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阎光才

个人简介

主授课程 高等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学术前沿问题、学术组织的运行与院校研究 奖励情况 2021年,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0年,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高等教育优秀博士论文奖 出国(境)访学情况 2019年10月,赴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学术交流和德国柏林参加中德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6年1月-4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2014年8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研究 2009年,赴德国洪堡大学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与洪堡大学双方学术交流 200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中日高等教育论坛年会 2006年9月-2007年9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从事访学研究 2005年,赴日本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双方学术交流 2003年,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教育论坛

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理论,学术制度与政策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学术管理与政策,比较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文化与社会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著作 《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主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及体系构建课题组,2015年 《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美国的学术体制:历史、结构与运行特征》,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ritica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China”,Chapter 27,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itical Education,edited by Michael W. Apple, Wayne Au, and Luis Armando Gandin,Routledge, 2009, Co_author: Chang_Yin 《思潮涌动与教育变革》,专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文化政治与教育》(阿普尔著),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大学的人文之旅》,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民办教育引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比较高等教育》,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主要论文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变革,教育研究,2022,43(08):97-109. 重新思考本科教育定位,光明日报,2022年5月24日 大学讲授方式的功过、处境与挑战,江苏高教,2022(02):1-12. 科学的社会运行与大学组织变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0(01):36-52+189. 大学教师行为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归因——立足于偏好的研究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1):56-68. 关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林林总总,中国高教研究,2021(12):12-17+56. 大学教师的时间焦虑与学术治理,教育研究,2021,42(08):92-103. 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教学变革:反思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7):1-15. 本科专业与本科教育“通”和“专”定位的迷局,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6):69-79. 城市、科学与大学之间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19(02):84-103+190. 法兰西无大学?,读书,2021(03):78-83. 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倦怠与学术热情,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9):65-76. 如何理解中国当下教育实证研究取向,大学教育科学,2020(05):4-11. 高等学校中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表现与困顿,教育研究,2020,41(07):95-108. 学科的内涵、分类机制及其依据,大学与学科,2020,1(01):58-71. 我国本科教与学过程的特征与问题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0(05):1-8. 博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改革取向问疑,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2):1-13. 本科生的质疑态度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江苏高教,2020(03):1-4. 关于当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社会参与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1):1-5. 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是非争议,教育研究,2019,40(06):16-26. 谨慎看待高等教育领域中各种评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1):1-4. 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6):1-15. 政策情境、组织行动逻辑与个人行为选择——四十年来项目制的政策效应与高校组织变迁,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7):33-45.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轨迹、问题与未来去向,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9+19. 学术创新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来呵护,《光明日报》,2019-5月-7日(13) 学术界中的竞争压力及其效应,中国高教研究,2018(06):15-2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2018(10):144-145) 高水平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投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11):22-27. 象牙塔背后的阴影——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对学术活力影响述评,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4):48-58. 回归一流大学建设与治理的常识,探索与争鸣,2018(06):41-43. 美国学术界的猪肉桶政治,读书,2018(05):118-124. “双一流”建设愿景与突破,探索与争鸣,2018(02):112-118+144. 大学生“翘课”行为对未来职业有何影响,教育发展研究,2017(23)1-5 学者还是教师: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聘任标准,高等教育研究,2017,38(4) 学术职业选择、阶层趣味与个人机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 人类社会的想象建构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困境,探索与争鸣,2017(1) 高校教师参与治理的困惑及其现实内涵,中国高教研究,2017(7) 大学“教学”成为“学问”的可能及其现实局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4) 学科地位与专业教育水准不可顾此失彼,光明日报,2017(7) 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转载) 西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悖论及其当下境况,《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学术聘任制度及其政策风险,《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转载) 学术生命周期与年龄作为政策的工具,《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年第4期 关于教育中的实证与经验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 年长教师:不良资产还是被闲置的资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2月 学术系统内部分化结构生成机制探究——基于学术人职业生涯过程中产出稳定性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2月 闲逸与仓皇的学问,独立,《读书》,2015年7月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 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 对英美等国家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取向之评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年龄变化与学术职业生涯展开的轨迹,《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侏罗纪公园中的展品,《读书》,2014年第8期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ulty mobility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Vol.69 No.4, YAN Guangcai, YUE Ying*, NIU Menghu,SSCI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转载) 学术活力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改了什么?