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林聰舜

个人简介

學歷: 台灣師大文學博士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中文學報 總編輯 2016/01 ~ 2017/12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系主任 2008/08 ~ 2011/07 香港嶺南大學 中文系 訪問教授 2007/08 ~ 2008/06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系主任 1997/08 ~ 2000/07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報 主編 1995/08 ~ 1997/07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報 主編 1993/08 ~ 1994/07 (美)普林斯頓大學 東亞系/歷史系 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1994/07 ~ 1995/06 專書 1.林聰舜,2020,01 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pp.1-343,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新竹。 2.林聰舜,2017,01 儒學與漢帝國意識形態,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簡體版) 3.林聰舜,2013,07 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pp.1-298,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臺北。 4.林聰舜,2009,04 《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pp.1-189,國立編譯館,臺北。 5.林聰舜,2003,07 《史記》的人物世界,pp.1-222,三民書局,《三民叢刊》,臺北。 6.林聰舜,1994,09 臺灣新統治霸權的形成, pp.1-178,商鼎文化出版社,臺北。(雜文集) 7.林聰舜,1991,04 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pp.1-267,大安出版社,臺北。 8.林聰舜,1990,10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pp.1-331,台灣學生書局,臺北。 9.林聰舜,1981,12 向郭莊學之研究, pp.1-210,文史哲出版社,臺北。 研究計畫一覽 2020 秦法家統治潛存的自我瓦解因素 ——秦帝國的盲點與漢高帝、高后時期的調整 林聰舜 主持人 2020年08月 ~2021年07月 科技部 2019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忠目的論與機械論的矛盾及其解決林聰舜主持人 2019年08月 ~2020年07月科技部2018秦、新莽的崩解與法儒理想主義的挫折及其影響──秦漢思想發展的宏觀解讀(2/2)林聰舜主持人2018年08月 ~2019年07月 科技部 2017秦、新莽的崩解與法儒理想主義的挫折及其影響──秦漢思想發展的宏觀解讀(1/2)林聰舜主持人2017年08月 ~2018年07月科技部 2016 漢武帝遺留的帝國難題與昭、宣時代的學術思想論爭(2/2)林聰舜主持人2016年08月 ~2017年07月科技部 2015漢武帝遺留的帝國難題與昭、宣時代的學術思想論爭(1/2) 林聰舜 主持人 2015年08月 ~2016年07月 科技部 2014危機處理、制度變革與皇權正當性的強化:漢文帝的歷史角色林聰舜主持人2014年08月 ~2015年07月科技部 2013 齊國的視角:楚漢之際到漢初幾個重要階段的天下變局之詮釋 林聰舜 主持人 2013年08月 ~2014年07月 國科會 2012瓦解」與「土崩」:西漢帝國統治的雙重危機與士人的反省 林聰舜 主持人 2012年10月 ~2013年07月 清華大學 2011兵機將略之外:《史記》中名將的政治視野及其成敗(2/2)林聰舜教授/主持人2011年08月 ~2011年07月國科會 2010 兵機將略之外:《史記》中名將的政治視野及其成敗(1/2)林聰舜 教授/主持人 2010年08月 ~2011年07月 國科會 2009漢初諸侯王、軍功列侯集團與皇權的三角權力關係 林聰舜 主持人2009年08月 ~2010年07月國科會 2008 楚漢分封與漢初關東王國抗衡中央的社會文化基礎---文化與地域認同的視角(2/2)林聰舜主持人2008年08月 ~2009年07月國科會

研究领域

先秦兩漢思想、魏晉思想、史記漢書、明清思想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期刊論文 1.林聰舜,2019,06 「督責」論述與深層的「殺力」觀念的結合──李斯合理化「督責之術」的論述 ,《清華中文學報》,第21期,pp.51-80,新竹。 2.林聰舜,2019,01 《史記.商君列傳》中的儒法糾葛,《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pp.1-4,河南信陽。 3.林聰舜,2018,05 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台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pp.1-40,臺北。 4.林聰舜,2017,09 齊國的視角—楚漢之際至漢初幾個重要階段的天下變局之詮釋,《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pp.473-508,新竹。 5.林聰舜,2015,01 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 —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pp.1-3、6,河南信陽。(本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6.林聰舜,2014,06 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pp.63-94,臺南。 7.林聰舜,2014,01 趙接收上黨導致長平慘敗之說的檢討,《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pp.1-4,河南信陽。(本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8.林聰舜,2011,12 漢代儒學的一個側面:思想、統治與權力運作,《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pp.3-30,新竹。 9.林聰舜,2011,11 從〈廉頗藺相如列傳〉看秦趙大戰前的外交角力與士氣攻防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pp.5-8,河南信陽。 