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詹宏伟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姓名:詹宏伟 性别:男 职务职称:教授 出生年月:1969年4月 籍贯:湖北武汉 个人简历: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法学学士学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哲学硕士学位,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重庆三峡学院博士联谊会负责人、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和硕士生导师。 【开设课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科)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 3.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本科) 4.中国哲学智慧(本科) 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研究生) 6.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研究生) 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展方式转型论”(主持,结项)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模式的哲学研究”(第一主研,实际主持人,结项)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第一主研,结项)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建设研究”(第一主研,在研) 5.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社会基本矛盾视野中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研究”(主持,在研) 6.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我国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主持,在研) 7.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科研创新(团队)2015-2017年(团队负责人,结项) 8.主持重庆教委和校级项目6项 【获奖情况】 1.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人民奖学金二等奖(博士论文全优通过); 2.2014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本科组); 3.2012年重庆市万州区青年优秀人才; 4.2012年重庆三峡学院科研个人贡献奖; 5.2013年重庆三峡学院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6.2012年重庆三峡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7.2014年重庆三峡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8.2012年重庆三峡学院政法学院科研贡献一等奖; 9.《论重庆发展的“两级雁阵战略”及其理论蕴含》获第十四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三等奖; 10.2009年《新中国社会主义观的演进与中国模式的生成和发展》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征文优秀奖。 11.2018年3月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认真负责鉴定专家”。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研究 3. 经济哲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著述】 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兼论乡村振兴中的产权改革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20(1). 2.博弈论视野下发展方式转型难题的破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7). 3.论两种实践模式及其有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一个总结[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5). 4.汤因比“挑战-应战理论”及其对深化“矛盾-发展理论”的启发——兼论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启[J].理论月刊,2017(8). 5.重新理解“破”与“立”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17(9). 6.解读中国改革的理论及其深化—一一种人本视野下的分析[J].理论探讨,2013(4). 7.对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哲学辩护的批判性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CSSCI, 独著). 8.也说中西文明的互补与融合[N].光明日报,2015-4-16. 9.论发展方式转型规律—一种哲学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1). 10.让西部地区成为吸引后留住人才的洼地[N].重庆日报(思想),2014-1-23. 11.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 12.新中国社会主义观的演进及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 13.解决矛盾的两种方式与发展方式转型[J].江汉论坛,2011(8). 14.论三种主体及其区分[J].学术论坛,2011(6). 16.中国的崛起方式与中美关系—一一种博弈论的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5). 17.从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5). 18.唯物史观的个人主体视野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3). 19.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主体论与中国道路[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 20.论增强人民改革开放的主体意识[J].社会科学家,2013(3). 21.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2.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问题的破解[J].生产力研究,2009(12). 23.新中国社会主义观与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 24.中国改革: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复归——兼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 25.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再审视[J].人民论坛,2012(9). 26.利益格局调整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发展模式转型[J].人民论坛(理论前沿),2011(2). 27.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2(2). 28.个体理论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和解——兼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条独特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4(1). 29.转变教材观 破解教学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1). 3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规律”问题及其破解[J].高教学刊,2015(6). 31.多元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 3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三大基本问题的解答[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3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的规律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11). 34.论重庆发展的“两级雁阵战略”及其理论蕴含[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5). 35.也论中国模式[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5). 3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种教材观评析 [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37.重温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 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兼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5). 38.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0). 39.由尼采文化哲学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J].湖北社科科学,2005(3). 40.中国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41.中国模式的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42.发展方式转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学术兼职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社科专家库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鉴定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