《光明日报》,2014年3月25号 尊严是变革时代大学必要的优雅,《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8期 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兼议当前的大数据热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4期 约翰旧影,燕京遗踪,《读书》,2013年第3期 学术团队的运作与人才成长的微环境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地3期 谁的大学?最后的教授?《读书》,2013年第11期 让高校学人“静下心来做学问”,《光明日报》,2013年7月10号 学术场域中的锦标赛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第11期 高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认可机制及其合理性,《教育研究》,2012第10期 学术等级系统与锦标赛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间关系失衡的迷局,《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人才强校”战略内涵与其实施的现实境遇,《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1期 Thought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Chinese Education &Society,Vol 44,No 5.11. 皇家科学院和学会:学术与政治、国家,《读书》,2011年第7期 海外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略与对策,《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知识建构还是话语策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 差异社会中的机会均等:素质教育展开的制度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低碳时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内涵及学术研究走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议题的省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关于创造力、创新与体制化的教育,《教育学报》,2011年第2期 从成长规律看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 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读书》,2010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 亚努斯的隐喻:去行政化语境下的学术精英角色与权力内涵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关于教育评价及其风险,《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内涵,《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第2期 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ystem in China: Its history and present challenges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No 3,2009 困守象牙塔,读书,2009年第6期 高校学术“近亲繁殖”及其效应的分析和探讨,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4期 “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潜规则?,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8期 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5期 知识分子的时代境遇与现代大学的自我救赎,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11期 中国学术制度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迫不得已的荒谬?,读书,2008年第7期 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 “所罗门宫殿”与现代学术制度的缘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文化乡愁与工具理性:学术活动制度化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 子宫、语言和政治,读书,2007年第3期 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基督教政治,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批判教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时代境遇,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学术认可与学术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则,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田野札记:中国民办教育制度演进的逻辑,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学院人的癖好与大学的制度安排,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教育研究中量化与质性方法之争的当下语境分析,教育研究,2006第2期 以政治正确的名义,读书,2006年第9期 是开放还是关闭:读列文的“美国心灵的开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图像化时代的大众趣味与学术人的境遇,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你站在谁的一边,读书,2005年第2期 学术环境的整体优化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略,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期 清华国学院的浮沉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价值,学术界,2005年第2期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权力网络:民办高等学校的日常生存状态,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标定,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校服的一种文化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关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真实与虚妄:学生的赛博世界,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公正,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辫子” 与学校的 “发型” 文化,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7期 控制与反控制:日常教育中的阅读,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关村高校群落与文化生态,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学术制度建构的合法性与合理的制度安排,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9期 人类学者视野中的硅谷,读书,2004年第1期 开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话语霸权、强势语言与大学的国际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1期 当代中国教育理论话语纷呈背后的忧思,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新保守主义与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经典案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从断裂到整合: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导师制与牛津传统所面临的危机,民办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城市社会中高校群落现象透视,教育研究, 2003年第5期 全球化:一种意识形态? — 全球化语境下大学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整体性坍塌之后:当代知识格局调整与大学普通教育变革,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4期 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对大学人事制度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底线公平,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中小学语言教育改革,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9期 现代大学的人文关怀与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复旦教育论坛, 2003年第5期 大学组织特性与组织文化模式,中国教育管理评论,2002年 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 “真实”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理解大学:关于大学的断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NCLB与布什政府的教育政策倾向,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约制民办教育中不良竞争的制度分析,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 精神的牧放与驯化,教育参考,2002年第7-8期 大学的社会责任,随笔,2001年第3期 20世纪大学普通教育思想回顾与述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从功能与结构角度析国外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间的关系,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12月 大学组织整合的文化视角扫描,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 大学的自治传统,读书,2000年第10期 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学术兼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