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俊松

个人简介

陈俊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系主任。2003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6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2010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2015-2018年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2019年以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学。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文化记忆理论、叙事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主持并完成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政治书写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美国文学重构研究”。出版专著《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唐·德里罗小说中战后美国的文化记忆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译著《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5年)、《论普鲁斯特》(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等;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历史创伤和文学再现——肯尼迪遇刺与<天秤星座>中的反官方叙事》(《国外文学》2012年第2期)、《“身处危险的年代”——德里罗短篇小说中的恐怖诗学》(《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文化记忆批评——走向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批评范式》(《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罗森堡间谍案: 后现代小说与文化记忆的建构》(《当代外国文学》2019年第1期》、“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World Literature: An Interview with Martin Puchner”(《外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5期)、《重构“经历过的记忆”——<坠落的人>与“9·11”的文学纪念》(《国外文学》2019年第4期)、《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6日第004版)、“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3辑【2020年秋】)、"Jewish Settlement in Shanghai during WWII in Fiction and Other Media of Cultural Memory." 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19.1 (2021)、“介入的文学”:政治、政治小说和美国政治书写(《当代外国文学》2021年第1期)、“《地下世界》中的伦理与政治:核竞赛的伦理选择与冷战妄想狂的记忆重构.“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5.3 (2021) 等。 20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2017年获上海市外文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202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21年获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20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工作经历 2010年—至今,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研究工作经历 2018年--2019年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 2015年--2018年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8年--2009年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访问学者 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荣誉及奖励 2021年1月 获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20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C类) 2018年7月入选2018-2019学年度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 2018年5月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排名第五) 2017年6月荣获上海市外文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16年5月荣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2013年12月荣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卡西欧”奖教金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文化记忆理论、叙事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它学术兴趣有18世纪英国文学、现代英国小说、战后美国历史、文学翻译、外语教学等。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政治维度和文化记忆批评研究,曾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东伦敦大学、乔治城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论文 “Ethics and Politics in Underworld: Ethical Choice of Nuclear Arms Ra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mory of Cold War Paranoia.”(《地下世界》中的伦理与政治:核竞赛的伦理选择与冷战妄想狂的记忆重构)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5.3 (2021): 483-497. (A&HCI) “介入的文学”:政治、政治小说和美国政治书写,《当代外国文学》2021年第1期:151-157。(CSSCI) "Jewish Settlement in Shanghai during WWII in Fiction and Other Media of Cultural Memory." 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19. 1 (2021): 171-188. (A&HCI)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3辑 (2020年秋): 227-236。 (CSSCI) “Family Order and the Southern Psyche: The Incest Complex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Absalom, Absalom!”《外国语文研究》2019年第6期:22-32。 “重构‘经历过的记忆’:《坠落的人》与9/11的文学纪念”,《国外文学》2019年第4期:126-135。(CSSCI)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World Literature: An Interview with Martin Puchner.”《外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5期:1-17。 (CSSCI) “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6日第004版。 “罗森堡间谍案——后现代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建构”,《当代外国文学》2019年第1期:5-12。(CSSCI) “现代主义的初识与辩护:贝克特的《论普鲁斯特》”,《书城》2017年3月号:84-86。 “英语文学阅读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探索”,《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22-27。(CSSCI) “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访E.L.多克特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4辑)2016年春季号: 17-26。(CSSCI) “文化记忆批评——走向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批评范式”,《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159-166。(CSSCI) “作为世纪见证人的‘纽约兄弟’”,《书城》2016年1月号:103-105。 “‘身处危险的年代’——德里罗短篇小说中的恐怖诗学”,《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3-11。(CSSCI) “神话自然主义与诗性语言的融合——论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叙事策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4期:88-92。(CSSCI) “历史创伤和文学再现——肯尼迪遇刺与《天秤星座》中的反官方叙事”,《国外文学》2012年第2期:138-145。(CSSCI) “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4辑)2011年: 369-376。 (CSSCI) “故事里面”的“嬉戏”——罗伯特?库弗访谈录,《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146-155。 (CSSCI) “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辑:150-154。 “Keeping Fiction Alive: 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1-11。(CSSCI, A&HCI) “再论‘不可靠叙述’”,《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55-60。 “栖居于历史的含混处——E. L. 多克特罗访谈录”,《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86-91。(CSSCI) “A Distant Inheritance: The Poetry of Elizabeth Bishop and 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4. 4 (2009): 127-35. “在解构中再生——论福尔斯和巴塞尔姆的小说形式再生之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48-52。 “超越左翼文学的藩篱——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圣经隐喻”,《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4期:114—116。 “从‘他者’概念重识严复‘信、达、雅’”,《翻译与文化》(第六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7-10。 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Transla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Stanford University, April 2011; “The Collapse of Order and Survival of Hope: A Reading of Fortress Besieged and The Grapes of Wrath.” 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Brown University, March 2012; “Collective Memory and Literary Expression: The Rosenberg Case and Post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Memory: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ulture, Cornell University, Feb.2013; “Reading Kazuo Ishiguro's International Novel: London and Shanghai in When We Were Orphans.” Radical Lond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Colonialism, Migration and “Englishness”,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UK, July 2013. “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理论与个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20届年会,2021年1月。 译文 “原本就不是的克鲁亚克”[加拿大/美国克拉克·布莱兹著],陈俊松译,收入《相遇在地球村》(英汉对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学术兼职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会员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员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员 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员 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师资团队成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