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林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历史学硕士、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历史学学士(贵州教育学院) 普通师范(黔西县师范学校) 访学经历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202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2013-2014)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 工作经历 2018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4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2年-2004年: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中学语文、历史学科教师 荣誉及奖励 2022年:上海市“曙光学者”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卓越育人奖(优秀教学奖) 2018年:上海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著作类一等奖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学术成果奖

研究领域

一、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 教育历史与文化乃是教育学科核心的基础领域之一。我紧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这两个教育史学的支柱领域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我尝试聚焦“传统考试抡才与教育文化”,发掘利用海内外档案史料,融合文献研究、制度研究及人物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持续推进清代考试研究“三部曲”:文科、武科、翻译科;主要聚焦“儒家核心典籍及其教学哲思”,特别选择《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朱子语类》及《传习录》等核心文本,解读诠释传统教育经典中蕴含的教育哲思及教学智慧,省思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与路。此外,我关注全球史学的文化转向、生活转向、微观转向与数位转向,进而拓展教育生活史研究,以此观照学校教育中“人”的生活、身体、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力图为传统教育研究拓展新的论题,开辟新的境界,使得“属人”的教育学术更有深度、广度和温度。 二、近世政治与社会文化探论 近世环球交通,深刻改变和塑造全球格局及人类生活,至于今日。我尝试将明清以降的中国,放在“全球背景”及“东亚世界”的多重参照系中加以思绎,以期见其问题、特色及出路所在。具体而言,我除了对传统政治史视野中诸如职官制度、行政架构、典章文移等颇有兴味,更留心近代以降伴随“人”的流动,知识、观念及物品、病菌的流动及其影响。我在考试抡才制度之外,拓展思考明清“日月交食”应对中涉及的天象、科技、宗教、政治意蕴;讨论“黑板”此类教学辅助用具及其连带衍生物品的变迁与影响,思考技术、媒介与教育的互动;探讨近代学校卫生如“教员肺痨”及其应对举措,思考教育、身心与公共政策问题。吾人当知,地球是圆的,全球化的大势无法逆转,但需恰当理解和“预流”。地球应该也是很独特的,不过这一切都只是无垠时空中的刹那一尘,不应简慢以待,也不宜过分执取。 三、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学校改进 人之异于其他生物种群,在于人类除了生育、养育之外,尚有系统之教育,传承并更新群体生活之经验,族群因之绵延,文明因之赓续。无论是对个人终身成长还是教育系统改进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始终以“人本”的立场尝试去理解、思考和推进教育研究与实践,结合自己早年接受的师范教育与训练、曾在中学任教语文与历史的经历,近年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的所见所思,以及参访学习国外学校的所闻所得,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研项目设计及学校整体变革的咨询指导,多方合作学习。总期以严肃学术为根底,服务于教育教学及教研实践;又在教学及实践之中,验证并深化学术研究之所得。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专著及编著 李林著:《凝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路及写作案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李林著:《清代武科考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 李林著:《最后的天子门生——晚清进士馆及其进士群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卜永坚、李林主编:《科场·八股·世变——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群体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5年。 主要期刊论文 独立作者 李林:《清初武进士孙开图会试考卷及其生平考论》,载《清史论丛》,2023年第2辑,第161-173页。 LI Lin (2023), Teaching as Learning: Etymological Investigation, Canonical Analysis and Experiential Reflec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online. Lin Li (2023) , Revisiting ‘blackboard’: Transformation of medium, space and pedagogy in school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55(7), pp. 773-786. 李林:《教员肺痨:一种近代“职业病症”的意涵及应对探微》,载《史林》,2022年第5期,第91-107页。 李林:《有效教研:关键环节、意识与策略再思》,载《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11期,第33-37页 。 李林:《纸书、黑板与网络——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一则微观叙事与省思》,载《数字人文》,2021年第3期,第110-136页。 李林:《天象与“天命”——明代太祖、成祖、英宗、世宗四朝交食应对论析》,载《人文论丛》第35卷(2021年第1辑),第73-87页。 李林:《提问与问题——<论语>所见孔门弟子发问探析》,载《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第5期,第78-94页。 李林:《学校市:民国时期一种“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得失》,载《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49-159页。 LI Lin (2020), Teaching beyond words: ‘silenc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discoursed in the early classical texts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Zen Buddhism,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52(7), pp. 759-768. 