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黃一農

个人简介

指導學生 碩士班:張嘉鳳、張志誠、沈建東、潘鳳娟、周維強、黃嘉琳、徐志豪、游博清、陳千惠、鄒植汎、常修銘、潘建志、章瑄文、洪意評、吳曉鈞、盧正恒、李立凡、魏晨、張傳聖 博士班:周維強、游博清、周維強、蔡嵐婷 一、經歷與榮譽 主任 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 2007- 院士 中央研究院 2006- 終生榮譽國家講座 教育部 2006- 特聘講座教授 新竹清華大學 2006- 名譽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2006- 專任教授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991-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 2010-2012 關渡講座教授 臺北藝術大學 2008-2009 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2007 通識講座教授 東吳大學 2006-2008 榮譽教授 香港大學物理系 2005-2008 院長 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2002-2006 副教務長 新竹清華大學 1999-2002 學術獎 教育部 1998 理事長 臺北中國天文學會 1998-2000 講座教授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 1996-2006 兼任教授 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1995-1996 兼任教授 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 1994-1995 傑出研究獎 國科會 1993-1994 胡適漢學訪問講座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 1993-1993 二、研究成果目錄 A.專書及專書論文 1. 黃一農,2014,《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2. 黃一農,2013,〈明鄭家族與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牖啟戶明》(北京:中華書局),頁93-127。 3. 黃一農,2011,〈正史與野史、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1645)〉,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頁131-202。 4. Huang, Y.-L., 2011, "The Impact of Astronomy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Days before Telescopes," in The Astronomy Revolution: 400 Years of Exploring the Cosmos (Boca Raton, FL: 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D. Y. York, O. Gingerich, and S.-N. Zhang eds., pp. 257-270. 5. 黃一農,2005,《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557頁。簡體字版於200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發行,2008年重印。繁體修訂再版於2007年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發行,2014年出第三版。 6. 黃一農,2004,《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324頁。 7. 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編,1996,《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縣:輔仁大學神學院),5冊。 8. 楊翠華、黃一農主編,1991,《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1),390頁。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論文 a. 文史部分 1. 黃一農,2014,〈現存六軸傳為曹雪芹家族之誥命小考〉,《古代文獻整理與研究》(西安),第1輯,出版中。 2. 黃一農、蕭永龍,2014,〈論道光帝廟諱與古書中「寧」字的寫法〉,《文與哲》(高雄),第25期,出版中。 3. 黃一農,2014,〈江南三織造所梭織出的曹家姻親網絡〉,《曹雪芹研究》(北京),第3期,頁10-25。 4. 黃一農,2014,〈裕瑞《棗窗閒筆》新探〉,《文與哲》(高雄),第24期,頁1-23。 5. 盧正恒、黃一農,2014,〈先清時期國號再考〉,《文史哲》(濟南),第1期,頁1-9。 6. 黃一農,2014,〈宜泉先生及其所撰《春柳堂詩稿》新考〉,《曹雪芹研究》(北京),第1期,頁63-73。 7. 黃一農,2013,〈《紅樓夢》中「借省親事寫南巡」新考〉,《中國文化研究》(北京),第4期,頁20-29。 8. 黃一農,2013,〈析探《春柳堂詩稿》作者宜泉之交遊網絡〉,《紅樓夢學刊》(北京),第6輯,頁122-151。亦收入張慶善、張雲編,《紀念偉大作家曹雪芹逝世二百五十週年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頁183-200。 9. 黃一農,2013,〈試探曹雪芹在乾隆朝書畫界的人際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臺北),第35期,頁49-86。 10. 楊勇軍、黃一農,2013,〈《紅樓夢》與納蘭諸姊妹之生平事跡〉,《中華文史論叢》(上海),第3期,頁341-362。 11. 黃一農,2013,〈袁枚《隨園詩話》編刻與版本考〉,《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第79期,頁229-276。 12. 黃一農,2013,〈袁枚《隨園詩話》中涉紅記事新考〉,《清華學報》(新竹),新43卷,第3期,頁525-553。 13. 黃一農,2013,〈清代傳禁《紅樓夢》之人脈網絡:從趙烈文日記談起〉,《紅樓夢學刊》(北京),第4輯,頁14-36。 14. 