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拥军

个人简介

李拥军,教授,男,生于1973年10月,汉族,天津宁河人。 1997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7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工作,2002年7月晋升为讲师,2004年10月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任教。2008年9月被聘为副教授,2012年5月起开始担任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012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委员。 开设课程:法理学、法律文化学 学术交流经历: 1.2017年2月至5月在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2.2019年10月至1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做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1.2003年10月获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2002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2.2004年10月获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2003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3.2004年9月获吉林大学第11届研究生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二等奖 4.2011年《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文获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5.2013年11月《“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一文荣获第八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全国征文一等奖 6.2017年12月《“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一文获第四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7.2018年5月《“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一文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8.2018年8月《文化传统视野的中国法治道路主体性建构》一文获第十三届法学家论坛二等奖. 9.2018年获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荣誉称号: 1.2015年6月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 2.2016年6月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 3.2017年6月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 4.2018年6月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 5.2019年6月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 6.2016年5月,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总工会 7.2016年10月,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总工会 8.2016年10月,荣获吉林省“师德标兵”称号,吉林省教科文卫工会 9. 2016年度吉林省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 10. 2017年度吉林省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 11.2018年3月,被评为第三届“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吉林省法学会。 12.2018年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2017年度“先进工作者” 13.2019年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

研究领域

法理学、法律文化学、司法学。

主持课题 1.“性法律规范的社会文化基础研究”,吉林大学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5—2009) 2.“性权利与法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6—2010) 3.“科技企业的融资与担保法律问题研究”,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工业大学特别委托项目(2006—2009) 4.“合作理念下的中国当代权利实现方式的变革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基本科研经费种子基金(2008—2010) 5.“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沈阳易慧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2011—2013) 6.“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现代司法中的功用与应用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12—2015) 7.“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4—2017) 8.“善良风俗的司法功用与应用研究”(16SFB2004),2016.12-2018.12 9.“传统治吏经验在当代中国廉政法制建设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 2015LZY002),吉林大学廉政专项建设项目,2015-2017. 10.“文化传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17JJD820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7-2020. 11.“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研究” (11&ZD07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2019. 12.“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 【(2018)HQZZ42】中国法学会项目,2018-2019. 13. 2015年吉林大学教改项目“法理学团队教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14.2019年入选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计划 15.2019年法理学课程被确定为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刘艺工合著),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 2.《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与刘艺工合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卷1998年第6期转载。 3.《从辛普森案透析美国的诉讼机制》,(与刘艺工合著),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试论英国商法的演变、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试论现代欧美商法的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经济与法》1999年第2期 6.《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从美国的陪审制度看司法公正》,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收录于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0.《阴阳与因果:从民族思维模式对中西法律文化的一种解析》,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12号(总第1卷、总第1期) 11.《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30日法治时代版;《清风苑》2004年第6期转载。 12.《建构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载《检察日报》2003年7月30日法辩版。 13.《“春秋决狱”的现代司法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22日法治时代版。 14.《由武松杀嫂而引发的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1日法治时代版。 15.《鸣权利民,言法兴邦——记吉林大学法学院张文显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7日法治时代版。 16.《司法仪式的文化意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3月31日法治时代版。 17.《口号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6日法律服务版。 18.《定分止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26日法律服务版。 19.《磨坊主告倒国王》,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日。 20.《国富民强的法宝》,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6日。 21.《愚公新说》,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3日。 22.《形式正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21日。 23.《重刑未必灵验》,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4日。 24.《法律主体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7日。 25.《社会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第一属性》(与叶美红合写),载《经济视角》2004年第2期。 26.《民情:美国民主与法制的土壤——《论美国的民主》读后》,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与侯学宾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CSSCI) 2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05年第7期“热点推荐”栏目全文转载; 29.《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2005年第4期。 30.《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CSSCI)2005年第8期。 31.《权利研究与中国劳动法观念的更新》,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2.《论人类的权利》,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与侯学宾合写) 33.《中国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权思想》,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2月12日法治时代B2版 34.《银行的VIP是对谁的VIP》,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9月28日理论与实践版 35.《西方性犯罪的立法的特点》,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1日海外法域B4版 36.《抓好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流研究基地》,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7月21 日高校观察版(与黄文艺教授合写) 37.