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呂玫鍰

个人简介

主要田野區域:台灣、新加坡 學歷: ◾Ph. D. in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Bielefeld, Germany (Doktorin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Fakultaet fuer Soziologie der Universitaet Bielefeld) ◾2nd M. A. in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SA ◾M. A. in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 A. in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經歷: ◾2013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2009- 2013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5- 2009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教學紀錄 一般綜論General: ◾文化人類學專題 (Special Topic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區域課程 Area courses: ◾台灣漢人社會與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 of Han Chinese in Taiwan) 主題課程 Topics: ◾人類學的社群研究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n Community) ◾性別人類學 (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 ◾族群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地景、記憶與文化 (Landscape, Memory and Culture) ◾儀式與展演 (Ritual and Performance) ◾身體與文化 (body and Culture) ◾宗教與文化 (Religion and Culture) ◾性別與宗教 (Gender and Religion) ◾當代社會的宗教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性別論述(Gender Discourses) 研究方法 Method: ◾人類學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of Anthropology)  研究計畫專書 2009  白沙屯媽祖信仰之宗教社群研究。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委託研究計劃,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研究計畫 2015 當代媽祖信仰的會靈山現象:性別、個性化與宗教想像的考察。(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12-2013 心理人類學。(國科會圖書計畫) ◾2011—2013 進香做為異質空間,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國科會研究計畫) ◾2010 空間、記憶與實踐:白沙屯聚落之文化建構 (國科會研究計畫) ◾2009 進香做為異質空間:探討白沙屯媽祖信仰之敘事、記憶與實踐同 (國科會研究計畫) ◾2008—2010 儀式、地景與記憶:探討苗栗獅潭地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國科會客委會「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三年期整合型計畫,子計畫十八) ◾2008 媽祖信仰與社群建構:以苗栗通霄白沙屯為例(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研究計畫) ◾2007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大伯公信仰的比較:社群象徵、族群關係與文化變遷的探討(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海外研究計畫) ◾2006 族群、宗教與歷史記憶:探討白沙屯媽祖信仰的閩客差異與認同問題(國科會計畫) ◾2006 宗教儀式與歷史記憶:探討觀音新屋地區客家認同的文化建構(客委會研究計畫) ◾2006 新加坡大伯公信仰:社群象徵與文化融合的探討(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海外研究計畫) ◾2006 文化差異與客家認同:以苗栗白沙屯與台北通化街的客家人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田野研究計畫) ◾2005 客家認同的文化建構:探討苗栗地區祠堂與村廟的儀式活動(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田野研究計畫)

