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陳麗華

个人简介

授課領域 歷史思維、歷史與現代世界、中國的邊疆與族群、香港史 學歷 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04-2010)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2017-迄今)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 合聘助理教授 (2017-迄今)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2014-2016)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2013)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社會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2011-2013)。

研究领域

台灣史、客家族群史、地域社會史、歷史人類學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論文 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數位人文視野下的知識分類觀察:兩部官修類書的比較分析〉,《東亞觀念史集刊》,第9期,頁229-286。(第二作者,與合撰)。 陳麗華,2014,〈香港客家想像機制的建立:1850-1950年代的香港基督教巴色會〉,《全球客家研究》,第3期,頁139-162。 陳麗華,2013,〈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台南地方社會〉,《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5期,頁5-28。 陳麗華,2013,〈「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1期,頁169-199。 陳麗華,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頁1-49。 陳麗華,2011,〈「客家」身份的建構--殖民體系下的香港新界與臺灣六堆〉,《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1-11。 陳麗華,2010,〈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例〉,《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4期,頁1-31。 陳麗華,2008,〈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香港),第6卷,第1-2期合刊,頁147-171。 專書論文 陳麗華,2017 〈城鄉關係與客家族群形塑——清代至日治時期的臺灣六堆〉,收錄於黃永豪等編,《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新北市:稻香出版社),頁395-424。 陳麗華,2017 〈走向公眾:20世紀上半葉粵港地區黃飛鴻形象的塑造〉,《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34-254。 張維安、陳麗華,2015,〈導論〉,收錄於張維安等著,《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〇年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頁1-22。 項潔、陳麗華,2014,〈數位人文: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收錄於項潔主編,《數位人文研究叢書五: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第二作者,與合撰),頁9-23。 陳麗華,2013,〈婺源地區的宗教:以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收錄於卜永堅、畢新丁編,《婺源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頁820-861。 陳麗華,2012,〈禮儀與系譜:香港黃飛鴻弟子百年史〉,收錄於溫春來主編,《『中華文明視野下的西樵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80-500。 陳麗華,2011,〈忠義祠與聖火——從運動會看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的臺灣六堆〉,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頁87-116。(有匿名審查制度) 陳麗華,2010,〈臺灣六堆地區的節婦與地方社會〉,收錄於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市:南天書局),頁21-50。(有匿名審查制度) 陳麗華,2005,〈香港客家研究綜述〉,收錄於劉義章主編,《香港客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24。 會議論文 Chen Li-Hua, 2017, “In the Name of ‘Culture’: The Symbolic Competition of Martyrs Shrine and Diffus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Souther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20-23 July. Chiang Mai, Thailand. 陳麗華、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2016,〈粵東客家基督教區域的形成:1850年代至1940年代巴色會擴散的機制與影響〉,第四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新竹市。 陳麗華、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2016,〈從客家研究鼻祖到客家教會領袖:二十世紀下半葉羅香林在香港的信仰轉變〉,第四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新竹市。 陳麗華,2015,〈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江南」經驗與身份認同〉,「全球史視野下的江南文化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蘇州科技大學,蘇州市。 陳麗華,2015,〈都市發展與客家認同:20世紀臺北市客家社團的文化策略〉,「客家族群與社會變遷:比較研究的視野」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合辦,臺北市。 Chen Li-Hua, 2014, “Festivals and Ethnicities: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17-19 July.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陳麗華,2013,〈山區與河流之間:粵東客家基督教社區的形成〉,「雲貴高原的壩子社會:與臺灣的對話」工作坊,國立交通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辦,新竹市。 學術書評 Chen Li-Hua, 2017, Book review on Global Hakka Hakka Identity in the Remaking by Jessica Leo,.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13 No. 2 (expected Dec 2017) 陳麗華,2015,〈評郭思嘉(Nicole Constable)著、謝勝利譯《基督徒心靈與華人精神:香港的一個客家社區》〉,《全球客家研究》,第4期,頁255-264。(有匿名審查制度) 陳麗華,2011,〈〈評李文良著《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歷史人類學學刊》,第9卷第2期,頁153-15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