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伟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79.9 1980.7 大连第42中学 无 2006.9 2009.7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博士 1987.8 1990.8 辽宁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 1980.9 1984.7 东北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 学士 工作经历 1999.3 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 教师 1990.8 1996.10 大连海运集团 万益房屋开发公司总经理 1997.11 1998.10 日本外国语专科学校 教师 1980.9 1984.7 东北师范大学 学生(宣传委员) 1984.8 1987.7 大连第二十高中 教师 1987.8 1990.8 辽宁师范大学 学生(研究生会主席) 1996.10 1997.10 大连外语学院 教师 著作成果 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 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竹内好、伊藤虎丸、木上英雄为中心 科研项目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都市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 2011/06/01-2012/06/01, 完成 日本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10/01/01-2013/10/01, 完成 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研究, 2012/06/01-2019/07/24, 完成 西风东渐背景下卢梭的《忏悔录》与中国自传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 省、市、自治区项目 , 2018/11/29, 进行 授课信息 影视文学 /2019-2020 /春学期 /32课时 /2.0学分 /1070142240 20世纪中国文学典籍研读 /2019-2020 /春学期 /2.0学分 /2070130891 影视文学 /2019-2020 /春学期 /32课时 /2.0学分 /1070142240 20世纪中国文学典籍研读 /2019-2020 /春学期 /32课时 /2.0学分 /2070130891 美学 /2019-2020 /秋学期 /32课时 /2.0学分 /1070142290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2019-2020 /秋学期 /32课时 /2.0学分 /1070142210 其他奖励 教学质量优良奖(12年度) (2013年) 教学优良奖(10年度) (2011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柴红梅,刘伟.论鲁迅对中野重治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9:131-140 [2]刘伟.评柴红梅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J],文学教育(上),2018,10:177-178 [3]刘伟.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以梅洛-庞蒂、萨特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103-110 [4]刘伟.“脱离肉身的视看的形而上学”批判——梅洛-庞蒂对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心看”的解构[J],江海学刊,2018,2:87-93 [5]刘伟.身体、意向性与"情感先验" ——杜夫海纳对康德美学的梅洛-庞蒂化重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6-53 [6]刘伟.现象学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53(2):103-110 [7]刘伟.“脱离肉身的视看的形而上学”批判[J],江海学刊,2018,2:87-93 [8]刘伟.身体、意向性与情感先验[J],南京师大学报,2018,215(1):46-53 [9]刘伟."超级空间"的本质直观——透过后现代主义建筑看现象学的深度理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143-149 [10]柴红梅,刘伟.地图映像、空间发现、殖民批判:日本作家的大连都市体验与文学书写[J],山东社会科学,2016,2:102-107 [11]刘伟,李烨.身体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1996-2014)[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4):81-84 [12]刘伟.反抗父亲:空间、身体、话语权力视阈下的周氏兄弟失和[J],《鲁迅研究月刊》,2014,9:16-28 [13]刘伟,李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教育(上),2014,9:48-49 [14]刘伟.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3:86-92 [15]刘伟.殖民体验与他者镜像——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东北人形象[J],日语知识,2013,1(2):20-25 [16]刘伟.“竹内鲁迅”与“西田哲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125-129 [17]刘伟.木上英雄视角下的鲁迅周作人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2013,1:122-125 [18]刘伟.殖民体验与他者镜像: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东北人形象[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2:20-25 [19]刘伟.从“日本影响”到“中国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关系研究的空间拓展[A],《“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文化の越境と他者の表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13 [20]柴红梅,刘伟.