10.林聰舜,2011,10 項羽對齊策略檢討:楚漢相爭中項羽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布局,江蘇省項羽文化研究會,《項羽文化》季刊,2011年第4期,pp.2-7,江蘇宿遷。 11.林聰舜,2011,06 《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pp.89-122,新竹。 12.林聰舜,2010,10 范陽辯士蒯通:另類的縱橫家,西北大學,《漢風》創刊號,pp.6-13,西安。 13.林聰舜,2008,12 懷王之約:楚漢戰爭中劉邦對楚人勢力的爭奪,《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pp.45-62,新竹。 14.林聰舜,2007,11 西漢郡國廟之興廢:禮制興革與統治秩序維護的關係之一例,中國人民大學,《先秦、秦漢史》雙月刊,2007年第5期,pp.75-85,北京。(原刊載 2007,05 《南都學壇》雙月刊,2007年第3期,pp.1-8,南陽。特約稿。) ※說明:中國人民大學,《先秦、秦漢史》雙月刊,係挑選最近期全中國地區先秦、秦漢史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期刊論文約10篇刊出。 15.林聰舜,2004,12 「達」的多重樣態:魏晉士人對「無待」的渴慕與糾纏,《六朝學刊》,第一期,pp.81-98,臺南。 16.林聰舜,2004,03 建立帝國的深層穩定機制:陸賈「逆取順守」觀念新探,輔大中文系/港大中文系/北京師大文學院聯合出版,《先秦兩漢學術》,第一期,pp.155-170, 臺北。 17.林聰舜,1998,03 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 清華學報,新28卷1期,pp.19--46,新竹。 18.林聰舜,1998,12 道家,國文天地,14卷7期,pp.12--15,臺北。 19.林聰舜,1995,08 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91卷2 期,pp.1--17,臺北。 20.林聰舜,1993,12 叔孫通“起朝儀”的意義--劉邦卡理斯瑪支配的轉變,哲學與文化, 20卷12期,pp.1154--62,臺北。 21.林聰舜,1993,06 “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清華學報,新 23卷2期,pp.49--74,新竹。 22.林聰舜,1993,06 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11卷1期,pp. 1--14,臺北。 23.林聰舜,1990,12 賈誼思想中的儒法結合特色,清華學報,新20卷2期,pp. 327--60,新竹。 24.林聰舜,1990,12 漢初黃老思想中的法家傾向,漢學研究,8卷2期,pp.347 --67,臺北。 25.林聰舜,1989,12 儒學對專制政體的相容性與抗爭性--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 家傾向之檢討,清華學報,新19卷2期,pp.67--95,新竹。 26.林聰舜,1989,02 太史公自序中與壺遂一段對話的詮釋,中國學術年刊,10 期,pp.229--34,臺北。 27.林聰舜,1988,11 三種不同謀士的典型--張良、陳平、范增,中華文化復興 刊,21卷11期,pp.60--66,臺北。 28.林聰舜,1988,08 狂飆英雄的崛起與隕落--項羽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8期,pp.39--48,臺北。 29.林聰舜,1988,08 奇蹟的創造--田單復國,國文天地,4卷3期,pp.48-- 49,臺北。 30.林聰舜,1988,05 抗議精神的體現者--游離於體制外,伸張另一種“正義”的 游俠,國文天地,3卷12期,pp.63--67,臺北。 31.林聰舜,1987,12 傳統士大夫與經學--經學權威是如何形成的?中華文化 復興月刊,20卷12期,pp.41--46,臺北。 32.林聰舜,1987,12 論莊子的“大小之辨”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5卷2期,pp.3745--400,臺北。 33.林聰舜,1987,09 酷吏群相--“緣飾以儒術”的真相,國文天地,3卷4期,pp. 81--85,臺北。1989,09 文史知識,北京。 34.林聰舜,1987,07 傳統儒者經世思想的困境--以顧、黃、王為例,哲學與文化,14卷7期, pp.47--58. 臺北。 35.林聰舜,1987,06 布衣卿相背後的辛酸--游士范雎的悲劇,國文天地,3卷 1期,pp.74--79,臺北。 36.林聰舜,1987,04 伯夷叔齊怨邪非邪?--天道的破產與正義法則的追尋,國文天地,2卷11期,pp.80--83,臺北。 37.林聰舜,1987,03 恩恩相報的溫馨世界--信陵君和他的門下客,國文天地,2卷10期,pp.48--51,臺北。 38.林聰舜,1987,03 悲愴的變革與昂揚的群眾--鍾阿城小說的世界,文星,105期,pp.42--47,臺北。 39.林聰舜,1987,02 虛矯的豪傑與怙勢凌人的權臣--魏其武安兩外戚,國文天地,2卷9期,pp.44--49,臺北。 40.林聰舜,1987,01 迷茫的現實關懷--論張系國的“昨日之怒”,文星,103期 ,pp.92--97,臺北。 41.林聰舜,1986,12 褒貶紛紜的漢家儒宗叔孫通,國文天地,2卷7期,pp.58--62,臺北。 42.林聰舜,1986,11 體制外的豪傑--天才將領李廣,國文天地,2卷6期,pp. 77--79,臺北。 43.林聰舜,1980,12 從王學的三變看儒者成德問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12期,p.13-18,臺北。 44.林聰舜,1980,06 王弼易注對孔老的體認,孔孟月刊,18卷10期,p.22-26,臺北。 45.林聰舜,1980,04 從劉彥和「矯訛翻淺,還宗經誥」的宗經思想,論文章「體」、「數」、「常」、「變」之極則,孔孟月刊,18卷8期,pp.5-10,臺北。 三、專書論文(含研討會論文已發表者) 1.林聰舜,2019,07 韓信下趙請立張耳為趙王傳達的訊息,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十六集,pp.445 -450,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林聰舜,2017,11,〈向虛構的黃石老人故事靠攏——張良從容避禍的智慧〉,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十四集,pp.376-383,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3.林聰舜,2017,10〈霍光與宣帝對漢廢帝劉賀的態度〉,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秦漢史第十五屆年會暨海昏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60-269,南昌。 4.