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陳建守

个人简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員 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集 1.陳建守,2009年,《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1919~1952)》,共360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3.陳建守,2014年,《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共380頁,臺北:獨立作家。 4.陳建守,2011年,《德/賽先生‧五四運動研究書目》,共28頁,臺北: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 5.陳建守,2008年,《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共451頁,臺北:時英。

研究领域

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概念史與詞彙史、當代歐美史學理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論文 1.陳建守,to appear,〈雙語辭典與詞源考索──以「啟蒙運動」為例的討論〉,《思想史》,,。 2.陳建守,2017年4月,〈從「啟蒙」到「啟蒙運動」:近代中國“Enlightenment”的概念史〉,《亞洲概念史研究》,3, 85-168。 3.陳建守,2016年10月,〈思想的載體──近代中國詞彙/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日本中國史學》,26, 75-90。 4.陳建守,2015年,〈奼紫嫣紅:明清牡丹花文化的建構與論述〉,《近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近代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5, 133-163。 5.陳建守,2015年,〈想像與真實:《新青年》再現的「啟蒙運動」〉,《東亞觀念史集刊》,9, 11-42。 6.陳建守,2014年,〈近代中國概念詞彙之研究與展望: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6, 195-251。 7.陳建守,2013年,〈語言轉向與社會史:Reinhart Koselleck的概念史研究〉,《歷史教學問題》,3, 52-57。 8.陳建守,2013年,〈語言轉向與社會史:科塞雷克及其概念史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4, 171-221。 9.陳建守,2008年12月,〈《明狀元圖考》:明代科舉考生的夢文化〉,《歷史教育》,13, 143-161。 10.陳建守,2002年12月,〈臺北、臺南兩市張巡、許遠崇拜研究〉,《臺灣人文》,7, 295-310。 11.陳建守,2002年3月,〈臺南市張巡、許遠信仰研究:兼論王爺信仰的起源說〉,《臺南文化》,新52, 76-87。 12.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3.陳建守,2014年,〈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翻譯、書寫與挪用〉,張仲民、章可編,《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以教科書為中心》,頁98-12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4.陳建守,2010年7月,〈張蔭麟的歷史表述手法〉,胡春惠、徐有威、呂紹理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9》,頁575-595,兩岸三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歷史系。 15.陳建守,2010年,〈洪業與現代中國史學書寫格式的型塑〉,錢穆故居管理處、黃兆強編,《錢穆硏究曁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281-300,臺北:東吳大學。 16.陳建守,2002年10月,〈寺廟興建與地方變遷—以臺南大天后宮為例〉,陳威遠、郭崇美、劉樟權編,《臺灣史蹟研究會九十一年會友年會實錄》,頁461-472,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7.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 18.陳建守,2017年5月,〈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發表於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熱門與前瞻議題工作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科技部人社中心,2017-05-12。 19.陳建守,2016年12月,〈近代中國詞彙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發表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12-23。 20.陳建守,2016年5月,〈從「啟蒙」到「啟蒙運動」:近代中國“Enlightenment”的概念史〉,發表於第一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6-05-21。 21.陳建守,2015年12月,〈從「啟蒙」到「啟蒙運動」:近代中國“Enlightenment”的概念史〉,發表於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2015-12-10 ~ 2015-12-11。 22.陳建守,2015年10月,〈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知識人對「啟蒙運動」的想像與挪用〉,發表於報刊知識與近現代中國的知識再生產工作坊,復旦大學:復旦大學,2015-10-31 ~ 2015-11-01。 23.陳建守, Feb. 2015, “From ‘qi meng 啓蒙’ to ‘qi meng yun dong 啓蒙運動’: The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Enlightenment”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Conference on East Asia,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2015-02-20 ~ 2015-02-21. 24.陳建守, Nov. 2014, “From qimeng to qimeng yundong: The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Enlightenment” in Moder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China in Translation: Theory, History, Practice,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2014-11-21 ~ 2014-11-22. 25.陳建守,2013年10月,〈語言轉向與社會史:柯塞雷克及其概念史研究〉,發表於翻譯與概念形成工作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10-07。 26.陳建守,2013年7月,〈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翻譯、書寫與挪用〉,發表於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以教科書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復旦大學,2013-07-06 ~ 2013-07-08。 27.陳建守,2012年11月,沐風聽濤憶杜公──〈對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的幾點發想,發表於杜維運教授追思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2-11-22。 28.陳建守,2012年6月,〈從「古學復興」到「文藝復興」:近代中國“Renaissance”語意變遷的考察〉,發表於民國史家與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大學:上海大學,2012-06-29 ~ 2012-07-01。 29.陳建守,2010年10月,〈洪業與現代中國史學書寫格式的型塑〉,發表於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東吳大學歷史學系、錢穆故居,2010-10-22 ~ 2010-10-23。 30.陳建守,2009年9月,〈張蔭麟的歷史表述手法〉,發表於第十屆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上海大學:上海大學,2009-09-18 ~ 2009-09-22。 學位論文 1.陳建守,2016年6月,〈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共281頁。 學術書評 1.陳建守,2011年3月,〈評Edmund S. K. Fung,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ty: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Republican Era〉,《國史館館刊》,27, 155-163。 2.陳建守,2009年3月,〈評介Kai-Wing Chow, et al., eds., 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 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新史學》,20(1), 217-225。 3.陳建守,2008年11月,〈評介Eugenia Lean, Public Passions: The Tria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in Republican China〉,《漢學研究通訊》,27(4), 45-46。 4.陳建守,2007年3月,〈圖像的歷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著《目擊:當作歷史證據的圖像用途》〉,《新史學》,18(1), 197-203。 5.陳建守,2006年12月,〈重返案發現場,故事該怎麼說?引介卡洛‧金茲伯格著《法官與史家》〉,《臺大歷史學報》,38, 271-281。 6.陳建守,2006年6月,〈文化史的由來、實踐及意義──介紹兩本討論文化史的著作〉,《思與言》,44(2), 243-267。 7.陳建守,2006年3月,〈評介Raymond Jonas, 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 An Epic Tale for Modern Times〉,《新史學》,17(1), 203-214。 8.陳建守,2004年3月,〈國族認同的摸索:評介盧建榮著《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和《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灣風物》,54(1), 153-165。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