黃一農,2013,〈曹寅家族與滿洲世族的姻親關係〉,《紅樓夢研究輯刊》(上海),第6輯,頁119-132。 15. 黃一農,2013,〈史實與傳說的分際:福康安與乾隆帝關係揭祕〉,《漢學研究》(臺北),第31卷,第1期,頁123-160。 16. 張瑞龍、黃一農,2013,〈天理教起義與閏八月不祥之說析探〉,《歷史研究》(北京),第1期,頁84-99。 17. 黃一農,2013,〈嘉慶癸酉之變與曹雪芹家族〉,《紅樓夢學刊》(北京),第1輯,頁22-42。 18. 釋堅融、羅盛吉、黃一農,2013,〈清初詞學大家成德名諱新考〉,《文史》(北京),第1輯,頁63-74。 19. 薛戈、黃一農,2012,〈《紅樓夢》中「元妃省親」原型考〉,《曹雪芹研究》(北京),第2輯,頁137-143。 20. 黃一農,2012,〈從納蘭氏四姊妹的婚姻析探《紅樓夢》的本事〉,《清史研究》(北京),第4期,頁1-14。 21. 黃一農,2012,〈曹寅乃顧景星之遠房從甥考〉,《文學遺產》(北京),第6期,頁122-131。 22. Volkov, Alexei & Huang, Yi-Long, Book Review on Nathan Sivin’s Granting the Seasons: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Reform of 1280, with a Study of Its Many Dimensions and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Its Records, ISIS, 103:1 (2012), p. 173. 23. 黃一農,2012,〈《紅樓夢》早期讀者間之親屬關係辨誤〉,《紅樓夢學刊》(北京),第3輯,頁97-117。 24. 黃一農、黃書梅,2012,〈曹寅好友張純修家世生平考〉,《故宮學術季刊》(臺北),第29卷,第3期,頁1-30。 25. 黃一農,2012,〈曹振彥旗籍新考:從新發現的滿文材料談起〉,《文史哲》(濟南),第1期,頁55-63。 26. 黃一農,2012,〈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清華學報》(新竹),新42卷,第1期(2012),頁79-134。 27. 黃一農,2011,〈豐潤曹邦入旗考〉,《中華文史論叢》(上海),第4期,頁255-279。 28. 黃一農,2011,〈曹孝慶家族在江西遷徙過程新考〉,《清華學報》(新竹),新41卷,第4期,頁715-758。 29. 黃一農,2011,〈重探曹學視野中的豐潤曹氏〉,《紅樓夢學刊》(北京),第3輯,頁27-57。 30. 黃一農,2011,〈e-考據時代的新曹學研究:以曹振彥生平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2期,頁189-207。 31. 黃一農,2011,〈明清獨特複合金屬砲的興衰〉,《清華學報》(新竹),新41卷,第1期,頁73-136。 32. 黃一農,2010,〈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81本,第4分,頁769-832。 33. 游博清、黃一農,2010,〈天朝與遠人:小斯當東與中英關係(1793-18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第69期,頁1-40。 34. 董少新、黃一農,2009,〈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北京),第5期,頁65-86。 35. 黃一農,2008,〈明末至澳門募葡兵的姜雲龍小考:兼答熊熊先生對「e-考據」的批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第62期,頁141-166。 36. 黃一農,2008,〈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火砲的引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79本,第3分,頁377-413。 37. 黃一農,2008,〈奎章閣明清軍事史重要文獻過眼錄〉,《奎章閣》(首爾),第33集,頁235-239。 38. 黃一農,2007,〈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覲禮之爭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78本,第1分,頁35-106。 39. 黃一農,2006,〈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西傳與東歸〉,《文與哲》(高雄),第9期,頁1-16。 40. 黃一農,2005,〈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紀日干支小考〉,《考古》(北京),第10期,頁73-75。 41. 黃一農,2004,〈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75本,第3分,頁573-634。 42. 黃一農,2004,〈崇禎朝「吳橋兵變」原始文獻析探〉,《漢學研究》(臺北),第22卷,第2期,頁361-385。 43. 黃一農,2004,〈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北京),第4期,頁74-105。 44. 黃一農,2004,〈從韓霖《鐸書》試探明末天主教在山西的發展〉,《清華學報》(新竹),新34卷,第1期,頁67-102。 45. 黃一農,2003,〈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戰〉,《新史學》(臺北),第14卷,第4期,頁157-176。 46. 黃一農,2003,〈南明永曆朝廷與天主教〉,《中梵外交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頁79-118;亦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30-254。 47. 黃一農,2003,〈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學術季刊》(臺北),第21卷,第2期,頁265-297。 48. 黃一農,2002,〈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漢學研究》(臺北),第20卷,第1期,頁131-161。 49. 黃一農,2002,〈嫁娶宜忌:選擇術中的「亥不行嫁」與「陰陽不將」考辨〉,收入劉增貴編,《法制與禮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85-308。 50. 黃一農,2002,〈江陵張家山出土漢初曆譜考〉,《考古》(北京),第1期,頁64-67。亦收入《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第3期,頁55-58。 