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劉承慧

个人简介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博士 經歷: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專書 1.劉承慧 2016《寫作文法三十六講》,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2.劉承慧、沈婉霖 2013《報告好好寫——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3.劉承慧、王萬儀(主編) 2010《大學中文教程:學院報告寫作》,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4.劉承慧 2002《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研究领域

歷史語言學、漢語語法學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論文 1.劉承慧 2019〈重探先秦句末語氣詞——激進構式語法的「也」字式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13。 2.劉承慧 2019〈語體角度的先秦語法演變分析——從《左傳》、《荀子》中的「雖然」、「然則」談起〉《漢學研究》37.2。 3.劉承慧 2018〈先秦語體特徵及其解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當代修辭學》205:59-72。 4.劉承慧 2017〈《世說新語》文篇析論〉《漢學研究》35.2:207-224。 5.劉承慧 2017〈試論《孟子》類推修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1):67-73。 6.劉承慧 2015〈中古梵漢語言接觸引發的一種語法演變——以表示相對過去之時間標記為論據的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 299-314。 7.劉承慧 2014〈從按斷多合句重探先秦複句問題〉《東海中文學報》28:275-290。 8.劉承慧 2013〈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漢學研究》31.4:1-18。 9.劉承慧 2013〈先秦敘事文的構成與分類〉《清華中文學報》9:81-121。 10.劉承慧 2012〈上古到中古「來」在構式中的演變〉《語言暨語言學》13.2:247-287。 11.劉承慧 2011〈試論《左傳》文句、文篇與敘事文本的對應關係〉《清華中文學報》6:83-116。 12.劉承慧 2011〈先秦敘事語言與敘事文本詮釋〉《清華中文學報》5:45-88。 13.劉承慧 2010〈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4:143-184。 14.劉承慧 2010〈中古譯經「已」對近代「了」的影響——語言接觸如何牽動語法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3:467-512。 15.劉承慧 2010〈先秦條件句標記「茍」、「若」、「使」的功能〉《清華學報》40.2:221-244。 16.劉承慧 2010〈漢語並列複合標記的作用—— 從唐宋時期的並列複合標記「了也」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1.2:393-424。 17.劉承慧 2008〈先秦「也」、「矣」之辨—— 以《左傳》文本為主要論據的研究〉《中國語言學集刊》2.2:43-71。 18.劉承慧 2007〈先秦「矣」的功能及其分化〉《語言暨語言學》8.3:743-766。 19.劉承慧 2006〈先秦動詞類型及詞性轉化—— 從Croft “因果鏈” 假設談起〉《語言學論叢》34:76-97。 20.劉承慧 2006〈先秦漢語的受事主語句和被動句〉《語言暨語言學》7.4:825-861。 21.劉承慧 2002〈試論漢語複合化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清華學報》新32.2:469-493。 22.劉承慧 2001〈動補「得」字結構的歷史發展〉《臺大文史哲學報》54:95-134。 23.劉承慧 2000〈古漢語動詞的複合化與使成化〉《漢學研究》18:231-260。 24.劉承慧 1999〈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國學研究》6:349-386。 25.劉承慧 1999〈先秦漢語的結構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5:565-591。 26.劉承慧 1998〈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1:75-101。 27.Liu Cheng-hui. 1994. “Transitivity and Verb Classification in Pre-Qin Chinese,” 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II: 115-139. 研討會論文 1.劉承慧 2019〈先秦語體分類及語體、文體之辨〉,「漢語歷史詞彙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19-20日,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 2.劉承慧 2019〈語法化與構式語法——基於古漢語「來」演變的論述〉,「漢語語法化的通與變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9月6-7日,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3.劉承慧 2019〈細讀《孟子》〉,「韓語史與漢語史的對話III 國際學術研討會」,6月13-14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4.劉承慧 2016〈當今學院的古代漢語語法教學〉,「傳統語文學的教與學:關於中文主修學生古漢語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研究」工作坊,11月26日,香港教育大學。 5.劉承慧 2016〈從文篇語法的角度談古代漢語研究與教學〉,「香港教育學院古漢語工作坊」,2月17~18日,香港:教育學院。 6.劉承慧 2011〈《左傳》句子形式與文篇類型〉,6月9日,京都大學。 7.Liu, Cheng-hui. 2008. “Coordinative Compounding as Evidence of Lexical Replacement in Chinese”, The Past Meets the Present: A Dialogue Betwee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July 14-16, Academia Sinica, Taipei. 8.劉承慧、何立行 2007〈上下文、語境和句式教學〉《2007年台灣大學華語教學之理論與應用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7-63,台北,台灣大學。 9.劉承慧 2004〈表示程度的狀語和補語——從「甚」、「極」、「很」的虛化談起〉《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頁71-90,台北,中央研究院。 10.劉承慧 2002〈明清時期特殊的動賓中插現象〉,第三屆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11月16~17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11.劉承慧 2001〈動補結構成因的闡釋〉,第二屆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6月4~6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2.劉承慧 1999〈明清小說中時間副詞的特點——從《醒世姻緣》談起〉,詞彙語意與詞彙演變小型研討會,5月29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13.劉承慧 1997〈語料庫在古漢語教學上的應用〉,第一屆語言學教學研討會,11月15日,台北,政治大學。 14.劉承慧 1997〈從幾個實例談古文獻語料庫在訓詁學上的應用〉《第一屆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15-733,高雄,中山大學。 15.劉承慧 1996〈戰國至東漢西晉時期雙音語詞的發展〉,第五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6月27~29日,新竹,清華大學。 16.劉承慧 1994〈先秦漢語動詞性質與類別〉,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四十八次學術討論會,3月23日,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17.Liu, Cheng-hui 1993. “On Transitivity in Pre-Qin Verb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Corpus in Historical Chinese syntax,” Paper Presented at Pacific Asian Conference on Formal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ugust 30-31, Taipei. 18.Liu, Cheng-hui. 1993.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V-R Co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June 23-25, Paris. 19.劉承慧 1992〈左傳裡的名詞與動詞化現象〉,第一屆國際漢語語學會議,6月24~26日,新加坡。 專書論文 1.劉承慧 2016〈論《左傳》敘事文〉《中國敘事學:中國古典敘事詩文》李貞慧編,99-133,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劉承慧 2015〈從《孟子》多重複句論先秦文篇語法〉《古漢語語法研究新論》張顯成主編,217-225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3.Liu, Cheng-hui. 2012.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directional verb ‘lai’: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ed. by Janet Zhiqun Xing, pp. 87-113.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4.劉承慧 2011〈漢語口語特徵與先秦句式分析〉《基於本體特色的漢語研究——慶祝薛鳳生教授八十華誕文集》,侍建國、耿振生、楊亦鳴主編,頁204-2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劉承慧 2009〈中文書面長句子的造句方式〉,李雄溪、田小琳、許子濱合編《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頁206-221。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6.劉承慧 2008〈返還文本意義之途——語言分析與先秦文本解讀的關係〉,鄭吉雄主編《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頁47-72。台北:學生書局。 7.劉承慧 2003〈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何大安主編,頁107-139。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8.劉承慧 1998〈使成動詞的複合與定型——語料庫在歷史語法學研究上的應用實例〉《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鄒嘉彥等編,頁139-163。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9.劉承慧 1996〈先秦實詞與句型——兼論句型與文章風格的關係〉《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論文集》,頁25-44。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