《包公误判》,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17日法治时代B2版。 38.《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的特点与趋势——关于完善我国当前性犯罪立法的特点与趋势》,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CSSCI);收录于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9.《判例法在中国的实行与缓行》,载《政治与法律》(CSSCI)2006年第6期。 40.《宽容与不容:现代社会法对性调整的特点与趋势——以性权利为视角的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2006年第6期。 41.《平凡中的伟大》,载《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5日“绿海周刊”版。 42.《掀开男权主义的面纱——对中国当代性犯罪立法文化的解读与批判》,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收录于何勤华主编《混合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3.《从意识到话语:性权利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与周绍强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CSSCI)。 44.《性权利存在的人性基础》,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摘要。 45.《从斗争到合作:权利实现的理念更新与方式转换》(与郑智航合写),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46.《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与刘雪斌、封霏合写,第二署名)(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47.《我国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CSSCI)。 48.《我国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9.《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CSSCI)。 50.《权利与权力的分野与暗合——对个人与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CSSCI)。 51.《中国环境法治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转型为视角》(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52.《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警示》,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全摘要。 53.《婚姻的起源与婚姻形态的演变——一个突破功能主义的理论解释》(与桑本谦合写),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54.《当代中国法律中的“政治人”影像》,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55.《民情:美国陪审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土壤——对提高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效果的一个有益的启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秋季卷。(CSSCI) 56.《当代中国工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载《行政与法》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工会工作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与陈雷合著) 57.《性的自治与规制——在法律规则的视野下对性权利的一种解读》(与付中强合著)(CSSCI),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期。 58.《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陪审复兴背后的思考》,载《法学》2012年第4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摘。 59.《自私的基因与两性的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CSSCI) 60.《主体性重建与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向》(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CSSCI);《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 61.《“政治之重”与“司法之轻”:我国当下人民陪审的制度价值和社会基础》,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CSSCI) 62.《转型社会中的性权利》,载《人权研究》2012年总第11卷。(CSSCI) 63.《亲属相奸何以为罪——乱伦罪回归中国刑法的深层思考》,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CSSCI)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机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CSSCI) 65.《“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 66.《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讲“孝”》,载《大众日报》 2014年01月26日 67.《“规训”的司法与“被缚”的法官:对法官绩效考核制度困境与误区的深层解读》(与傅爱竹合写),载《法律科学》2014年第6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68.《“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CSSCI)。 69.《法律与伦理的“分”与“合”——基于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CSSCI)。 70.《“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载《大众日报》2015年4月1日第九版。 71.《中国古代廉政法制经验的现代启示》,载《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0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72.《吏治传统嬗变视野下官员廉治方式的重塑》(与孙梦娇合写),载《理论探索》2017年第6期。(CSSCI) 73.《法治建设离不开“家”》,载《大众日报》2016年3月17日第九版。 74.《“报”文化视角下的贿赂型犯罪认定》(与雷蕾合写),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CSSCI扩展版) 75.《法理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养成》,载《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11期。(CSSCI扩展版) 76.《司法改革中的体制性冲突及其解决路径》,载《法商研究》2017年第2期(CSSCI),《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6期转摘。 77.《当代中国法律对亲属的调整:文本与实践的背反与统合》,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4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0期论点摘编。 78.《合法律还是合情理:“掏鸟窝案”背后的司法冲突与调和》,载《法学》2017年第11期(CSSCI) ;《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 79.《故事教学法在法理学课程中的功用与应用》,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7期。(CSSCI扩展版) 80.《司法文明化的内在逻辑——一个制度发生学的视角》,载《河北法学》2017年第9期。(CSSCI扩展版) 81.《“比”的思维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司法适用技术》,载《法律科学》2018年第3期。(CSSCI) 82.《我国判决说理激励机制适用问题之探讨》(与周芳芳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3期。(CSSCI) 83.《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路径》,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4期。 84.《中国法治主体性的文化向度》,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5期。(CSSCI) 85.《中国传统司法功能的价值意蕴与现代启示》(与戴巍巍合写),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3期论点摘编。 86.《论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伦理价值与立法表达——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制定为背景》(与雷蕾合写),载《政法论丛》2019年第2期。(CSSCI) 87.《法理学二元划分的意义与功用——对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关系的深层省思》(与侯明明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4期。(CSSCI) 88.《法理歌诀的撰写与释义》,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89.《法外之理:法理学的中国向度》(与侯明明合写),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CSSCI) 90.《“家”视野下的法治模式的中国面相》,载《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91.《作为治理技术的司法:家事审判的中国模式》,载《法学评论》2020年第6期。 92.《行政与司法在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双重面向》(与蔡舒眉合写),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93.《民法典时代的婚姻家庭立法的突破与局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4期。 专著: 1.《性权利与法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道法古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3.《司法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家”视野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 参编教材或书籍: 1.王肃元、刘光华主编:《经济法案例教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姚建宗主编:《法理学》(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邹晓红主编:《外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5.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何志鹏、李龙等:《古典名著中的秩序隐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学术兼职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理事 吉林省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 吉林省司法体制改革顾问组顾问 吉林省委宣传部规范性文件审查和风险评估专家 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咨询委员 吉林省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理事 吉林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