51. 黃一農,2002,〈火器〉,收入《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62-376。 52. 黃一農,2002,〈周家台30號秦墓曆譜新探〉,《文物》(北京),第10期,頁84-87。 53. 黃一農,2001,〈秦王政時期曆法新考〉,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43-149。 54. 黃一農,2001,〈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72本,第4分,頁753-800。 55. Huang, Y.-L., 2001, "Le Ventotto case Lunari (The Twenty-Eight Lunar Mansions)," in Storia della scienza (Rome: Istitv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vol. 2, p. 164. 56. Huang, Y.-L., 2001, "Astronomia e astrologia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in Storia della scienza (Rome: Istitv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vol. 2, pp. 167-170. 57. Huang, Y.-L., 2001, "I Periodi Solari Quindicinali Detti Qi (Solar Calendar in Ancient China)," in Storia della scienza (Rome: Istitv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vol. 2, p. 171 58. 黃一農,2001,〈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文物》(北京),第5期,頁59-64。亦收入《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第5期,頁75-80。 59. Huang, Y.-L., 2001, "Sun Yuanhua: A Christian Convert Who Put Xu Guangqi's Military Reform Policy into Practice," in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ed. Catherine Jami et al. (Leiden: Brill), pp. 225-259. 60. 黃一農,2000,〈明末韓霖《鐸書》闕名前序小考:兼論歷史考據與人際網絡〉,《文化雜誌》(澳門),第40-41期,頁115-126。 61. Young, S. C., Huang, Y.-L., and Jang, J. S., 2000, "Pioneering a Web-based Science Museum in Taiwa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long Distant Learning of Scie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 (1), pp. 112-123. 62. 姜志翰、黃一農,1999,〈星占對中國古代戰爭的影響:以北魏後秦之柴壁戰役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第18卷,第4期,頁307-316。 63. 黃一農,1999,〈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70本,第3分,頁589-626。 64. 楊叔卿、黃一農,1998,〈網際網路虛擬科學館之設計與運作〉,《遠距教育季刊》(臺北),第9期,頁20-23。 65. 黃嘉琳、楊叔卿、吳聲葆、周維強、黃一農,1998,〈落實網路遠距終身學習之理念:「清蔚園網際虛擬博物館」在台灣之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臺北),第41期,頁2-8。 66. 黃一農,1997,〈忠孝牌坊與十字架:明末天主教徒魏學濂其人其事探微〉,《新史學》(臺北),第8卷,第3期,頁43-94。 67. 黃一農,1996,〈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報》(新竹),新26卷,第2期,頁189-220。 68. 黃一農,1996,〈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清華學報》(新竹),新26卷,第1期,頁31-70。 69. 黃一農,1996,〈比例規在火砲學上的應用〉,《科學史通訊》(臺北),第15期,頁4-11。 70. 黃一農,1996,〈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67本,第4分,頁911-966。 71. 黃一農,1996,〈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第26期,頁1-39。 72. 黃一農,1996,〈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帝天說」及其所引發的論爭〉,《故宮學術季刊》(臺北),第14卷,第2期,頁43-75。 73. 黃一農,1996,〈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第7卷,第1期,頁137-169。亦收入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4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頁448-476。 74. 黃一農,1996,〈天主教徒韓霖投降李自成考辨〉,《大陸雜誌》(臺北),第93卷,第3期,頁37-42。 75. 黃一農,1996,〈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臺北),第14卷,第2期,頁159-186。 76. Huang, Y.-L., and Chang C.-C., 1996, "The Evolution and Decli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of Watching for the Ethers," Chinese Science (U. S. A.), no. 13, pp. 82-106. 77. 