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皮桥辉

个人简介

一、基本情况 皮桥辉,男,1973年5月生,江西丰城人。 二、教育背景 2007/9 - 2010/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 2000/9 - 2003/7,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硕士 1992/9 - 1996/7,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学士 三、工作经历 2010/9 - 至今,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副教授 2003/9 - 2007/7,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讲师 六、主持与参与项目 1、中国地调局项目矿产资源评价项目,1212011120354、中南地区重要三稀资源典型研究、2010/01-2015/12、250万元、在研、参与。 2、国家重点基金,41230316,《扬子地块西南缘中生代大面积低温成矿年代学和动力学》2013/01-2017/12、300万元、本人负责的部分已结题、参与。 3、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104, 5万元、已结题、主持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铜、锡、金和铟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成矿预测与勘查研究工作。现分别介绍如下: 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长期争论该矿床是后生还是同生的,主要原因是该矿床两种特征兼而有之。运用氢、氧、硫和铁同位素示踪位于我国西北部内蒙境内受剪切带控制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在这基础是,我们提出多阶段成因模式,裂谷环境下海底喷流形成矿胚,在二叠至三叠时期变质活化原地就位形成的。含矿流体沿剪切带攀升与有机质的页岩发生相互作用。大量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生成导致硫的活度降低,从而黄铜矿迅速沉淀下来。围岩中的铁提供非常重要的因素。 分散元素矿床研究: 系统开展国内两个产在锡中的超大型铟矿床(广西大厂矿和云南都龙矿)地质地球化学和比较矿床学的研究,结合锡多金属成矿机理,探讨了超大型铟矿床的形成机理,指出分散元素铟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矿区花岗斑岩为铟的找矿标志。 在低温成矿方面 本人拟以大面积低温成矿域内的主要矿床者桑金矿为研究对象,选择近年发展起来的被认为可精确确定低温矿床成矿时代的方法,深入开展低温成矿年代学和动力学研究,以精确确定中生代大面积低温成矿的时代和期次,揭示各期次的低温成矿作用与主要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论证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与南岭钨锡大规模成矿可能存在的关系。研究成果对丰富大面积低温成矿理论、充实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的理论体系、指导区域找矿勘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Pi QH, Zhong RC, Hu RZ. 2015. Tracing the or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hear-zone-controled Huogeqi Cu-Pb-Zn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using H, O, S and Fe isotopes . Ore Geology Reviews. 71:263-272(IF=3.558) 2. Pi QH, Hu RZ. 2016. In situ SIMS U-Pb dating of hydrothermal rutile: Reliable age for the Zhesang Carlin-like gold deposit in the Golden Triangle, SW China. Under Review. mineralium deposita(IF=3.438)

学术兼职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秘书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