林聰舜,2016,10 也談「章邯軍」與「王離軍」,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十三集,pp.599-606,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5.林聰舜,2016,11 劉秀的「柔道」與劉恆的「豈不仁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華中師大,《東漢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3-11,華中師大,武漢。 6.林聰舜,2015,09 漢文帝的政治謀略──柔性的權力行使與皇權重振,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十二集,pp.272-280,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7.林聰舜,2014,07 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 ──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十一集,pp.559-565。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8.林聰舜,2009,07 賈誼對付諸侯王與列侯集團的謀略及其挫折:文帝與賈誼治國方針的差異,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六集,pp.349-360,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 9.林聰舜,2008,07 劉邦與高起、王陵對話的探討:劉邦為何強調「任用三傑」以得天下?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四集,pp.236-242,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 10.林聰舜,2008,04 韓信的〈漢中對〉:高明的政治謀略與致命的舊世界觀之表露,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八輯,pp.88-101,陜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11.林聰舜,2008,03 《韓詩外傳》論「士」:《詩》教、造士與儒士共同體的建立,政大中文系,《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43-164,臺北。 12.林聰舜,2006,08 周亞夫平吳楚:劉邦滅項戰略思維的複製,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三集,pp.481-486,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 13.林聰舜,2005,08 霸業困局中項羽性格的轉變,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二集,pp.216-223,華文出版社,北京。 14.林聰舜,2005,08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史記》塑造的范蠡與張良的理想人生典型,台灣師大/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pp.761-776,臺北。 15.林聰舜,2005,07 論《史記》的「以史為經」,熊鐵基/趙國華主編,《秦漢思想文化研究》,pp.330-354,希望出版社,新加坡。 16.林聰舜,2004,08 三蘇父子論劉邦、項羽,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論叢》第一集,pp.623-630, 陜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17.林聰舜,2002,03 激進乎?保守乎?:《史記》中刺客與游俠的價值觀,《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pp.191-215,洪葉文化事業, 臺北。 18.林聰舜,2001,06 《史記》人物個別性與普遍性結合的幾個例子:文景朝皇權 與功臣、諸侯王的結構性矛盾及其意義,《慶祝普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 論文集,pp.307-342,文史哲出版社,臺北。 19.林聰舜,1998,12 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國科會人文處/中研院社科所,《哲學論文集》,pp.187--227,臺北。 20.林聰舜,1996,04 玄學式的體制與反體制論述---魏晉玄學的一個思考方向,成大中文系主辦,《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65-89,臺北。 21.林聰舜,1988,11 道德與事功--由“知行合一”探討陽明思想產生歧異發展的根源,文復會與師大人文中心合辦,《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p.87—104,臺北。 22.林聰舜,1987,12 劉蕺山與黃梨洲--從“理學殿軍”到“經世思想家”,淡大主辦,《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研討會論文集》,pp.177—220,臺北。 23.林聰舜,1987,05 向郭莊子注的思想結構與歷史地位, pp.1--40,金楓圖書公司,臺北。 24.林聰舜,1982,09 智與美的融合,《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pp.365--405,聯經出版社,臺北。 其他(翻譯) 1.林聰舜,通才 (Universal Man),幼獅出版社,[觀念史大辭典:哲學與宗教卷],pp.629--640,1988年3月,臺北。 2.林聰舜,佛教 (Buddhism),幼獅出版社,[觀念史大辭典:哲學與宗教卷],pp.351--368,1988年3月,臺北。 3.林聰舜,文藝復興時期及其以降的德性觀念 (Virtue in and since the Renaissance),幼獅出版社,[觀念史大辭典:哲學與宗教卷],pp.126--144,1988年3月,臺北。 4.林聰舜,人的尊貴觀念--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Ideas of the Dignity of Man),幼獅出版社,[觀念史大辭典:哲學與宗教卷],pp.35--53,1988年3月。 5.林聰舜,新儒家之闢佛--結構與歷史的分析 (The Neo-ConfucianConfrontation with Buddhism:A Structur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Edward T. Chien著,鵝湖月刊,9卷8期,pp.10--17,1984年2月,臺北。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