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唐忠毛

研究领域

佛教学、宗教学、信仰民俗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试论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4期。 《中道的超越之路——对佛教般若中观超越模式的诠释》,《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另载台湾《普门学报》,台湾中央研究院收录,台北大学哲学系列为中观学课程指定阅读文章) 《基督教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社会科学辑刊》2005/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 《对20世纪中国佛教批判风潮的双向省察》,《华东师大学报》2006/第3期。 《佛教平等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获 "精进奖"),转载《法音》2006/第4期。 《“神圣帷幕”的降落—宗教世俗化及其困境》,《当代宗教研究》2004/第4期。 《现代性困境与佛教哲学的诊疗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抒情方式》,载《觉群》杂志,2004年,第4期(《中国宗教》转摘)。 《中国佛学的现代性遭遇》,《觉群学术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年刊)2004。 《略论中国佛教与现代性的对话》(英文)(中印学者佛学研讨会宣读),中英文载《觉群》杂志,2006年第6期。 《佛教本觉思想的义理渊源及其结构特征》,《觉群学术文集》,同上,2005 《自性如何呈现——六祖坛经及其现代意义诠释》,(广州禅宗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载《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中国佛学地位的再审视》(真禅法师纪念会宣读论文),载《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佛教和谐伦理观及其应然向度》(佛教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宣读论文),载《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心”、“法”之间——从太虚大师对佛教考据学的态度看现代佛教的诠释困境》(太虚纪念会宣读论文),载《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版。 Nirvana,Dharmadhatu and Prakriti(Self Nature )——The Concept of Ultimate in Chinese Buddhism(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Forum of Gurudev Ranade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IFFGR),Pune,Iindia .first edition 2008,pp111-115 )本文为印度召开的“终极理论问题”国际研讨会发言,载印度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内心的安顿与社会的责任——现代禅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广州新兴六祖文化节,禅宗文化研讨会宣读文章。 《学、证之间——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困境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1期复印,《中国民族报》摘要介绍。 《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以上海佛教居士林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中的佛教因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核心及其现代诠释的误区》,《当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 《佛教中有关心理治疗的几种模式》,第三届宗教心理学国际会议宣读论文(2009,3月14—15,成都),载《觉群》2009年第2期。 《佛教平等观的向度及其现实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Science——take the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thought history as the clue 印度孟买大学、普纳大学等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Science and spirituality”主题发言。 《学习佛教的“保富法”》,《觉群》杂志,2009年第2期。 《现代性背景下的诠释差异与交流困境》,广州中山大学“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 《20世纪中国佛教思潮及其研究反思》,载《中国思潮评论》(第一编),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倓虚大师的“传法不传座”》,“倓虚法师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 《藕益智旭及净宗后期的“去禅化”倾向略析》,“藕益大师诞辰4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载《灵峰藕益大师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 《现代性背景下的诠释差异与交流困境——以“批判佛教”为例》,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宗教卷》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都市佛教文化功能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载《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近代中国佛教思潮研究述评——以大陆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为中心》,《觉群佛学》(200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宗教性与不同层次的和谐:实证研究》,第四次国际宗教心理学大会主题发言,2010年,3月25—28日,山东曲阜。 《“存在”的困境与佛教禅学的诊疗价值》,国际存在主义心理学大会主题发言,2010年4月2—5日,南京。 《中国佛教的衰落及其原因略考》,《佛学研究》,2010年,总第19卷。 《略论生活禅的次第及其心理调适功能》,载黄夏年主编《生活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佛教现代性的向度、特点与问题》(日文发表),《东亚佛教研究》(日本东京),2013年5月第11号。 《居士佛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社会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的运作模式、特点与意义》,《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中国佛教现代性的基本向度》,《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近代吕、熊之辨及南京内学院的唯识取向》,《慈氏学研究》(201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近代中国佛教教育兴办的背景及其类型分析》,《普陀学刊》第2015年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学术兼职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赵朴初研究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特聘兼职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