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颜纯钧

个人简介

一、个人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6月23日出生,籍贯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75年毕业,普通班学历,无学位。现任职影视教研室。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72年入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6年评为正教授,200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负责组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2009年卸任,2017年退休并被续聘。 四、出版的学术著作 1、《怎样写影视剧本》,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3、《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4、《影片分析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5、《记述与呈现——现代传媒写作》,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6、《与电影共舞》(论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7、《电影的读解(增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8、《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两岸媒介文化比较研究》(主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9、《福建文艺六十年选·艺术卷》(主编),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0、《电视编导概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11、《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五、主持的课题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形态、新问题、新趋势--21世纪中国电影的失序与重构》(批准号:17AC002) 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批准号:10YJA760064) 3、国台办项目:《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校内编号:HF-020,2002—2003)。 4、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批准号:2009B261) 5、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时代新闻传媒对台宣传技巧研究》,(批准号:2003B130), 6、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海峡两岸传播地理与传媒文化》,(批准号:2008B073) 7、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项目编号:2001B115) 六、获奖情况: 1、《基础写作概论》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 2、《影视艺术概论》获中国高校电影协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 3、《电影的读解》获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4、《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5、《与电影共舞》获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6、《电影的读解(增订版)》获福建省社科三等奖。 7、《中国电影传播史论》(系列论文)获2011年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8、《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获2015年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9、《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获2016年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七、承担课程 本科:《小说导读》、《编导概论》 硕士生:《电影精读》、《中国电影传播史论》、《影视学术前沿》 博士生:《电影美学研究》、《影视文化研究》

研究领域

个人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传播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2000-2018): A类: 1、《“跨界”电影――第六个反思的样本》,《电影艺术》2018年第4期。 2、《“综艺”电影——第三个反思的样本》,《现代传播》201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 3、《“弹幕”电影——又一个反思的样本》,《电影艺术》201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7第2期全文转载)。 4、《“话题”电影——一个反思的样本》,《电影艺术》201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6第11期全文转载)。 5、《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从政治地理到传播地理》,《电影艺术》2015年第4期。 6、《“互文时代”――两岸电影交流的一道奇观》,《现代传播》2015年第9期。 7、《蒙太奇美学新论》,《现代传播》2013年第7期。 8、《电影:工艺技术与超验主体》,《现代传播》2012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3第3期头条,全文转载)。 9、《工艺技术与电影的身体性》,《现代传播》2012年第8期。 10、《重返电影美学――从“宏大理论”退回》,《现代传播》2011年第11期。 11、《建国以来电影传播的几种特殊形态》,《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 12、《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美学?》,《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 13、《把电影建构为公共领域》,《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14、《社会的国家化进程》,《现代传播》2010年第10期。 15、《电影传播的奇观时代》,《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 16、《优势互补、流畅转换》,《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 17、《选择偏好、优势张扬、病态美学――类型电影论之一》,《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18、《游移于艺术与真实之间》,《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 19、《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20、《传播地理与两岸关系》,《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21、《电影:从艺术转向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22、《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23、《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5期。 24、《时尚化——一种新的影像风格》《电影艺术》2003年6期。 25、《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电影艺术》2002年3期。 26、《从剧本的文学性到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 B类 1、《华语电影的践行者――胡金铨和他的电影》,《当代电影》2011年第8期。 2、《树立文化标杆 提升传播能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1期。 3、《时段与频道资源的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4期。 4、《大悲恸与大绝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C类 1、《新形态、新问题、新趋势――21世纪中国电影》,《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 2、《孙绍振和归纳主义路线》,《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影像:仿真时代的美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8期头条)。 4、《长镜头美学新论》,《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5、《镜头之上:转换与生成》,《福建论坛》2013年第4期。 6、《电影美学:思辨的或经验的》,《福建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2第10期头条)。 7、《电影:从知觉到审美知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组织传播的经典案例》,《福建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 9、《影人大迁徙与电影传播新格局》,《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10、《从传播地理到传播格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大众传媒――维护公正与建构公众》,《东南学术》2006年增刊 12、《电影结构新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13、《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 14、《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 15、《电影结构新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16、《处处无家处处家》《世界电影》2004年6期。 17、《文化产权与文化安全》,《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18、《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本》《福建艺术》2004年5期。 19、《博客与个人媒体时代》《福建论坛》2003年3期。 20、《电视的孩子与身份建构》《东南学术》2003年3期。 21、《新生代导演和民族电影的未来》《艺术广角》2002年4期。 22、《民族电影:面对全球化语境》《福建艺术》2002年1期。 23、《信息不对称与通道设置》《东南学术》2002年3期。 24、《爱情的悼亡诗篇》,《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 25、《电影:对象与方法》,《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 26、《文学改编新论》,《艺术广角》2000年第4期。 27、《房子:精神的居所》,《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 28、《爱情的悼亡诗篇》,《文学世纪》2000年第6期。 29、《尴尬与焦虑》,《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30、《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

学术兼职

现担任全国高校影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高教协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