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窦可阳

个人简介

讲授课程: 研究生课程: 1、中国语言文化(2015-) 2、中国古典阐释学(2018-) 3、西方文论原典导读【混合教学在线课程】(2021-) 本科课程: 1、国学通论【混合教学在线课程】【吉林省精品在线课程】(2018-) 2、西方文论原典导读【双语教学、混合教学在线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6-) 3、文学导论(2010-2020) 4、文学原理(2014-2018) 5、西方文论(2021-) 6、周易经传美学通论(2015-2017) 教育经历: 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沈文凡先生,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张锡坤先生,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导师为李春青先生,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化诗学。 2018年在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教学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培训; 2019年在吉林大学接受英国高等教育教学证书项目(Advanced Higher Education)培训; 2020年在吉林大学接受复旦大学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项目(Fudan Quality Matters)培训; 工作经历: 1998年至200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做语文教师; 200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2012至2013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访学,合作导师为傅云博先生(Daniel Fried)。 2013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9至2020年,赴德国爱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AU)命理研究所(IKGF)访学,合作导师为朗宓榭先生(Michael Lackner)。 获奖情况: 1、吉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1) 2、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1) 3、长春市周易学会优秀论文(2011) 4、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2) 5、第五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2) 6、第三届吉林大学双语教学大赛三等奖(2014) 7、第56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一等资助(2014) 8、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青年师生学科交叉培育项目一等资助(2014) 9、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成果三等奖(2015) 10、第四届吉林大学双语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 11、第一届吉林省说课大赛一等奖(2019)

研究领域

中国古典美学及中西比较文论

科研项目: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易经传美学通论》(07BZW014)。 2、主持吉林大学青年创新项目《接受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421010011402)。 3、主持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接受美学与象思维:论接受美学的“中国化”》(2011QY004)。 4、主持教育部交叉学科青年基金项目《接受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12YJCZH033)。 5、负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1949年之前)》项目。 6、主持吉林大学青年师生学科交叉培育项目一等资助《周易经传阐释研究》(JCKY-SYJC02)。 6、主持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周易经传接受研究》(2015QY034)。 7、参与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至唐经学史上的舞蹈思想研究》(SM200910051005)。 8、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中外话语资源、理论形态研究与文献整理》(19ZDA264)第五子课题“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学阐释学建构”。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鉴赏式诗学批评艺术的建构 中国图书评论 2003年第12期 2、南朝咏物诗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初探 贵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3、“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 华夏文化论坛 2006年总第1辑 4、“象思维”与卦爻象的美学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第4期 5、“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 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 2006年7月 6、中国古代的“象思维” 吉林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7、先秦哲学经典的文本解读与审美阐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8、“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 9、言、象、意与英伽登的本文层次理论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第10期 10、情景交融与境生象外 美与时代 2009年第4期 11、李白对庄子的期待视野 华夏文化论坛 2009年总第4辑 12、概念思维范式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第12期 13、“生生之象”:原象与象思维 华夏文化论坛 2010年总第5辑 14、再论刘勰的自然之道 华夏文化论坛 2011年总第6辑 15、作为接受本文的《易经》 孔子研究 2011年第5期 16、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17届年会综述 吉林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17、周易与时间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韩)2011年总第11辑 18、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 文艺争鸣 2012年第2期 19、再论《易传》的生生之美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2年总第34辑 20、百年易学范式变革刍议 华夏文化论坛 2013年第2期 21、西方美育研究述评 中国美育年鉴 2013年 22、论《隐秀》的“象外之隐”与易学 周易研究 2014年第1期 23、论接受美学的开放性 社会科学战线 2014年第3期 24、取类感通与心物感应 广西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25、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易学研究的启示 山花 2014年第7期 26、信仰与伦理【译】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1期 27、Paradigm Lo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易学范式的迷失),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Sept. 2014 28、西方美育研究述评 中国美育年鉴 2014年 29、符号“竹林七贤”【译】 美与时代 2015年第7期 30、诗化的人生,诗化的文论——宗白华与他的文论历程 31、文艺争鸣 2015年第7期 32、朱光潜的文论历程 文艺争鸣 2016年第8期 33、系史编研与当代中国的文化战略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6年12月7日 34、“言、象、意”的本文层次观与中国接受美学本文批评的建构 文化与诗学 2015年第1辑(2017年11月出版) 35、先秦易学阐释“共同体”对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范式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第7期 36、“畅”与“和”:《周易》与先秦乐舞思想交会的两维度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 37、The Yijing As A Receptive Text,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国际比较文学), 2020(3). 著作教材: 1、《中国文学课堂》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批评之后》 凤凰出版集团2009年 3、《周易经传美学通论》 三联书店2011年 4、《接受美学与象思维》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5、《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6、《西方文论原典导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