黃一農,1995,〈被忽略的聲音:介紹中國天主教徒對「禮儀問題」態度的文獻〉,《清華學報》(新竹),新25卷,第2期,頁137-160。 78. 黃一農,1994,〈從〈始信錄序〉析究楊光先的性格〉,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U. S. A.), no. 16, pp. 1-18。 79. 黃一農,1994,〈王鐸書贈湯若望詩翰研究:兼論清初貳臣與耶穌會士的交往〉,《故宮學術季刊》(臺北),第12卷,第1期,頁1-30。 80. Chin, Y.-N., and Huang, Y.-L., 1994, "Identification of the Guest Star of AD 185 as Comet Rather Than a Supernova," Nature (U. K.), vol. 371, pp. 398-399. 81. 黃一農,1994,〈瞿汝夔(太素)家世與生平考〉,《大陸雜誌》(臺北),第89卷,第5期,頁8-10。 82. 黃一農,1994,〈邵輔忠《天學說》小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臺北),新27卷,第2期,頁163-166。 83. 黃一農,1994,〈揚教心態與天主教傳華史研究:以南明重臣屢被錯認為教徒為例〉,《清華學報》(新竹),新24卷,第3期,頁269-295。 84. 黃一農,1993,〈張宸生平及其與楊光先間的衝突〉,《九州學刊》(美國),第6卷,第1期,頁71-93。 85. 黃一農,1993,〈清初天主教與回教天文家間的爭鬥〉,《九州學刊》(美國),第5卷,第3期,頁47-69。 86. 黃一農、張志誠,1993,〈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竹),新23卷,第2期,頁125-147。Huang, Y.-L., and Chang C.-C., 1996, "The Evolution and Decli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of Watching for the Ethers," Chinese Science (U. S. A.), no. 13, pp. 82-106. 87. 黃一農,1993,〈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臺北),第11卷,第2期,頁137-161。 88. 黃一農,1993,〈新發現的楊光先《不得已》一書康熙間刻本〉,《書目季刊》(臺北),第27卷,第2期,頁3-13。 89. 黃一農,1993,〈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第12卷,第3期,頁201-210及第12卷,第4期,頁344-354。 90. 黃一農,1992,〈敦煌本具注曆日新探〉,《新史學》(臺北),第3卷,第4期,頁1-56。 91. 黃一農,1992,〈極星與古度考〉,《清華學報》(新竹),新22卷,第2期,頁93-117。 92. 黃一農,1992,〈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漢學研究》(臺北),第10卷,第2期,頁305-332。 93. 黃一農,1992,〈吳明炫與吳明烜:清初與西法相抗爭的一對回回天文家兄弟?〉,《大陸雜誌》(臺北),第84卷,第4期,頁1-5。 94. 黃一農,1992,〈湯若望《新曆曉或》與《民曆鋪註解惑》二書略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臺北),新25卷,第1期,頁151-157。 95. 黃一農,1991,〈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第10卷,第2期,頁120-132。 96. 黃一農著,伊東貴之譯,1991,〈擇日之爭と「康熙曆獄」〉,《中國──社會と文化》(日本),第6號,頁174-203;黃一農,1991,〈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竹),新21卷,第2期,頁247-280;Huang, Y.-L., "Court Divination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K'ang-Hsi Era," translated by Nathan Sivin, Chinese Science (U. S. A.), vol. 10 (1991), pp. 1-20. 97. 黃一農,1991,〈楊燝南:最後一位疏告西方天文學的保守知識份子〉,《漢學研究》(臺北),第9卷,第1期,頁229-245。 98. 黃一農,1991,〈康熙朝涉及「曆獄」的天主教中文著述考〉,《書目季刊》(臺北),第25卷,第1期,頁12-27。 99. 黃一農,1991,〈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臺北),第2卷,第2期,頁75-108。 100. 黃一農,1991,〈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星占術數的態度〉,《九州學刊》(美國),第4卷,第3期,頁5-23。Huang, Y.-L., 1993, "L'attitude des missionnaires Jesuites face l'astrologie et la divination chinoises," in L'Europe en Chine, interactions scientifiques, religieuses et culturelles aux XVIIe et XVIIIe siecles, ed. Catherine Jami & Hubert Delahaye (Paris: College de France), pp. 87-108. 101. Huang, Y.-L. 1990, "A Study on Five Planet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Edward L. Shaughnessy, Early China (U. S. A.), 15, pp. 97-112. 102. 黃一農,1990,〈楊光先著述論略〉,《書目季刊》(臺北),第23卷,第4期,頁3-21。 103. 張嘉鳳、黃一農,1990,〈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竹),新20卷,第2期,頁361-378。 104. 黃一農,1990,〈楊光先家世與生平考〉,《國立編譯館館刊》(臺北),第19卷,第2期,頁15-28。 105. 黃一農,1989,〈中平客星新釋〉,《漢學研究》(臺北),第7卷,第1期,頁283-305。黃一農著,渡邊美和譯,1995,〈中平客星新釋〉,《天界》(日本),第847號,頁254-257、283-292、316-319、339-344。 