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胡东芳

个人简介

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分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留学于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科学研究院,获Diploma of Advanced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曾在四川省渠县瑯琊中学教授高中语文,也任职于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还曾受聘为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师。主讲《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市教委本科精品课程)《校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行政》等课程。 教育经历 1985.9.-1989.6.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于1989.6.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0.9.-1992.6.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比较),于1992.6.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6.5.-1997.4.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科学研究院(OISE)学习,获高级教育管理研究毕业证书(Diploma of Advanced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998.9.-2001.6.在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进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主攻方向为教育原理及教育政策,于2001年6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9.-1990.6. 任教于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并担任校长助理工作 1992.7.-1998.9. 任教于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 2001.7.-至今  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2003.2-3. 任教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主讲《教育行政:理论与实务》课程 荣誉及奖励 2019年12月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奖 2019年3月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位中心“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8年1月获第六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导师称号 2016年6月获华东师大第二届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2015年12月所指导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教师成长的“心灵按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关键事件的叙事研究(陆虹)》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位论文 2011年12月,所著《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获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三等奖 2009年5月获全国MPA优秀教学奖 2008年10月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年10月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年11月所著《比较教育行政》(第二作者)获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三等奖 2006年9月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实践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5年7月获上海教科研三等奖 2005年5月获2004-2005学年华东师范大学“人生发展导航优秀导师”称号 2005年1月获2004年度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奖教金二等奖 2003年4月《关于“教师宣誓”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荣获中国教科文卫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研究领域

课程政策 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 教育学原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课程政策的价值研究》,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课程政策:一个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载《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3期。 《论课程政策的系统分析框架》,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论加强课程权力表达能力的必要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课程政策的变化趋势——兼论我国课程改革的政策取向》,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从“两极”到“共有”——论课程政策制定的思维转型》,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论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课程政策制定的基础性条件分析》,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从利益的对立到利益的和谐――课程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政策价值观》,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4期。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权力分配方式》,载《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载《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11期。 《对话与倾听》,载《成才导报》2002年10月16日。 《学会倾听:当代教师新素质》,载《成才导报》2003年1月15日。 《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载《成才导报》2003年4月23日。 《用“心”教育――新课程呼唤有“心”的教师》,载《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1期。 《走进对话: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与使命》,载《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3期。 《对话教学:基本流程与操作策略》,载《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4期。 《当代中国高考政策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完善策略》,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你是一个怎样的校长》,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7日。 《学校管理的26个字母》,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9日。 《如何认清自己的管理风格――对校长日常话语的分析》,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6日。 《如何构建中国的教师誓词――“美国教育者誓词”给我们的启示》,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30日。 《中国的好校长与美国的好校长》,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6日。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中国和美国评价标准的比较》,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13日。 《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主要国家课程权力分配的比较研究》,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追寻道德的课堂》,载《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3期。 《透视课堂教学理念中的道德问题》,载《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6期。 《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理论障碍及其消除》,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 《探析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载《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1期。 《“苹果里面有什么的追问”——教育研究的基本标准与研究起点》,载《福建教师》2008年第2期。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教育研究选题的象限图分析》,载《福建教师》2008年第4期。 《聪明红娘的智慧解密——教育研究中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策略》,载《福建教师》2008年第6期。 《“考场不倒翁”的真正含义——教育研究中核心概念办公室意识的养成》,载《福建教师》2008年第10期。 《胡适先生“胡说”的真经——教育研究中文献综述的方法》,载《福建教师》2008年第12期。 《领悟道德课堂的构建策略》,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4期。 《蜘蛛结网过程的启迪——教育研究中文献本领的自我训练》,载《福建教师》2009年第2期。 《教师誓词及宣誓的文化思考》,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1期。 《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载《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留学低龄化:教育的挑战与回应》,载《新教师》2014年第3期。

学术兼职

《福建教育》特约编辑(2001-2005年) 苏州教师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2012-2014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