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海庆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2.32005.7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1992.91995.3湖南大学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硕士 1979.91983.7曲阜师范大学英语学士 工作经历 2005.10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教师 1983.72005.10山东省莱阳农学院教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1975.121979.9山东省五莲县木器厂工人 科研奖励 2011年校优秀课程 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三等奖 其他奖励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 (2019年)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 (2017年)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奖 (2016年)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 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奖 (2015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李晗佶,陈海庆.第七届东亚应用伦理与应用哲学国际会议综述[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36(4):126-128 [2]陈海庆,邢兆梅.语言幻象背景下的网络生态:语言与存在的断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4):118-126 [3]陈海庆,刘文婕.从庭审宣判话语的词语选择及语调特征看法官权力的实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30(3):12-20 [4]李晗佶,陈海庆.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112-118 [5]李晗佶,陈海庆.国内机器翻译研究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基于语言学类与计算机科学类期刊的词频对比统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2):99-104 [6]陈海庆,刘亭亭.庭审语境中公诉人话语停顿的动态属性及修辞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8,3:84-95 [7]陈海庆,刘亭亭,时真妹.庭审话语特指问句的话语结构及信息功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87-98 [8]陈海庆.从庭审话语的词语选择及语调特征看法官权力的实施[A],第二届中国理论语言学前沿及其协作应用高层论坛,2018 [9]陈海庆.从庭审有声性特质看辩护人祈使句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文研究,2018,9(2):88-97 [10]陈海庆.庭审话语中法官祈使句言语行为的分类及其语调特征[A],第四届中国语用学专题论坛,2018 [11]陈海庆.庭审语境下被告人修辞疑问句的多模态分析[A],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届法律语言学研讨会,2018 [12]陈海庆,时真妹.从庭审回声问的情感类型看法庭话语表达策略[J],中国修辞,2018,978-7-5486-1422-7:91-98 [13]马泽军,刘佳,陈海庆.庭审话语中情态动词的韵律特征及其人际功能实现[J],当代修辞学,2017,6:33-41 [14]陈海庆,李雅楠.基于语调的庭审选择问句语用功能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5:9-18 [15]陈海庆.语用学研究:语用学与庭审话语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05:1 [16]陈海庆,刘乐乐.庭审话语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语调表征研究 ——以央视《庭审现场》节目视频为研究语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6:58-62,72 [17]王静,陈海庆,时真妹.庭审是非问句语调表征及话语功能[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9(3):35-40 [18]陈海庆,李雅楠.身份与权力的表征:当代庭审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调节功能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2):58-64 [19]陈海庆.庭审话语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语调表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1(6):58-62 [20]陈海庆.从庭审回声问的情感类型看法庭话语表达策略[J],中国修辞,2017,3(1):91-98 [21]李雅楠,陈海庆.目的关系的表征:庭审会话选择问句(不)提醒功能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4-17 [22]高思楠,陈海庆.从庭审有声特质看特指问句的语用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2:103-112 [23]陈海庆,李凯悦.庭审会话回声问话语语调特征及语用功能[J],法制与社会,2016,1:115-116 [24]陈海庆.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Emma Watsons Plea for Gender Equality Speech[A],2016,16(4):171-176 [25]陈海庆.中国法庭调解话语情感语用研究:回顾与展望[A],白俄罗斯-中国文化与教育:历史、现状、展望,2016,16(4):127-133 [26]陈海庆.庭审话语回声问话语语调特征及其语用功能[J],法治与社会,2016,32(320):115-116 [27]陈海庆,文成伟.网络称呼语语义泛化及应用异化的伦理反思[A],2016,6(1):65-73 [28]陈海庆.庭审会话反问句语用功能探析[A],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2015 [29]陈海庆.Pragmatic Functions of Wh-question in Courtroom Conver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ntonation[A],第十四届国际语用学大会,2015 [30]赵欣欣,陈海庆.语言顺应视角下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习得探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163-164 [31]陈海庆.语言顺应视角下汉语学龄前儿童语用能力习得探析[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4,10(4):88-92 [32]陈海庆,高思楠.《庄子》概念隐喻及其语用意义的关联性——以《养生主》《外物》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3,01:10-16 [33]王娣,陈海庆.多模态语篇中模态间的协同关系[J],知识经济,2013,9:161-162 [34]姚微微,陈海庆.《庄子》会话语用修辞方式探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21(2):61-66,112 [35]陈海庆.认知语言学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A],2013,1(1):49-57 [36]陈海庆.研究型大学MTI教学现状与思考[A],2013,1(1):31-36 [37]陈海庆.《庄子》概念隐喻及其语用意义的关联性[J],外语教育研究,2013,1(1):10-16 [38]徐静,陈海庆.庭审会话语篇语调特征及其信息输出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2,2:57-63 [39]战丽莉,陈海庆.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Gettysburg Address[J],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2,3:46-49 [40]徐静,陈海庆.中国法庭会话语篇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修辞学,2011,5:82-87 [41]韩虔,陈海庆,郭媛媛.言语行为视域下的交际翻译隐性表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7):127-129 [42]陈海庆,李慧祯.言语行为视阈下医患会话权势不对等关系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4):89-94 [43]陈海庆,郭霄楠.医患语篇的会话模式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115-118 [44]陈海庆,熊文卿.中国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名词化现象调查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06-110 [45]陈海庆.《意义、表达、与思维》评介[J],理论语言学研究,2010,4(4) [46]陈海庆.中国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名词化现象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06-110 [47]陈海庆,郭媛媛.语篇视角与信息传递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105-109 [48]陈海庆.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阐释:互动性及其取效行为[J],外语教学,2009,30(1):30-34 [49]陈海庆.语篇信息与信息传递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0(4):105-109 [50]陈海庆.指示语“我们”与“咱们”的异同及其与用含义探析[J],现代语文,2009,360(15):33-35 [51]陈海庆.会话语篇的互动机制及其取效行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79-83 [52]陈海庆.从动态语篇观看语篇连贯的形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2):74-78 [53]陈海庆,陈宏俊,战丽莉.语篇互动模式与潜在连贯解读--兼谈语篇互动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77-82 [54]陈海庆,陈宏俊,战丽莉.语篇互动模式与潜在连贯解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27(1):78-82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