李林:《无信不立——<论语>所见“信”义内涵与启示》,载《哲学与文化》(台湾),第46卷第2期(2019年2月),第137-151页。 LI Lin (2017),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11-1941”, in History of Educatio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46(6), pp. 711-729. 李林:《清代武场防弊与舞弊问题述论》,载《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6辑(2017年8月),第158-171页。 李林:《“救日”与救国——1901年辛丑日食的政治史及文化史意蕴》,载《清史论丛》,总第33辑(2017年5月),第255-272页。 李林:《清代武科乡试中额及武举人群体结构试探》,载《史林》,2016年第6期,第68-80页。 李林:《清代武生的管理、训练与考课》,载《史学月刊》,2015年第12期,第50-60页。 李林:《谋新与端本——清末满蒙文高等学堂考论》,载《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第59-67页。 李林:《清代武生学额、人数及其地域分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98-105页。 李林:《“党八股”一词的时代语境及意涵源流辨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45-52页。 李林:《清代武科乡试应试资格及考生来源》,载《历史档案》,2015年第3期,第76-80页。 李林:《晚清进士馆研究——天子门生的转型困境与契机》,载《清华学报》(台湾),第44卷第1号(2014年3月),第109-155页。 李林:《从经史八股到政艺策论——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论析》,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55期(2012年7月),第175-200页。 李林:《理学与举业贯一:元儒程端礼的理论与实践》,载《科举学论丛》,2012年第2辑,第41-51页。 通讯/第二作者 王之秋、李林:《时间的 “留白” ———近代以降中国学校假期制度沿革及其意涵论析》,载《基础教育》,2023年第5期,第100-112页。 文集论文及专书章节 李林:《专科与百科——民国时期教育学科辞书编刊论析》,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编:《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第350-374页。 李林:《学校美育的历史维度》,载黄忠敬等编:《聚焦美育: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9-19页。 LI Lin, "Examination and Meritocracy in China", in Michael Peters,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Springer, 2020. 李林:《易代沧桑——末代粤籍进士的流动与出处论考》,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覆水不收:科举停废百年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42-292页。注:此文乃依据《最后的天子门生》一书中涉及粤籍进士的内容,加以提炼汇集而成。 LI Lin, “The Road to the Second KMT-CCP Civil War”, “The Takeover of Shanghai”, in David P. Chandler, Robert Cribb & Li Narangoa eds., End of Empire: One Hundred Days in 1945 that Changed Asia and the World (Copenhagen: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Press, 2016), pp. 155-157, pp. 172-174. 李林:《京师大学堂的历史教育(1898-1911)——兼论中国近代历史学科教育之成立》,载胡春惠、吕绍理编:《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基层社会》,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香港: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11年,第119-136页。 研究讨论及述评 李林:《国家、教育与社会——周慧梅“中国近代社会教育”系列著作读后》,载《教育史研究》,2023年第1期,第166-177页。 李林:《从学堂经费到教育财政——蒋宝麟<清末学堂与近代中国财政的起源>评介》,载《上海书评》,2022年11月15日。 李林:《探求“治理”意蕴的中国表达》,载《基础教育》,2021年第5期,卷首语。 李林:《因“事”见人、寓理于“事”——戴海斌著<流水集>读后》,载《上海书评》,2021年11月3日。 李林整理:《最近二十年海外科举研究著作类目(1999-2018)》,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覆水不收:科举停废百年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535-543页。 李林:《中国近代教育史新探》,载《教育学报》,2019年第5期,第80页。 李林:《最近十余年海外中国教育史研究概览——重要动态、代表学者及著作类目(2004-2016)》,节载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编:《教育史研究与评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四辑,第397-420页。 李林:《“为己之学”与“权威人格”——李弘祺教授<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读后》,节载《解放日报》,2017年9月2日。 李林:《废除科举导致清朝灭亡?》(原题《科举考试与人才选拔》),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专访,2015年9月10日。 李林:《“开化”与“殖民”两套诠释话语的论争与困境——兼与John E. Herman教授商榷》,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第80期(2013年6月),第151-170页。 学术翻译及译注 满文译中文、英文 LI Lin, Mavis Hing-yu FUNG, CHONG Man-lung, Loretta E. KIM, “Heritage in Translation: ‘A Dagur Story’ as Historical Fiction and Sample Text for Learning Manchu – Part One”, in SAKSAHA: A Journal of Manchu Studies, Vol. 13(2015), pp. 63-73. 日文译中文 屋洋著,李林译:《“中国教育史”的诞生——蒋黼及其<中国教育史资料>考论》(〈中国教育史〉の誕生—蒋黼〈中国教育史資料〉に関する一考察—),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年第1期,第158-172页。

学术兼职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秘书长 《基础教育》杂志副主编 History of Education (SSCI期刊)编委会成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