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姜宇辉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哲学博士,复旦大学 哲学/艺术史硕士,巴黎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学术岗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哲学专业中方协调员 学术与社会兼职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 《法国哲学研究》执行主编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BATB)学术顾问 三联中读哲学类栏目著名主讲人 荣誉与奖项 上海市曙光学者(2016) 2013届本科毕业生最喜爱的教师奖(2013) “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2009)”著作类三等奖(2009) 年度优秀任课教师(2009)

研究领域

媒介政治学,技术政治学,当代法国哲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姜宇辉:《世界又暗又深又奇诡:暗黑生态学,媒介生态学与电影之本原》,《电影艺术》,2022年9月。 姜宇辉:《元宇宙的时间政治——生死之间的共在与共情》,《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6月。 姜宇辉:《庞大宇宙中的小小梦魇——暗黑生态与电子游戏的噩梦诗学》,《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5月。 姜宇辉:《从末世电影到末日影像——探寻电影-哲学的一种未来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月。 姜宇辉:《作为真理游戏的电子游戏——跟随福柯的文本脉络探寻游戏哲学的建构可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月。 姜宇辉:《正名、正本和正念:对元宇宙研究热潮的纠偏》,《探索与争鸣》,2022年4月。 屠毅力等:《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探索与争鸣》,2022年4月。 姜宇辉:《从生命政治到游戏政治——云安全时代游戏范式的基本形态》,《探索与争鸣》,2022年3月。 姜宇辉:《“回望”元宇宙》,《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2月。 吴遵民等:《论老年教育的本质——基于世界图景演变视角的分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年1月。 姜宇辉:《脑电影,还是心游戏?——探寻哲学与电影的“强”连接可能》,《电影艺术》,2022年1月。 姜宇辉:《元宇宙作为未来之“体验”——一个基于媒介考古学的批判性视角》,《当代电影》,2021年12月。 姜宇辉:《数字仙境或冷酷尽头:重思电子游戏的时间性》,《文艺研究》,2021年8月。 姜宇辉:《数字时代的舞蹈:复魅抑或共情》,《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5月。 姜宇辉:《艺术史的“生”或“死”——探索一种作为激情程式(pathosformel)的艺术史》,《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4月。 姜宇辉:《“生命”何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月。 姜宇辉:《重思大脑电影:从德勒兹到马拉布》,《电影艺术》,2021年1月。 姜宇辉:《苦痛隐喻与主体性之重构——晚近中国电影中的血之叙事》,《文艺研究》,2020年9月。 姜宇辉:《无用的受难——中国电影中的血的隐喻》,《文艺研究》,2020年8月。 姜宇辉:《时间为什么不能是点状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7月。 姜宇辉:《诅咒、感染与救赎——晚近中国电影中的疾病影像》,《电影艺术》,2020年5月。 姜宇辉:《<杀千刀>与巴塔耶的中国酷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4月。 姜宇辉:《重思迷魅、去魅与再魅的理论谱系》,《哲学动态》,2019年12月。 姜宇辉:《情动虚无主义及其“治疗”》,《文化研究》,2019年(秋)。 姜宇辉:《重释时间-影像》,《文艺研究》,2019年4月。 姜宇辉:《“玩是谦恭,不是解放”——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探索与争鸣》,2019年4月。 姜宇辉:《根本恶,绝对无——列维纳斯与后人类的断裂主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月。 姜宇辉:《致一个并非灾异的未来——作为后电影“效应”的“残存”影像》,《电影艺术》,2018年4月。 姜宇辉:《怪物、畸形与幽灵——“怪物”概念的三重变体》,《探索与争鸣》,2018年3月。 姜宇辉:《失真模拟与终极杀戮——晚近好莱坞战争电影中的后人类幽灵》,《电影艺术》,2018年1月。 姜宇辉:《“生成-中国”:一个地理哲学的视角》,《人文杂志》,2018年1月。 姜宇辉:《菲利普·贝克的“教科诗”——重审诗与哲学之争的一个当代视角》,《外国文学》,2018年1月。 姜宇辉:《“未来属于幽灵”——在“后人类”的影像之中重拾叙事时间》,《当代电影》,2017年11月。 姜宇辉:《后电影状态》,《文艺研究》,2017年5月。 姜宇辉:《本体论证明与语言的实际性》,《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5月。 姜宇辉:《阿甘本<语言的圣礼>的拓展性诠释》,《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3月。 姜宇辉:《如何凝视动物:在人类纪的边缘重思动物性》,《新美术》,2017年2月。 姜宇辉:《极简神学与零度书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1月。 姜宇辉:《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德勒兹的事件理论视域中的噪音本体论》,《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6月。 姜宇辉:《当代法国思想脉络中的蓬热诗学》,《外国文学》,2016年5月。 姜宇辉:《当代性时间逻辑的嬗变》,《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4月。 姜宇辉:《早期梅洛-庞蒂的生命美学契机》,《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1月。 姜宇辉:《跟随德里达和德勒兹探索秘密的诗学》,《法兰西思想评论》,2016年(春)。 姜宇辉:《声音与意义——在<意义的逻辑>和<千高原>的张力间探寻语言的诗意本源》,《哲学动态》,2015年6月。 姜宇辉:《琴声如诉——声音与聆听作为绘画叙事之可能》,《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5月。 姜宇辉:《从另类空间到折叠空间——福柯、德勒兹与当代大地艺术中的灵性维度》,《文艺研究》,2015年3月。 姜宇辉:《卢梭与启蒙理想的音乐性》,《世界哲学》,2015年1月。 姜宇辉:《作为想象理性的隐喻》,《外国文学》,2015年1月。 姜宇辉:《喧哗与沉默》,《哲学分析》,2014年8月。 近年英文论文(2014-) Yuhui Jiang, “Sacred Listening in a Folding Space: Le Pli an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stening”, in Ronald Bogue, Hanping Chiu and Yu-lin Lee(eds.), Deleuze and Asia,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