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林浩立

个人简介

主要田野區域:斐濟、大洋洲 我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太平洋島嶼與更廣泛的南島語族社會的當代環境發展議題,特別是針對地方社群如何以充滿彈性的方式與跨國、國家、區域等不同的行動者互動,推動自己所認定的「發展」計畫。我的研究是在探索斐濟一個海岸社群如何藉由禁漁區的設置、生態旅遊的經營、現金作物的栽培等活動來進行村落發展,而在這些過程中看似沒有直接相關的歷史、儀式、身份認同、物種也會被捲入其中,形成意外的合作關係。在同樣的架構下,我也關心運動、音樂、電影、文學、舞蹈、紋身如何成為島民延伸出更多當代連結的契機。我的另外一項研究則是關於嘻哈文化與饒舌音樂,亦曾與多位做類似題目的學者、研究生合作過。 開設過的課程包括「嘻哈學」、「運動與社會」、「大洋洲社會與文化」、「環境人類學」、「永續社區發展」與其他必修課。 學歷: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 PhD in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 經歷: ◾2017.8-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6.8- 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秘書長 ◾2017.1-2017.7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16.1-2016.4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專任講師(Visiting Lecturer) ◾2015.5-2015.6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特任講師 ◾2013.8-2014.4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特任講師(Teaching Fellow) ◾2011.7-2012.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學員 ◾2009.8-2009.12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2007.8-2009.4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助教(Teaching Assistant) ◾2002.2-2004.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教學紀錄 國立清華大學: ◾10610HSS 281800 太平洋島嶼文化 ◾10610ANTH672100 環境人類學 國立政治大學: ◾926030001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一)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三個禮拜、 英語授課) 美國匹茲堡大學 : ◾ANTH 1786 Cultures of the Pacific ◾ANTH 1737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TH 1737 Anthropology of the Environment ◾ANTH 0780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研究领域

