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燕南

个人简介

刘燕南,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甘惜分先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电总局项目、北京社科联决策咨询项目在内的50余项课题。 曾经出版了《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融媒评估与受众辨析》《电视收视率解析》《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受众分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等多部著译作,以及“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等百余篇论文。其中,《电视收视率解析》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电视传播研究方法》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材奖;另有多篇论文获得各类奖项。 曾经在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言论情报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进行访学研究。 曾荣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并获广电总局“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称号。

研究领域

智能传播、传播理论与方法、视听率与受众研究、效果评估、网络舆情等。

科研项目(近五年): 1. 中国华语电视在海外受众中的传播效果研究,负责人。2016-2019 2. 网络出版管理、服务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负责人。2016-2017 3.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负责人。2016-2017 4. 电视节目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负责人。2015-2016 5. 北京市融媒体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2015-2016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刘燕南,张雪静.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15-21. 2.刘燕南.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新闻与写作,2019(03):5-11. 3.刘燕南,刘娟,王亚宁,陈婷.探寻海外华语观众的变化轨迹——基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3—2017年海外观众调查的分析[J].中国电视,2018(11):62-68. 4.刘燕南,刘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框架、方法与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8):9-14. 5.张雪静,刘燕南.媒介使用:跨屏、移动和参与——互联网受众行为扫描和特点简析[J].新闻与写作,2018(07):12-18. 6.刘燕南,姚远.融合视角下的出版概念辨析与展望[J].现代出版,2017(06):10-14. 7.刘燕南.数字时代的受众分析——《注意力市场》的解读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39(03):167-176. 8.刘燕南,刘双,刘恬.国外跨屏受众测量的发展特征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6):98-105. 9.刘燕南,张雪静.跨屏受众收视行为测量:现状、问题及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8):1-7. 10.刘燕南,刘双,张雪静.中美付费视频网站之比较:用户、内容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6):128-136. 11.刘燕南,张渤,刘双.电视评估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来自电视台一线的报告及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8):1-6. 12.刘燕南,杨奉涛,刘娟,黄建,刘毅.周边、台海、自身:海外华语观众关注“三个安全”——2013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外观众调查概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1):46-51. 13.刘燕南,李翔.《中国成语大会》:模式创新与文化传扬——兼谈节目的不足与改进[J].电视研究,2015(01):61-63. 14.刘燕南,牟文婷.我国收视收听率调研之比较:历史、市场与受众[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7):1-5. 15.刘燕南.统一与融合:省级卫视综合评估体系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2):1-5. 16.刘燕南,于茜.政治传播学视野下的政务微博传播模式探析——基于“两会”时期热点政务微博的实证研究[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2(00):102-120. 17.刘燕南.关于电视评估中纳入新媒体指标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5):11-14. 18.刘燕南.麦奎尔学术背景探源:评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35(01):143-151. 19.刘燕南.再谈收视率造假:缘起、技术与监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0):1-6. 20.刘燕南,谷征.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9):24-28. 21.刘燕南.建立收视率调查监管机制:缘由、准则与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1):14-16. 22.刘燕南,谷征.西方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历史与特点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34-39. 23.刘燕南.电视评估:公共电视vs商业电视——英美及台湾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2):75-80. 24.刘燕南.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1):45-49+54. 25.刘燕南.技术之变与规则之守——关于数字双向有线电视收视率测量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9):51-52. 26.刘燕南,李翔.北京电视台首届“网络互动春晚”浅析[J].当代电视,2010(05):44-46. 27.刘燕南.收视率调研的中国景观:技术、市场与意识形态——对电视从业者四次调查结果的纵向梳理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3):91-96. 28.刘燕南,商建辉.反馈的变奏:“数字受众”vs“意见受众”——中国电视台观众反馈现状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2):101-104. 专著: 1.专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2001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教材《电视传播研究方法》,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材奖 3.编著《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2016年中国传播大学出版社出版 4.专著《国际传播受众研究》,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专著《融媒评估与受众辨析》,201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6.编著《台湾报业争战纵横》,1999年九州图书出版社出版。 译作: 1.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的《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迈克尔·辛格尔特里(Michael Singletary)的《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200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3.马丁·迈耶(Martin Mayer)的《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About Television),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