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梁玉水

个人简介

讲授课程: 文学导论、艺术概论、西方文学理论史、美学原理、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等 教育经历: 1997.9-2001.6,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2001.9-2004.6,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2006.9-2013.6,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2010.8.2-8.15,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全国研究生‘文艺学、美学前沿问题’暑期学校”; 2013.9-2014.6,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4.7-至今, 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 获奖情况: 2015年,“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

研究领域

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认知神经科学与美学;美育理论

科研项目: “中华美学精神的美育内涵研究”(15JD710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参加人; “当前中国社会青年审美文化热点透析及问题纾解”(2017),“当代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路径探索”(2016),吉林大学青年师生学科交叉培育项目,负责人;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2015FRGG05),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负责人;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5QY047)校基本科研项目,参加人, 结项;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教育学视域的审美认知模式研究”(JCKY-SYJC11),吉林大学青年师生学科交叉培育项目,负责人,结项;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问题研究”(2014QY031),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负责人,结项; “当前美育理论与实践趋势及特点研究”(13JD71007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负责人,结项; “认知脑神经科学与当代美学理论研究”(2013B69),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结项; “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参加人,结项; “审美认知机理研究”(11YJA75104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参加人,结项; “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中的等值问题”,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参加人,结项; “新时期文学审美性研究的历程与分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参加人,结项; “文学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关系研究”,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参加人,结项。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政治美学》,《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2期。 《论认知美学的理论范型、思想履历及未来方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美学研究三个“理”论维度不能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日争鸣版。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2期。 《充分释放美育的育人功能》,《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4日第006版理论周刊。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生成及其维度》,《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认知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进程中的实践智能人类学审美观》,《文艺学论丛》第2辑,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 《对当前美学研究中几个理解前提的批判性反思——兼论如何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进展》,《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美育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美育年鉴(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体“妙”与析“美”——中西方审美精神的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 《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对话的路径与理论建树》,《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 《构建基于实践观点的马克思主义智能人类学审美观》,《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8期。 《“审美认知模式”理论探究——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域的当代美学研究》,《文艺争鸣》,2014年第4期。 《全国毛泽文艺思想研究会2013学术年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1期。 《究竟什么是李泽厚所谓的“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进程中一段“美学认领”轶事的反思》,《文艺学论丛》第1辑,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美育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美育年鉴(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李泽厚:为什么“实践美学”尚未开始?》,《文艺争鸣》,2013年第4期。 《用文学滋养耕犁人的“独一性”——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徐正考访谈》,《文艺报》2013-4-15,第3版。 《简论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中和之美”》,《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第14辑(韩国),2013年2月。 《世界范围内美学的科学化发展与“审美认知”转向——兼论中国当代美学应有的三个向度》,《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 《30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979-2009)》,《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5辑:当下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一种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1期。 《对艺术和诗之本质的沉思和追问: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如何理解当代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对<认知美学原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辨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双月刊)。 《转向与面向——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动向——评<认知美学原理>》,《黑河学刊》,2011年第11期。 《推进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文艺报》,2011-10-17,第3版。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1学术年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 《现象学的方法,存在主义的主题—读梭罗<瓦尔登湖>的一种视角》,《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2期(双月刊)。 《后现代意味中的新“边城”意象与牧歌情怀—评刘志宏电影剧本<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电影文学》,2004年第11期。 《论感觉的诗化:关于诗的一种解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坚持唯物史观 立足理论创新》,《文艺报》,2003-11-25 第3版。 《实践美学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中心已转移谈起》,《佳木斯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中和之美: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意义分析之初探》,《佳木斯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著作教材: 《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提要》(参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认知美学原理教程》(参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当下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中国现代散文经典》(参编),2009-07-01;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参编),2009-07-01;

学术兼职

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导师;吉林省美学学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