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储陈城

个人简介

储陈城,1986年2月,男,安徽宣城人; 现为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诉讼法学硕士生导师; 安徽大学陈盛清法律图书馆馆长;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学士;保送山东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 东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 早稻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4.11—2016.11); 导师为全国十大杰出法学家、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 经西原春夫先生推荐,日方导师为早稻田大学甲斐克则教授。 二、现在及未来关注重点 1.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学问题研究; 2.智能互联网犯罪刑事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3.刑事法学实证问题研究; 4.医事刑法问题研究。 三、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译文 1. [日]西原春夫:《世界の中の東アジア、その中の中國と日本》,储陈城译:中译名《世界的东亚及其中的中国和日本》,《东南法学》2017年秋季卷。 专著 《出罪机制保障论》法律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29万字。 四、主持研究省部级课题项目 目前主持各类课题仅十余项,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 1.独立主持2019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自动驾驶技术刑法规制问题研究”(19SFB3020);(省部级,在研) 2.独立主持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1项:中国法学会2017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网络犯罪司法适用的平衡性研究”(CLS(2017)D63);(省部级,结项) 3. 独立主持2018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1项:“保护网络产业发展的司法政策研究”(GJ2018D61);(省部级,在研) 4.独立主持2018年度安徽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网络强国战略’下互联网法治化治理问题研究”(AHSKQ2018D05);(省部级,在研) 5.独立主持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1项:“互联网‘最大变量’核心法律问题研究”(2018CX011);(安徽省内省部级,结项) 6.独立主持安徽法治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2018年度公开招标课题“类型化新型网络犯罪防治的比较法研究”;(在研) 7.独立主持安徽大学廉政法治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公开招标课题“我国法官的惩罚制度研究”(ADLZFZ16YB07);(结项)。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刑法: (1)《以危险度构建“醉驾”案件的罪刑关系》,《法学》(CLSCI),2013年第3期; (2)《劳教对象的归宿:行政处罚化和免于处罚化——基于对“保安处分说”和“二元分流说”的批判分析》,《法学》(CLSCI),2014年第7期;本文被《检察日报》2014年12月23日转摘; (3)《正当防卫回归公众认同的路径——“混合主观”的肯认和“独立双重过当”的提倡》,《政治与法律》(CLSCI),2015年第9期; (4)《但书出罪的基础与规范》,《当代法学》(法学类CSSCI),2017年第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被《检察日报》2017年10月9日转摘; (5)《唆使有犯意者的行为的一致性——基于德日理论对我国问题适用的探讨》,《人大法律评论》(CSSCI辑刊),2017年第3辑;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老年犯从宽处罚立法思考》,《理论探索》(CSSCI),2012年第3期; (7)《意外事件的阶层化判断》,《刑事法评论》(CSSCI辑刊),2017年总第40卷; (8)《刑法立法向法益保护原则的体系性回归》,《刑法论丛》(CSSCI辑刊)独, 2018年第2卷; (9)《论转基因食品的刑法规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法学会内参《食品安全法治》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0)《罪刑法定原则出罪的阶段化构造》,《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2017年第4期; (11)《药驾纳入危险驾驶罪的证成与构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3年第5期。 (12)《紧急避险出罪适用的失范和规范》,《现代法治研究》,2017年第3期; (13)《防卫挑拨之正当防卫权的丧失与限制》,《刑事法判解》,2014年第15卷; (14)《不完全责任能力人之罪责分析》,《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刑事诉讼法: (1)《恐怖犯罪阻断目的下营救刑讯的正当性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2期; (2)《论我国醉驾认定的程序化构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2014年第2期; (3)《劳教行政诉讼的实然与应然——基于实证主义的分析》,《香港社会科学学报》(香港城市大学主办的国际性刊物),2014年秋冬卷第47期; (4)《刑事司法精神鉴定规则的体系性缺陷及其重构》,《法治研究》,2018年第2期; (5)《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有限排除的提倡与优化》,《人民司法(应用)》,2018年10月; (6)《“只有被告人供述”案件司法证明的谬误与厘清》,《时代法学》,2019年第6期。 2.关于人工智能刑事规制问题研究: (1)《自动汽车程序设计中解决“电车难题”的刑法正当性》,《环球法律评论》(CLSCI),2018年第3期; (2)《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以过失的归责间隙为中心的讨论》,《东方法学》(法学类CSSCI),2018年第3期; (3)《人工智能时代刑法的立场与功能》,《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类CSSCI),2018年第6期; (4)《自动驾驶时代刑事规制手段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4日; (5)《人工智能可否成为刑事责任主体》,《检察日报》,2018年4月19日。 3.关于互联网刑事法规制问题研究: (1)《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刑法立场转换——基于比较法视野的考察》,《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类CSSCI)2019年第5期; (2)《限制网络平台帮助行为处罚的理论解构——以日本Winny案为视角的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类CSSCI)2017年第6期; (3)《网络犯罪技术侦查的全覆盖与程序制约》,《山东警察学院学报》(中文核心)2018年第2期。 4.关于医事刑法问题研究: (1)《德国兴奋剂刑法规制的变迁及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2018年第11期; (2)《医疗过失刑法体系的建构——以日本医事刑法为参照》,《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7年第8期; (3)《食物权在我国的宪法引入和内涵延伸》,《理论月刊》(CSSCI扩展版),2013年第7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