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凡

个人简介

陈凡,男,中共党员, 哲学博士,1954年3月21日出生于沈阳市,现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1982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198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曾在日本关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法国南锡矿业学院作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72-1978年为沈阳拖拉机制造厂工人,1982-1989年在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系任讲师,1992-2014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任副院长、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哲学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哲学一流建设学科(高原学科)首席教授。 讲授课程:本科生“自然辩证法”;博士研究生“技术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发表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以及《科学学研究》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二百多篇论文。 出版著作:主要论著、教材和译著有:《解析技术》、《技术社会化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技术现象学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技术史》、《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哲学》等。 科研情况: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机理和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技术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技术现象学的研究纲领:装置范式论研究”、“当代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研究”、“人类学视野的技术观”等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中日科技与社会(STS)比较研究”、“技术认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思想史”,科技部软科学基金“科技创新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一体化研究”和省、市等几十项课题研究。 获奖及荣誉称号: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冶金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首届“社会科学成就奖”,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和多项奖励。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 国际交流:从1991年赴日本参加“中日近现代技术比较合作研究会议”以来,连续多次参加了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在欧美多国举办的两年一届的“技术哲学国际会议”,国际科技与社会学会(IASTS)在美、加举办的“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国际会议”、“亚太地区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4S)国际会议”、“海峡两岸人文学科研讨会”等。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辽宁省政府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辽宁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团成员,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沈阳市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