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宗堡

个人简介

刘宗堡,男,汉族,1982年3月生,辽宁省灯塔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专题负责人)、国家863项目1项(专题负责人)、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项、“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项目1项和局级项目17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973项目1项、省部级、局级与横向协作项目20余项。主讲本科生“石油地质学”、硕士生“储层构型学与剩余油分布”等课程,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总人数22人,其中在读人数8人(含博士2人)。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庆油田技术创新一等奖1项。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Petroleumscience》、《ActaGeologicalSinica》、《石油学报》、《中南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地质论评》、《吉林大学学报》、《沉积学报》、《地层学杂志》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EI检索19篇,正式发表教改论文1篇。授权的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一)受教育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辅导员:历玉英; 2004年9月~2007年4月: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主攻大型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及油水分布规律,导师:马世忠教授; 2007年9月~2010年6月:东北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主攻陆相盆地三角洲相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凹陷分区成藏模式,导师吕延防教授。 (二)工作经历 2010年7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讲师; 2010年9月:晋升副教授(破格); 2014年6月:晋升博导(破格),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15年9月:晋升教授(破格)。四、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一)国家级 1、典型岩性油气藏区带解剖及评价方法研究,“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2020,99.68万元,负责(1),在研; 2、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控制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2018,21万元,负责(1),在研; 3、致密砂岩储层精细描述关键技术与软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3-2016,480万元,专题负责人(1),结题; 4、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挖潜方法,中国博士后基金,2014-2018,5万元,负责(1),在研; 5、断裂带内部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15-2020,205.35万元,参与(5),在研; 6、中西部重点前陆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油气分布,“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2015,200万元,参与(5),结题; 7、高孔隙性岩石中变形带特征及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5,25万元,参与(3),结题; 8、断层相关圈闭油气安全开采风险性评价,国家973项目,2012-2015,133万元,参与(9),结题; 9、火山岩内断裂带结构、封闭性及与油气运聚和保存的关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4-2015,97万元,参与(6),结题; 10、裂陷盆地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其控藏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46万元,参与(3),结题。 (二)省部级 1、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封闭性及对断裂边部剩余油控制作用,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7,5万元,负责(1),结题; 2、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特征及控藏机理,黑龙江省教育厅面上项目,2012-2014,0.5万,负责(1),结题; 3、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成藏机理及分布特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2-2014,0.5万,负责(1),结题; 4、断层分割控油机理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2014,5万元,参与(3),结题; 5、裂陷盆地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其控藏机理,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3-2015,20万,参与(5),结题; 6、特低渗砂岩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4-2016,参与(6),结题; 7、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方案相关问题研究,国土资源部,2013-2016,50万元,参与(10),结题。 (三)局级及横向协作(第1完成人) 1、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成藏要素匹配控油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2012,40万,负责人; 2、高台子油田构造变化及对油水关系的影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2013,20万,负责人; 3、北二东西块三类储层精细描述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2013,23.85万,负责人; 4、古龙向斜区精细地质解剖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2012,65万,负责人; 5、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成藏机理及分布特征,东北石油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2012-2013,2.8万,负责人; 6、古龙南地区油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2014,90万,负责人; 7、杏十区纯油区东部井震结合储层建模方法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2014,20万,负责人; 