年9月第14期 作为国民教育的法国中学哲学课程,《中国周刊》2012年12月 大选之年看法国政治,《中国改革》,2012年第5期。 地方选举之后的台湾政治,《中国改革》,2012年第3期。 公民围观司法界限在哪,《新京报》,2011年3月15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港英治理业丛》(香港/中英双语),2013年1月 “情本体”的视界:读《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读品》2011 黄昏还是黎明:读付铿《知识人的黄昏》,《新京报书评周刊》,2013年5月 著作类 译著:《法律的生产:对法国最高行政法院的人类学研究》,【法】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待出。 副主编:《外国行政法编年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学术兼职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法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 吉林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吉林省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会 常务理事 全法法律与经济工作者协会成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