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赵东明

个人简介

赵东明,男,1972年11月19日生,台湾桃园中坜人,汉族。先后就读于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91-1995年)、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师从杨惠南先生钻研天台佛学,200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班(师从林镇国先生与蔡耀明先生研究法相唯识佛学,201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吴汝钧先生续研法相唯识佛学。2013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 研究领域与兴趣为:汉传佛学、法相唯识佛学、天台佛学、宗教哲学、跨宗教比较研究......等。已出版及发表:〈「转依」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陈那「自证」理论探析—兼论《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的观点—〉、〈荆溪湛然《金刚錍》「无情有性」论探析〉、〈当佛陀遇见上帝一试论现代神学能给予佛学的启示与反思〉等近十篇学报及二十多篇研讨会议论文。

研究领域

汉传佛学、法相唯识佛学、天台佛学、宗教哲学、跨宗教比较研究......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 《转依理论研究—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年8月。 硕士论文 《天台智顗《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说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6月。 学报期刊论文(双匿名二审制) 刘宇光、赵东明,〈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林镇国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4期(总第8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3年月8月,页20-24。(此文为CSSCI论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唯识学关于「心、心所」法的三种「所依」—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的探讨〉,《玄奘佛学研究学报》第18期,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系,2012年9月,页195-238。参见网址:http://ird.hcu.edu.tw/ezcatfiles/c016/img/img/947/18-7.pdf。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之「真实义」—以遁伦《瑜伽论记》及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为中心〉,《圆光佛学学报》第15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9年10月,页99-141。参见网址:http://old.ykbi.edu.tw/htm/ykbi15/ykbi15_4.pdf。 〈「转依」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玄奘佛学研究学报》第11期,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系,2009年3月,页1-54。参见网址:http://ird.hcu.edu.tw/ezcatfiles/c016/img/img/947/11-01.pdf。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 》对「空」的批判与诠释:兼论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及遁伦《瑜伽论记》的观点〉,《圆光佛学学报》第13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8年6月,页71-110。参见网址:http://old.ykbi.edu.tw/htm/periodical_13index.htm。 〈荆溪湛然《金刚錍》「无情有性」论探析〉,《圆光佛学学报》第12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8年2月,页113-145。参见网址:http://old.ykbi.edu.tw/htm/periodical_12index.htm。 〈陈那「自证」理论探析—兼论《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的观点—〉,《圆光佛学学报》第10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6年4月,页65-111。参见网址:http://old.ykbi.edu.tw/htm/periodical_10index.htm。 〈从《瑜伽论记》析论〈真实义品〉「离言自性」的语言哲学及对「说一切有部」语言观的批判〉,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6年起更名为《台大佛学研究》)第10期,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2005年7月,页41-79。参见网址: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011128171.pdf。 (此文为THCI Core论文) 专书论文 〈从《瑜伽论记》析论〈真实义品〉「离言自性」的语言哲学及对「说一切有部」语言观的批判〉,收于陈平坤主编,《从印度佛学到中国佛学—杨惠南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页341-390。 研讨会议论文 〈慈氏弥勒菩萨关于「真如」义的解释—以《现观庄严论》与《辩中边论》为中心的探析与比较〉,「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慈氏学会与慈氏文教基金会,2013年8月23日,页33-46。 〈当佛陀遇见上帝一试论现代神学能给予佛学的启示与反思〉,「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2013年5月26日,页1-27。 〈星云大师论唯识—兼论一些相关的唯识学理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中国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协办,2013年3月30日,页1-36。 〈「转依」与「所知障」—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的探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学者暨访问学员研究成果发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2年12月10-11日,页1-17。 〈重重无尽与一即一切:古老佛经与现代天文学宇宙观的浪漫相遇—长阿含《起世经》与《华严经》宇宙结构观的科学想像图景〉,「第六届台南市哲学学会学术研讨会—重探∑:开创思潮与跨越疆界」,台南:台南市哲学学会 &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2012年12月1日,页63-95。 〈「转依」与「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两岸三地唯识学高峰论坛」,杭州:杭州佛学院,2012年8月25-26日,页1-38。 〈唯识学关于「心、心所」法的三种「所依」—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的探讨〉,「跨宗派的人间佛教视野: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新竹:玄奘大学宗教学系 & 桃园观音乡:财团法人佛教弘誓文教基金会,2012年5月27日,页1-25。 〈佛教认识论与转凡成圣之关系探研—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中认识论「四分」说与「转依」之关系为核心〉,「伦理的反思─圣与俗的进路」学术研讨会,台北:淡江大学通识与核心课程中心,2012年5月4日,页1-21。 〈《成唯识论》及窥基等中国法相宗学者对「转依」之「依」义的理解〉,「2011台湾哲学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真理、善与生活:哲学之飨宴」,台北:台湾哲学学会&台北医学大学,2011年10月23日,页1-36。参见网址:http://tpa.hss.nthu.edu.tw/events/2659。 〈陈那「三分」说的论证以及「『对象底认识』底认识」是「自证(分)」吗?〉,「佛教知识论研讨会」,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2009年12月19日,页1-35。 