環境、地景、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保育、發展、嘻哈文化(Hip-Hop)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學位論文 Dissertation: ◾2015 Vanua as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Farming, and Development in Waitabu, Fiji.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期刊論文 Journal Articles: ◾2016“The Resilient Landscape: Fijian Village Gardens in the Age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e”,《臺灣人類學刊》14(1):113-148。 ◾2012“Colonial Uneven Development, Fijian Vanua and Modern Ecotourism in Taveuni, Fij”, Pacific Asia Inquiry 3(1):41-57. ◾2009“Nationalism of Differences: Colonialism, Ethnic Separation and Language Policy in Fiji”,《人類與文化》39&40,頁 92-107。 ◾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37,頁 7-28 (臺灣大學陳安泰醫師研究獎論文)。 專書章節 Book Chapters: ◾2017“Mobile Phone Usag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in Andrew Strathern et al. (eds) Ocean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of Pacific Islanders, Second Edition.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Pp. 15-17. page2image11784 學術書評 Book Reviews: ◾2017 Kees van Dijk, Pacific Strife: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valries in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1870-1914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Pacific Affairs 90(1): 111-113. 進行中論文 Work in Progress: ◾已送審“More than a ‘Petty Chief’: Understanding Fijian Chiefship through the Welcome Ceremony and Local History”, Anthropologica. ◾已送審“Austronesian Speakers and Hereditary Leadership in the Pacific” with Richard Scaglion,將被收錄於由 Kun-Hui Ku 編輯、主題為“Hierarchy and Egalitarianism in Austronesia/Oceania”之出版品。 一般論文 General Publications: ◾2017〈乩童‧薩滿‧祭師‧風水師:多重世(視)界的中介者〉,《2017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影展特刊》。 ◾2017『從《血色海灣》到法羅群島:論非原住民的鯨豚捕獵「文化」』,《思想》33,頁 113-128。 ◾2016〈島民的學校、研究者的家:南太平洋大學及其太平洋研究的發展〉,《民族學界》37,頁 179-186。 ◾2015〈饒舌、革命與伊斯蘭〉,《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主編,台北:左岸文化,頁 182-189。 ◾2014“Predicting the Result: A Tweak for Showing Documentary Films in Class”, Teaching Times, March 2014, CIDD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2013〈誰的祖先?誰的記憶?民族誌影展《南海舡人的回憶》〉,《人籟論辯月刊》108,頁 78-83。 ◾2013〈在傳統與法律之間 – 斐濟原住民族部落的協商機制〉,《原教界》53,頁 66-69。 ◾2013〈斐濟的芋頭人生〉,《潮浪譜寫共鳴 來自台灣與太平洋的召喚》,沈秀臻與何靜茹編,台北:人籟論辨月刊,頁 74-81。 ◾2012〈斐濟的芋頭人生〉,《人籟論辯月刊》97,頁 18-23。 ◾2011〈人類學家、田野和家庭:我在斐濟田野地結婚的故事〉,《人類學視界》7,頁 46-50。page3image12808 page3image12968 ◾2011〈從前從前有個島–當代暖化危機〉,《人籟論辯月刊》86,頁 74-79。 ◾2008〈悼念劉斌雄老師〉,《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569-571。 ◾2006〈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解職〉,《思想》1,頁 96-99。 會議論文 Conference Papers/Presentations: ◾2017〈斐濟村落珊瑚礁總體檢活動測量到了什麼?〉,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十月廿一、廿二日。 ◾2016“Austronesian Speakers and Social Hierarchies in the Pacific”,與Richard Scaglion 合寫,發表於 Hierarchy and Egalitarianism in Austronesia/Oceania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十二月二、三日。 ◾2016〈斐濟原住民的土地(V anua)能容納印度裔斐濟人嗎?〉, 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九月十、十一日。 ◾2016“More than a Petty Chief: Reexamining Fijian Chiefship through the Welcome Ceremony and Communal Identity”,發表於大洋 洲社會人類學學會年會,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二月十至十三日。 ◾2015〈從斐濟的「土地」(V anua)看南島語系多重的環境觀〉,發表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暨東亞人類學學會聯合年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綜合院館,十月三、四日。 ◾2015“Sustaining the Hidden Diversity: Fijian Village Food Gardens in the Age of Neoliberal Agriculture”,發表於應用人類學學會年會,美國賓州匹茲堡,三月廿四至廿八日。 ◾2014“Messy Gardens and Powerful Landscapes: Fijian Farming in a Globalized World”,發表於美國人類學學會年會,美國華府,十二月三至七日。 ◾2013“Breathing Spaces at the Sea: The Ambiguity of Fijian Inshore Territorial Ownership”,發表於 Legal Ground: Land and Law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the Pacific 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九月十一、十二日。 ◾2012〈誰擁有海岸?斐濟法律與村落傳統在塔妙妮島上的交錯〉,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中研院民族所,十月六、七日。page4image11472 ◾2011〈保育海岸生態、發展 Vanua:一個斐濟 Waitabu 村落的環境民族誌〉,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中研院民族所,十月八、九日。 ◾2010“Farming and Fishing in the Garden Island: Conservation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Waitabu, Fiji”,發表於 Future Challenges, Ancient Solution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about the Future in the Pacific 國際研討會,斐濟蘇瓦南太 平洋大學,十一月廿九日至十二月三日。 2010“Colonial Uneven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in Taveuni, Fiji: Using the Bouma Region as an Example”,發表於 Migration, Network and Colonial Legacies in Pacific Islands 國際研討會,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 專題中心,十一月十一、十二日。 學術翻譯 Academic Translations: ◾2010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前言:儀式路徑的合作模型〉,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 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 與葉春榮主編,頁 1-9。 台北:聯經出版。 ◾2010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 Stewart,〈導論:脈絡的複雜性 與變遷的多重性〉,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 與葉春榮主編,頁 11-105。台北:聯經出版。 ◾2010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 Stewart,〈歷史、改信與政治:巴布亞新幾內亞三個案例的討論〉,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 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 與葉春榮主編,頁 389-414。台北:聯經出版。 ◾2010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 Stewart,〈結語:確立比較研究 的視角〉,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 與葉春榮主編,頁 415-441。 台北:聯經出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