研究领域

宗教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漢人社會與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專書論文 2016  想像、體驗與儀式再結構中的地方社會。收於黃應貴、陳文德編,21 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177-234。臺北:群學。 ◾2015  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以白沙屯為例。收入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頁79-148。臺北:群學。 ◾2015  由祭祀活動探討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以苗栗北獅潭客家民間信仰為例。收入張維安、連瑞枝主編,《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頁201-280。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2013  從身經驗探討進香做為通過儀式的意義。收入余安邦主編「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界的搓揉與交纏」,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專書,頁269-332。南港:中央研究院 ◾2010  祭祀組織與地方社群之形成:獅潭北四村的初步考察。刊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冊),頁361-404。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 期刊論文: ◾2016 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民俗曲藝192: 47-98。(TSSCI) ◾2011 地景與認同:以苗栗北獅潭原客聚落為例。客家研究4(2): 43-98。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類學刊6(1): 31- 76。(TSSCI)。 ◾2007 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39-100。(TSSCI)。 書評: ◾2016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 and Cities. 臺灣人類學刊14(2):146-153。 ◾2006 客家的文化圖像: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之評介。客家研究期刊,第一卷第二期,頁189-201。  會議論文 2017 Heritage Conservation As A Contestable Field: A Case Study of the Mazu Pilgrimage in Taiwan.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Heritage making in Asia: Conservation in Action”. Organized by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er,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 11-13, 2017. ◾2016 Legends and Social Imaginaries of a Taiwanese Mazu Cult.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zu/ Tianfei: The Chinese Goddess of Seafarers.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stitute for Sinology,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Munich, Germany. 18-19 March, 2016. ◾2015 性別差異與宗教的個體化:當代媽祖信徒的會靈案例分析。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籌組記年林淑蓉教授panel:「當代的性別展演:跨越父權意識的藩籬與新時代的性別地景」。國立政治大學。2015年10月3-4日。 2015 誰的媽祖、誰的進香:遺產化過程中地方社會的變遷與想像。發表於「什麼是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2015年2月27日至2月28日。 ◾2014 Putting Heritage into Performance.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EAAA) & Korean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KSCA). The Future of East Asia and Public Anthropology. Yeung Nam University, South Korea. Nov. 13-16, 2014. ◾2014 國家文化治理、跨地域連結與廟宇經營:白沙屯媽祖信仰之政經脈絡考察。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當代人類學處境」。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10月3-4日。 ◾2014 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發表於「新興宗教與宗教性」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2014年2月28日至3月2日。 ◾2013 From Museum and Back to Temple: Heritage Practices by a Mazu Cult in Taiwan.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EAAA). Xiamen University. Nov. 15-17, 2013. ◾2013 當地方傳統成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地方賦權的考察。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全球與地方遺產的連結」panel。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10月3-4日。 ◾2013 當媽祖進香遇到國家無形文化資產:地方傳統與新意義的創造。發表於2013年海峽兩岸人類學論壇:「全球化、文化多樣性與地方社會」。國立清華大學。2014年6月28-30日。 ◾2013 由祭祀活動探討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以苗栗北獅潭客家民間信仰為例。發表於「族群、社會與歷史:臺灣在地研究的實踐與開展」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2014年6月26-27日。 ◾2012 身體、空間與宗教療癒:以白沙屯徒步進香為例。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愈」panel,2012年6月22日。 ◾2011 媽祖信仰與女性的賦權:台灣西北海岸村落的例子。發表於「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年11月19日。 ◾2011 The Performance of Gender in a Taiwanese Mazu Cult.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AS), Hanolulu, Hawaii, 2011/04/03 ◾2010 Ritual Performance and Border-crossing: Analysis of a Pilgrimage Case from the Taiwanese Mazu Cult.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AAR), at Atalanta, Georgia, USA. 2010/10/30 —2010/11/1 ◾2010 進香作為異質空間:探討白沙屯媽祖信仰之敘事、記憶與實踐。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中研院民族所。2010/10/2 ◾2010 地景記憶與日常生活實踐:苗栗北獅潭原客聚落的形成與變遷。發表於「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研討會,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0/12/11-12。 ◾2009 獅潭地區的鸞堂信仰:人類學觀點的象徵與人觀之分析。發表於「客家的形成與變遷」學術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2009年12月20-21日。 ◾2009 儀式展演與進香文化:以白沙屯媽祖信仰為例。發表於「媽祖在台灣」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大天后宮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9年6月19-20日。 ◾2008 儀式實踐與地方感:探討苗栗獅潭的伯公信仰。發表於「2008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主辦,2008年12月21日。 ◾2008 儀式、記憶與認同:苗栗獅潭北四村社群的初步考察。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08年會」「人類學的挑戰與跨越研討會」,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10月4-5日。 ◾2007 社群的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發表於「媽祖信仰與馬祖」國際學術會議,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民族所主辦,2007年10月17-18日。 ◾2007 社群及其變遷:南桃園伯公與新加坡大伯公信仰的比較。發表於「宗教比較視野:宗教研究全球化與在地化國際學術會議」,臺灣宗教學會與真理大學主辦,2007年7月1-2日。 ◾2006 儀式活動與地方社會:探討觀音甘泉寺祭祀圈內的儀式社群及其變遷。發表於「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2006年12月2-3日。 ◾2006 南桃園客家的保生大帝信仰。發表於「台灣客家民間信仰研討會」,台北縣政府文化局主辦。2006年6月17日。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