8、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及富集区优选方案,大庆庆新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14,70万,负责人; 9、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零散区块开发方案设计,大庆庆新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14,90万,负责人; 10、树8区块扶杨油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大庆榆树林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14,49.8万,负责人; 11、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特征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2015,37.8万,负责人; 12、肇源、榆东探明未开发致密油储量分类评价及区块优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2014,35.828万,负责人; 13、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布井方案,大庆庆新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17,44.8万,负责人; 14、肇源油田扶余油层源5水平井试验区储层精细刻画及分类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2018,25.228万,负责人; 15、肇35区块油藏描述及加密调整技术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2017,53.6万,负责人; 16、卫星油田断层边部补充井挖潜方案,安达市庆新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6,41.976万,负责人; 17、卫星油田太11、太12、卫2-35-27区块葡萄花油层井网加密及注采系统调整方案,安达市庆新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5,44.52万,负责人。 五、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1、断裂变形封闭性及控烃作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11,排名第5,省部级; 2、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断裂系统形成期次及对油气控制作用研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11,排名第11,省部级; 3、低渗透油层油“负”运聚机制及富集规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0,排名第9,省部级; 4、大型凹陷向斜区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及富集区优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10,排名第4,省部级; 5、断裂控藏理论和技术及在复杂断块找油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11,排名第5,省部级; 6、榆树林油田成藏系统研究及潜力评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12,排名第2,省部级; 7、大型凹陷斜坡区岩性类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优选,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01,排名第一,厅局级; 8、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规律再认识及富集区优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2006.12,排名第14,厅局级。七、出版专著情况 1、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及评价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排名第1(编写中); 2、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中浅层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排名第2; 八、知识产权(专利)情况 1、发明专利,一种三角洲相储层物理沉积装置,2014,ZL201310094408.5,排名第1; 2、发明专利,环形剪切装置,2014,ZL201310225348.6,排名第1;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三角洲相储层砂箱物理模拟装置,2012,ZL201210074008.3,排名第1;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的抽油泵凡尔罩,2012,ZL201220049707.8,排名第1; 5、发明专利,油页岩原位开采地上干馏与发电联产集成系统,2012,ZL201220070945.7,排名第4; 6、发明专利,油页岩地面干馏与电厂锅炉汽轮机抽气综合循环利用工艺,2012,ZL201210074007.9,排名第5; 九、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教授课程 截至到目前,主讲本科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地质学》、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质工程”学科《储层构型学与剩余油分布》;指导本科生挑战杯2人,其中1人获东北石油大学一等奖。 1、石油地质学,本科,2016~2018,共180学时; 2、石油工业概论,本科,2011~2014,共128学时; 3、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石油地质部分),本科,2011~2015,共240学时; 4、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硕士研究生,2012~2013,共64学时; 5、储层构型学与剩余油分布,硕士研究生,2014,共16学时; 6、毕业设计(共27人),2011~2014,共391学时; 7、课程设计(共3个班),2011~2013,共60学时; 8、秦皇岛、吉林、四平等地野外地质实习,2011~2013; (二)教学成果 正式发表教改文章1篇。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三)人才培养 先后指导硕士生总数22人(每年指导硕士研究生2~4人),其中在读硕士生6人,在读博士生2人。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正式举办的沉积学、古地理学等相关学术会议至少1次(会议论文展板收录及口头报告予以不同级别的奖励),正式发表科技论文至少1篇(SCI、EI收录论文予以不同级别奖励),野外地质考察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 1、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14.10,北京(指导学生参会:龚勋,张云峰、索苏、赵容生、崔羽西、孙龙、陈岩); 2、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5.6,青岛(指导学生参会:索苏、赵容生); 3、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2015.10,武汉(指导学生参会:赵容生、郭林源、宗寿魁); 4、第四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6.5,北京(指导学生参会:张云峰、刘立秋); 5、第六届全国沉积学大会,2017.6,南京(指导学生参会:张云峰、薛欣宇、王海山); 6、第十五届古地理及沉积学会议,2018.9,成都(指导学生参会:张云峰、薛欣宇、王海山、刘宇琪)。