〈「转依」与认识论的「四分」说—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的解释为中心—〉,「台湾哲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科学·文化·生命」,高雄:台湾哲学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2009年10月25日,页1-37。参见网址:http://phen.nsysu.edu.tw/2009TPAC/sch.html。 〈《成唯识论》及窥基等中国法相宗学者对「转依」之「依」义的理解〉,「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暨博士候选人研究成果发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中语文哲研究所,2009年6月26日,页1-45。 〈转依理论研究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传统中国形上学的当代省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2009年5月8日,页1-33。 A Study of Kuiji’s Epistemology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Natures" and the “Four Aspects"(以英文发表),「东洋哲学视野之儒、道、佛三家哲学研究:延世大东洋哲学和台湾大中国哲学之学术对话」,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国学研究中心,2009年2月11日,页1-15。 〈窥基的认识论—以「三性」和「四分」之关系为中心〉,「台蒙佛教思想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佛光大学云起楼406室,2008年11月23日,页1-34。参见网址: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eminar/2008/index.htm。 〈转依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台湾哲学学会2008年度学术研讨会」,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2008年10月26日,页1-30。参见网址:http://tpa.hss.nthu.edu.tw/tpaevents/1425#PA。 〈蕅益智旭之天台思想—以《教观纲宗》为基础的探讨〉,「第四届法华思想与天台佛学研讨会」,台北:中华民国现代佛教学会&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宗教学所,2008年5月4日,页1-32。 〈荆溪湛然《金刚錍》「无情有性」论探析〉,「第三届法华思想与天台佛学研讨会」,台北:中华民国现代佛教学会,2007年6月16日,页1-25。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对「空」的批判与诠释—兼论遁伦《瑜伽论记》及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的观点—〉,「第三届宗教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台北:台湾宗教学会,2005年7月1日,页47-74(第三场)。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之「真实义」—以遁伦《瑜伽论记》及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为中心—〉,「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论文发表」,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2005年6月30日,页89-112。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对「说一切有部」语言观的批判—以遁伦《瑜伽论记》记载的三个过失为中心—〉,「第八届政治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2005年6月8日,页3-3:1-20。参见网址::http://thinker.nccu.edu.tw/conference/gsc/。 〈《解深密经》之「真如」观探析—兼论《成唯识论》的解释—〉,「2004年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2004年5月23日,页104-122。 〈从「六根清净」到「无情有性」—一个隋唐天台佛学思想史的脉络解析〉,「第一届中国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学会,2004年2月21日,页4-1-22。 〈荊溪湛然《金剛錍》「無情有性」論探析〉,「輔仁大學第三屆哲學系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2002年4月27日,頁1-20。 〈从「一念三千」谈天台智者大师的自然观和人心净化论〉,「第三届师法自然与净化人心学术与实务研讨会」,台北:中华民国原始生活教育协会,2000年10月14日,页101-110。 得奖论文 《转依理论研究—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第一届如学禅师佛教文化博硕士论文奖学金」,台北:财团法人法光文教基金会,2011年10月。 〈《解深密经》之「真如」观探析—兼论《成唯识论》的解释—〉,「华严莲社、赵氏慈孝九十七年度大专佛学奖学金论文」,2008年11月。 〈陈那「自证」理论探析—兼论《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的观点—〉,「印顺文教基金会九十三年度论文奖学金论文」,2004年12月,载于「印顺文教基金会网站」:http://www.yinshun.org.tw/93thesis/93result_annouce.htm。 〈从「六根清净」到「一念三千」—天台智者「终穷究竟极说」之根源探析〉,《台湾省台中市正觉堂2002年佛学论文奖学金得奖论文集》,页131-168。 〈荆溪湛然《金刚錍》「无情有性」论探析〉,「悲广文教基金会九十一年度论文奖学金论文」,2002年12月,见「悲广文教基金会网站」:http://www.tt034.org.tw/Paichung_Bud_Bonus_List.htm。 〈谈佛教在台湾社会的角色功能及影响力—以中台禅寺为考察对象的说明—〉,「佛教慈济功德会九十学年度佛学奖学金论文(佛学类研究所组)」,2002年2月,相关信息见《慈济道侣》385期,及网页:http://taipei.tzuchi.org.tw/taolu/385/p385-4g.htm。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义析论〉,「印顺文教基金会九十年度论文奖学金论文」,2001年12月,载于「印顺文教基金会网站」:http://www.yinshun.org.tw/90result_annouce.htm。 〈临济义玄思想探析—以《临济录》为中心〉,「华严莲社、赵氏慈孝八十九年度大专佛学奖学金论文」,2000年12月。 〈《摩诃止观》「烦恼即菩提」的灭苦论〉,「佛教慈济功德会八十八学年度佛学奖学金论文(佛学研究所组)」,1999年12月,相关信息见《慈济道侣》358期,及网页http://taipei.tzuchi.org.tw/taolu/358/p358-6e.htm。 书评 〈评介镰田茂雄《天台思想入门》〉,《哲学与文化》350期(第30卷第7期),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社,2003年7月,页133-139。 〈《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书评〉,《哲学杂志》第32期,台北:业强出版社,2000年5月,页172-179。 短文 〈导言〉(与黄冠闵合着),黄冠闵、赵东明主编,《跨文化视野下的东亚宗教传统:理论反思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2年12月,页1-8。 〈近现代佛学研究的开端—「东方」与「西方」之间〉,《人生杂志》第267期,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11月,页116-119。 〈当佛陀遇见上帝—简论现代神学能给予佛学的启示与反思〉,《法光》第191期,台北:法光文教基金会,2005年8月,第4版面「专辑」。 〈近现代佛学研究的开端—「东方」与「西方」之间〉,《法光》第190期,台北:法光文教基金会,2005年8月,第1版面「世出世间」。 译着 林镇国,Emptiness and Violence: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among Nāgārjuna, Derrida, and Levinas(〈空性与暴力:龙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赵东明译,《法鼓人文学报》第2期,台北:法鼓人文社会学院,2005年12月,页97-114。又收于:林镇国,《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页151-168。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