106. 黃一農,1989,〈蘇州石刻天文圖新探〉,《清華學報》(新竹),新19卷,第1期,頁115-131。此文亦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21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頁293-316。 107. 黃一農,1989,〈中國古代窺管考〉,《科學史通訊》(臺北),第8期,頁28-37。 108. 黃一農,1988,〈歷史上最密集的客星發現:西元1592年的四顆客星〉,《天文會刊》(臺北),第1卷,第2期,頁3-14。此文亦收入吳嘉麗、葉鴻灑主編,《新編中國科技史》,下冊(臺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443-464。 109. Huang, Y.-L. and Moriarty-Schieven, G. H. 1987, "A Revisit of the Guest Star in A.D. 185," Science (U. S. A.), 235, pp. 59-60. 110. 黃一農,1987,〈漢昭帝元鳳五年燭星:歷史上最亮的一顆新星?〉,《科學史通訊》(臺北),第6期,頁34-39。Huang, Y.-L. 1987, "The Chinese Candle Star of 76 BC," The Observatory (Canada), 107, pp. 213-217. b. 天文科學部分 1. Young, J.-S., and Huang, Y.-L. etc., 1995, "The FCRAO Extragalactic CO Survey. I. The Data," Astrophys. J. Supplement, 98, pp. 219-257. 2. Dickman, R. L., Snell, R. L., Ziurys, L., and Huang, Y.-L., 1992, "Structure and Kinematics of Dense Gas Associated with the Supernova Remnant IC 443," Astrophys. J., 400, pp. 203-213. 3. Snell, R. L., Dickman, R. L., and Huang, Y.-L., 1990, "Molecular Outflows Associated with a Flux-limited Sample of Bright Far-Infrared Sources," Astrophys. J., 352, pp. 139-148. 4. Snell, R. L., Huang, Y.-L., Dickman, R. L., and Claussen M. J., 1988, "An Unbiased Survey of Molecular Outflows Associated with Bright Far-Infrared Sources," in Interstellar Matter, eds J. Moran and P. Ho (New York: Gordon and Brech), pp. 211-212. 5. Schwartz, P. R., Gee, G., and Huang, Y.-L., 1988, "CO Pedestal Features from IRAS Sources in Dark Clouds," Astrophys. J., 327, pp. 350-355. 6. Snell, R. L., Huang, Y.-L., Dickman, R. L., and Claussen M. J., 1988, "Molecular Outflows Associated with Bright Far-Infrared Sources," Astrophys. J., 325, pp. 853-863. 7. Young, J.-S., Kenny, J. D., Tacconi, L., Claussen, M. J., Huang, Y.-L., Tacconi-Garman, L., Xie, S., and Schloerb, F. P., 1986, "The Molecular Content of Interacting and Isolated Galaxies: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on the Efficiency of Star Formation," Astrophys. J. (Letters), 311, pp. L17-L21. 8. Huang, Y.-L., 1987,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of Extragalactic Supernovae," Pacific Astro. Soc. Publ., 99, pp. 461-466. 9. Huang, Y.-L., and Thaddeus, P., 1986, "Molecular Clouds and Supernova Remnants in the Outer Galaxy," Astrophys. J., 309, pp. 804-821. 10. Huang, Y.-L., Dickman, R. L., and Snell, R. L., 1986, "IRAS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Shocked-Gas Regions in IC 443," Astrophys. J. (Letters), 302, pp. L63-L66. 11. Huang, Y.-L., and Thaddeus, P., 1985, "The Ʃ-D Relation for Shell-like Supernova Remnants," Astrophys. J. (Letters), 295, pp. L13-L16. 12. Huang, Y.-L., 1985, "Molecular Clouds and Supernova Remnants," Ph. 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pp. 1-191. 13. Lebrun, F., and Huang, Y.-L., 1984, "Nearby Molecular Clouds: Ophiuchus-Sagittarius, b>10∘," Astrophys. J., 281, pp. 634-638. 14. Huang, Y.-L., Dame, T. M., and Thaddeus, P., 1983, "Large Molecular Cloud toward the Supernova Remnant W50 and SS 433," Astrophys. J., 272, pp. 609-614.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