日本探偵小説と中国大連[A],“「日本文学と植民地表象」シンポジウム”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13,4-14 [21]柴红梅,刘伟.殖民地空间中的文学想象[A],“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13,304-308 [22]刘伟.近代日本文学中的殖民地意识与辽宁人形象[A],外国文学: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承论文集,2013,20-25 [23]刘伟,柴红梅.近代日本文学中的殖民地意识与辽宁人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138+140 [24]柴红梅,刘伟.日本思想史视角下的鲁迅研究——兼论“伊藤鲁迅”与丸山真男的精神联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29-38 [25]刘伟.竹内好《鲁迅》的“玄学主义”与“西田哲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6:63-69 [26]刘伟.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利弊分析与科学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2,6:48-49 [27]刘伟,柴红梅.日本殖民时期大连都市文化与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J],学理论,2012,12:138-139 [28]刘伟.战前日本鲁迅研究批判与竹内好《鲁迅》生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7:13-14 [29]刘伟.战前日本鲁迅研究批判与竹内《鲁迅》生成[J],北方文学,2012,7(中):13-14 [30]刘伟.揭开历史彼岸的记忆[J],学理论,2012,10:160-161 [31]柴红梅,刘伟.日本思想史视角下的鲁迅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29-38 [32]刘伟.摩登与殖民的悖论:日本作家笔下的大连[A],多元文化与外国文学研究会议论文集,2012,31-37 [33]刘伟,柴红梅.近代日本文学中的殖民地意识——以日本文学中的大连人形象为中心[A],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2012 [34]刘伟.鲁迅的抵抗与亚洲的主体性建构——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关于中日近代化的比较性思考[J],理论界,2011,10:113-114 [35]柴红梅,刘伟.日本侦探小说与殖民时期的大连[J],日本研究,2011,3:112-116 [36]刘伟.竹内好、《鲁迅》与近三十年中国鲁迅研究[J],文艺争鸣,2011,9:65-70 [37]刘伟.文化视阈里的伊藤虎丸与竹内好[J],文化学刊,2011,05:157-161 [38]刘伟,柴红梅.日本作家“乡愁”中的“大连记忆”与殖民体验[J],学理论,2011,25:95-96 [39]刘伟.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J],学理论,2011,24:116-117 [40]刘伟.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88-89 [41]刘伟.二十世纪日本鲁迅研究的三次转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10-115 [42]刘伟.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1,2:18-22 [43]刘伟.伊藤虎丸的创造社研究[J],《齐鲁学刊》(CSSCI),2011,4:141-144 [44]刘伟.《鲁迅》的竹内视角与文学主义[J],《求索》(CSSCI),2011,4:203-205 [45]刘伟.原点的追问:伊藤虎丸对鲁迅与明治文学的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1,9:93-102 [46]刘伟.中国大连的日本侦探小说论[A],2011,283-284 [47]刘伟.中国大连都市化空间中的日本侦探小说[A],“文化研究视阈中的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辽宁省外国文学会2011.7.)。,2011 [48]刘伟,柴红梅.日本侦探小说与大连之关联[A],《“21世纪中日关系回顾与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11,342-347 [49]刘伟.一百年,鲁迅研究在日本.(独立)[J],《人民日报》,2010,3,2.:24-24 [50]刘伟.“竹内鲁迅”与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独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2010,6:71-77 [51]刘伟.超越“竹内鲁迅”:木山英雄对“政治与文学框架”的突破. (独立)[J],《东岳论坛》(CSSCI),2010,8:32-36 [52]刘伟.“相对化视角”:木山英雄的鲁迅、周作人并行研究. (独立)[J],《齐鲁学刊》(CSSCI),2010,1:140-143 [53]刘伟.寻找学院批评的灵魂(独立)[J],《文艺评论》(cssci扩展版),2010,4:41-44 [54]刘伟.李长之《鲁迅批判》对竹内好《鲁迅》影响(独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0,5:91-101 [55]刘伟.日本“战后民族主义运动”与“伊藤鲁迅”的形成. (独立)[J],《学术交流》(CSSCI扩展),2010,11:175-177 [56]刘伟.鲁迅的"原点":伊藤虎丸对竹内好和丸山升的质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94-98 [57]刘伟.比较视野中的中日文化与文学(独立)[J],《社会科学家》(cssci),2009,11:19-23 [58]刘伟,柴红梅.鲁迅与周作人对日本文化选择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6):107-109 [59]刘伟,柴红梅.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6):37-41 [60]李兆友,刘伟.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J],当代传播,2003,6:28-30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