研究领域

储层沉积学与油气成藏机理;主攻方向:河流-三角洲相储层沉积模式构建、碎屑岩储层输导体系定量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表征。运用沉积学的新理论和方法,基于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建立了河流-三角洲相储层沉积微相-能量相-岩心相综合定量判别图版;建立了相控剩余油分析的5个关键步骤;总结出利用定向井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的8项原则。应用上述成果系统开展了海塔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等多个油田的沉积微相、储层综合评价和剩余油挖潜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如下主要的特色“研究内容”: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核心技术: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级层序界面精准识别和精细对比技术),该项研究在松辽盆地、海塔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提出了利用“同沉积构造抬升型层序地层格架”和“断块地层后期反转”的思想,因此对深入揭示地层发育规律及控藏作用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2)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解剖(核心技术:现代沉积类比-野外露头解剖-岩心观察描述-测井曲线识别组合综合绘制单砂体级沉积微相技术),该项研究立足于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的单砂体级沉积微相精细刻画的思想。因此,对其它盆地砂体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3)储层构型及相控剩余油分析(核心技术:沉积模式指导-测井曲线标定-岩心识别和动态验证的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技术),总结出曲流河点坝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的5种技术和方法,提出基于断储配置关系、注采井网、微幅度构造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综合进行相控剩余油挖潜,特别是断层边部大尺度定向井挖潜剩余油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东部老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指导。 (4)碎屑岩储层输导体系研究(核心技术:高频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次级储盖组合划分技术),建立了碎屑岩储层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的3种方法和4大步骤,并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湖平面频繁升降控制下的单一输导层输导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为研究复杂岩性油藏聚油规律和油水分布特征提供了基础。 (5)致密砂体储层综合评价技术(核心技术: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成岩相、储层物性和岩石脆性综合评价技术),该项研究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优质储层预测方法,为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给予了有利支撑。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刘宗堡,马世忠,孙雨,张金刚,吕延防.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2008,26(3):399-406. [2]刘宗堡,马世忠,吕延防,马仲尊,谭伟雄.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6):937-945.EI收录. [3]刘宗堡,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庞磊.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J].地质评论,2009,55(5):685-692. [4]刘宗堡,吕延防,杨志,李秋影,李迪.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分布特征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9,33(4):382-390. [5]刘宗堡,吕延防,付晓飞,付广,李迪,李晓伟.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6):998-1006.EI收录. [6]Liu,Zongbao&Jia,Junjie.DiscussionaboutstratathicknessreductionmodelofPutaohuaoillayerofSanzhaosaginSongliaobasin[J].ProcediaEarthandPlanetaryScience,2011,2(1):235-240.EI收录. [7]Liu,Zongbao&Bi,He.Architecturalstructureofchannelsandbodiesinmeanderingriverandremainingoiltappingstudy-asonPI2aofSouth-TwoareainSananfield[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2,361-363:8-14.EI收录. [8]刘宗堡,贾钧捷,赵淼,孙庆华.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2,24(1):64-68. [9]刘宗堡,赵淼,吕延防,马世忠,方庆,郭新.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减薄模式及控油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4):984-990.EI收录. [10]刘宗堡,闫力,俞静,刘云燕.松辽盆地太东斜坡区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36(6):14-21. [11]刘宗堡,杨铁军,龚勋,刘洪涛,刘云燕.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4):32-38. [12]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一段沉积体系及成藏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35(12):30-35. [13]刘宗堡,赵容生,闫力,于英华.海-塔盆地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沉积体系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6):743-750.EI收录. [14]Liu,Zongbao&Gong,Xun.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remainingoilofPutaohuaoillayerinPubeioilfieldofSongliaobasin[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4,868:146-149.EI收录. [15]刘宗堡,陈岩,刘广林.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2油层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5):211-222. [16]刘宗堡,崔羽西,方庆,刘性全,仇翠莹,于玥.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J].沉积学报,2014,32(4):776-783. [17]刘宗堡,闫力,高飞,付晓飞,于开春.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38(4):52-58. [18]刘宗堡,索苏,潘龙,付晓飞,申家年.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富集规律及潜力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4):463-472.EI收录. [19]刘宗堡,龚勋,马世忠,袁红旗,吕延防.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C].2014. [20]刘宗堡,宗寿魁,姜崇,付晓飞,吕延防.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1):76-85.EI收录. [21]刘宗堡,孙龙,吕延防,刘云燕.凹陷不同构造区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8):2992-3002.EI收录. [22]SuoSu,LiuZongbao*.PhysicalhistoryandanalysisofmaincontrolofTakePutaohuareservoirinGulongsyncline,Songliaobasinforexample[J].ActaGeologicalSinica,2015,89(supp):450-451. [23]刘宗堡,郭林源,付晓飞,张东,刘云燕,方庆,王海学,孟令东.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2):21-29.EI收录. [24]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刘芳.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47(03):520-530.EI收录. [25]张云峰,刘宗堡*,赵容生,刘云燕.三角洲平原亚相储层砂体静态连通性定量表征—以松辽盆地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6):1188-1195.EI收录. [26]薛欣宇,刘宗堡*,张云峰,方庆.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储层井间连通性定量评价—以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南二区东部为例[J].石油学报,2017,38(11):1275-1283.EI收录. [27]刘芳,刘性全,刘宗堡*,管宪莉,张云峰,刘云燕.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致密砂岩成藏过程分析——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J].石油学报,2018,39(2):268-278.EI收录.

学术兼职

1、IAS和AAPG会员; 2、《Petroleumscience》、《石油学报》、《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等期刊特约审稿人; 3、“油气藏形成组”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骨干成员; 4、“油气成藏与保存”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