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祭程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2002年9月-2007年8月,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1998年9月-2002年7月,本科生,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 工作经历: 2018年1月-至今,长聘教授,东北大学冶金学院 2017年1月-至今,教授,东北大学冶金学院 2016年6月-至今,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冶金学院 2012年10月-2013年9月,访问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10年1月-2016年12月,副教授,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2008年3月-2010年10月,博士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9月-2009年12月,讲师,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2005年3月-2007年8月,助教,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近年讲授课程: [1]冶金过程控制基础及应用 [2]创业基础 [3]冶金装备及自动化 [4]SQL Server基础 [5]教学实验 [6]冶金过程仿真程序设计(博士生) 近年来出版教材: [1]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冶金过程控制基础及应用》 [2]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冶金工程专业实习指导书—钢铁冶金》 [3]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现代冶金工业学—钢铁冶金卷》 [4]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现代冶金工业学—钢铁冶金卷(第2 版)》 所在团队情况: 先进冶炼-连铸工艺与装备研究所 人才培养情况: 高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践行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与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已培养/协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命名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多人次获“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其中邓世民名列2017年度186名参评硕士研究生第2名,关锐名列51名参评博士研究生的第3名。近年来,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突出,多人已成长为首钢、鞍钢、攀钢、河钢、中冶、西马克等行业领军企业的青年业务骨干与后备干部,部分从事仿真模拟、程序开发的研究生入职中兴通讯等高科技企业从事大数据技术研发等工作,并向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输送了优质博士生源。 科研项目情况: 长期致力于高效连铸工艺理论与装备技术研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引领连铸坯凝固末端压下技术的理论发展、技术突破与工程化实践应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基金及各类人才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作为执行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创新计划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及百万元以上校企合作重大课题20余项,代表性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断面连铸坯连铸-热轧界面高效衔接新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60万元,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宽大断面连铸坯凝固末端变形过程溶质偏析行为及压下工艺研究,80万元,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过共析钢轨高均质度、高洁净度连铸坯制备技术,62.4万元,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连铸坯凝固末端轻压下过程溶质偏析行为及压下区间参数研究,20万元,主持 [5]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高效“连铸-热轧”界面衔接工艺与装备技术,50万元,主持 [6]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钛钢连铸坯冷却及铸坯组织和坯材缺陷控制机理研究,80万元,主持 [7]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超厚板连铸坯均质化控制技术研究,6万元,主持 [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交叉融合项目,连铸-热轧界面高效衔接工艺理论,120万元,主持 [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重大成果培育项目,连铸坯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及应用,30万元,主持 [10]国际合作项目,The heavy reduction scheme desig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Rizhao Fine Steel Base 5# continuous casting relocation project of Shandong Iron and Steel Group,315万,主持 [11]国际合作项目,Optimized operatio condi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lab internal quality lingked to quality of final products,9.98万美元,主持 [12]专利实施许可项目,方坯凝固末端压下技术实施,390.6万元,主持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低轧制压缩比制备特厚板的厚板坯连铸重压下应用基础研究,220万元,执行负责 [1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培育项目,高品质特厚连铸板坯制造若干重大应用基础问题研究,50万元,执行负责人 发明专利: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4项,已获授权50项(第一发明人25项),国际专利2项;专利成果转化390.6万元,获省部级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代表性专利如下: [1]祭程, 王重军, 邓世民, 朱苗勇. 一种基于热物性参数分布计算的连铸坯热跟踪计算方法, ZL201710004849.X [2]祭程, 朱苗勇, 姚军路, 吴晨辉. 一种非稳态浇铸过程中的连铸坯凝固末端压下控制方法, ZL201710194627.9 [3]祭程, 朱苗勇. 一种连铸坯两阶段连续动态重压下的方法, ZL201610551771.9 [4]祭程, 朱苗勇. 一种提高连铸坯凝固末端压下效果的拉矫机扭矩控制方法, ZL201510304514.0 [5]祭程, 朱苗勇. 一种用于大方坯连铸的拉矫机渐变曲率凸型辊及使用方法, ZL201410666353.5 [6]祭程, 朱苗勇. 一种大方坯连铸生产过程的凝固末端位置在线检测方法, ZL201410709598.1 [7]祭程, 朱苗勇. 一种宽厚板连铸坯轻压下压下区间的控制方法, ZL201310400245.9 [8]祭程, 朱苗勇.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连铸坯实时温度场在线预测方法, ZL200910187339.6 [9]祭程, 朱苗勇. 一种大方坯连铸动态轻压下压下量在线控制方法, ZL200910187338.1 [10]祭程, 朱苗勇. 一种大方坯连铸机轻压下拉矫辊辊缝在线标定的控制方法, ZL200910011679.3 教学奖励: [1]2018年,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类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 [2]2018年,东北大学“优秀教师”; [3]2018年,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 [4]2018年,连铸关键工艺技术及过程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改项目,主持; [5]2015-2017年度,东北大学“优秀教职工共产党员” 科研奖励: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1]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与应用,2018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总排名第4,校内第2; [2]大方坯重压下关键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总排名第3,校内第2; [3]宽厚板连铸坯重压下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的开发及应用,2017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总排名第4,校内第2; [4]钒钛钢连铸过程碳氮化物析出特征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人总排名第3,校内第1; [5]高碳精品钢大方坯连铸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2010年度河北省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总排名第5,校内第2; [6]360mm×450mm大方坯连铸装备技术国产化研究,2009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总排名第6,校内第2; [7]攀钢方坯连铸动态轻压下控制技术自主开发及应用研究,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人总排名第4,校内第1; [8]360mm×450mm大方坯连铸装备技术国产化研究,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人总排名第6,校内第2; [9]板坯连铸机动态轻压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2007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个人总排名第7,校内第2。 荣誉称号: u2019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u2019年,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u2018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 u2018年,东北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u2015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 u2015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u2016年,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标兵”; u2015年,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新秀”; u2010年以来,8次获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年度“先进个人”“先进科研工作者”等。

研究领域

精炼、连铸关键工艺理论与绿色化、智能化控制技术 连铸-热轧界面高效衔接工艺理论与装备技术 冶金过程多场-多相-多尺度数值模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连铸坯的偏析及其控制》,在Metall. Mater. Trans. A、Metall. Mater. Trans. B、JOM、ISIJ等学科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近5年24篇)。近五年代表性论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如下。 [1]Chen Tianci, Ji Cheng*, Zhu Miaoyong. 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large TiC particles in Ti-Mo steel[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20, 823: 153650 [2]Wu Chenhui, Ji Cheng*, Zhu Miaoyong. Influence of differential roll rotation speed on evolution of internal porosity in continuous casting bloom during heavy reduc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9, 271: 651-659. [3]Guan Rui, Ji Cheng*, Wu Chenhui, Zhu Miaoyong. Numerical modelling of fluid flow and macrosegregation in a continuous casting slab with asymmetrical bulging and mechanical re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9,141: 503-516. [4]Ji Cheng*, Li Guoliang, Wu Chenhui, Zhu Miaoyo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SC-Roll for heavy reduction of the bloom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9, 50(1): 110-122. [5]Yang Qi, Ji Cheng*, Zhu Miaoyong. Modeling of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a continuous casting slab under heavy reduction[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2019, 50(1): 357-376. [6]Zhou Qian, Ji Cheng*, Zhu Miaoyong. Research on several constitutive models to predict the flow behaviour of GCr15 continuous casting bloom with heavy reduction[J].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2019, 6(12): 1265f2. [7]Guan Rui, Ji Cheng*, Zhu Miaoyong, Deng Shim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shaped segregation in continuous casting blooms based on a microsegregation model[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8, 49(5): 2571-2583. [8]Ji Cheng*, Wang Zilin, Wu Chenhui, Zhu Miaoyong.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the flow stress of GCr15 continuous casting bloom in the heavy reduction process[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8, 49(2): 767-782. [9]Wu Chenhui, Ji Cheng*, Zhu Miaoyo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ulging deformation for wide-thick slab under uneven cooling conditions[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8, 49(3): 1346-1359. [10]Ji Cheng, Yao Junlu, Zhu Miaoyong*. Effect of ostwald ripening of carbid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CM435 steel in process of subcritical annealing[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8, 25(7): 724-731. [11]Ji Cheng*, Deng Shimin, Guan Rui, Zhu Miaoyong. Real-time heat transfer model based on distributed thermophysical property calcul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J].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90(5):1800476 [12]Wu Chenhui, Ji Cheng*, Zhu Miaoyong. Analysis of the thermal contraction of wide-thick continuously cast slab and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to design a roll gap[J].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7, 88(9): 1600514. [13]Ji Cheng, Wu Chenhui, Zhu Miaoyong*.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ntinuous casting bloom in the heavy reduction process. JOM, 2016, 68(12): 3107-3115. [14]朱苗勇, 祭程, 罗森. 连铸坯的偏析及其控制.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5. [15]Ji Cheng, Wang Lei, Zhu Miaoyong*. Effect of subcritical annealing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CM435 Steel.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22(11): 1031-1036. [16]Ji Cheng*, Luo Sen, Zhu Miaoyong, Yogeshwar Sahai. Uneven solidification during wide-thick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soft reduction zone. ISIJ International, 2014, 54(1): 103-111. [17]Ji Cheng*, Luo Sen, Zhu Miaoyo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soft reduction amount for bloom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ISIJ International, 2014, 54(3): 504-510. [18]Ji Cheng*, Cai Zhaozhen, Wang Weiling, Zhu Miaoyong, Yogeshwar Sahai. Effect of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cooling water on corner cracks in wide thick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14, 41(5): 360-368.

学术兼职

u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分会装备技术委员会,委员/学术秘书; u《中国冶金》、《连铸》期刊,编委; uMetall. Mater. Trans. A、Metall. Mater. Trans. B、Steel Res.、Mater. Design、Inter. J. Heat Mass Trans.、J. Iron Steel Res. Inter.等国际期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等国内外期刊评审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