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鹏

个人简介

职务: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纤维材料技术 团队负责人 简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纤维材料技术团队负责人。最初从事自增强工程塑料的结构与流变研究(中科院化学所,2001-2006),而后通过高速熔纺技术制备出超高强聚酯纤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2006-2009)。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点项目课题、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等课题,近五年获竞争性科研经费1600余万元,主持研发的PLA/PHBV纤维(商标:禾素)入选《中国生物基纤维及其原料科技与产业发展(30年)路线图》。已在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8项,已获授权26项,转让或许可企业实施8项,申请国际PCT专利3项,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 建有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较为全面的纤维制备、改性及表征试验平台,包括:双组分复合熔融纺丝试验机、湿法纺丝试验机、UHMWPE纤维冻胶纺丝试验线、熔喷无纺布试验装置等,可进行克至千克级的纤维研发,已开发出高强/细旦UHMWPE纤维、生物基可降解化学纤维(PLA、PLA/PHA等),正在开发超高强/细旦UHMWPE纤维、复合型功能(石墨烯复合、抗静电、抗菌等)纤维及微纳米无纺布。团队于2005年成立,首任负责人为顾群研究员,现任负责人为陈鹏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12年12月至今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研究员 博导 团队负责人 2009年4月—2012年12月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副研究员 硕导 2006年7月—2009年3月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博士后 【教育背景】 2001年9月—2006年6月 中科院化学所 理学博士 1997年9月—2001年6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学学士 已在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7项,获授权2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专利】 1、一种可再生的纳米碳材料涂覆纤维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711497919.6 2、一种轻质抗静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611260080.X 3、纤维、单向布、包括该单向布的层压板、管及其应用,申请号:201610079586.4 4、一种以聚烯烃为基体制备活性碳纤维的方法,申请号:201510522229.6 5、一种高分子复合导电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432062.4 6、一种含部分还原石墨烯的高分子复合功能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430677.3 7、一种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410142731.X 8、一种聚乙烯醇复合母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410140344.2 9、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石墨烯抗静电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317580.2 10、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160242.2 11、一种自增强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123506.2

研究领域

致力于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可降解)化学纤维、复合型功能纤维及无纺布的制备、改性与应用,与国内外多家化纤原料、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先进纺织及服装厂商、院校长期稳定合作。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Surface-conductive UHMWPE fibres via in situ reduction and deposition of graphene oxide. Materials & Design.2018, 148:167-176. 2、Preparation of green chelating fibers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Cd(II) in aqueous solu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8;53 (3) :1-13. 3、Effect of sulfonation with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carbonizability of LLDPE fibers.Polymer Bulletin.2016 , 73 (3) :891-908. 4、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polylactide/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PLA/PHBV) blend fibers. Polymer, 2015, 68:183−194. 5、Nanostructures of Sterecomplexpolyactide in Poly(L-lactide) doped with Poly(D-lactide).Macromol. Chem. Phys, 2015, 216(10):1120−1124. 6、Direct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Unique Precursor Morphology in the Melt-Spinning of Polyesters.Macromolecules, 2009, 42 (15):5437–5441. 7、Increasing Lamellar Twisting Frequency with Poly(lactic acid) Segments Incorporation in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Ring-Banded Spherulites. Macromolecules, 2011, 44 (8):2918–2925. 8、Morphology evolution of a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confined by highly packed glass beads in polycarbonate. Polymer 2005, 46:7652–7657. 9、Increased flow property of polycarbonate by addinghollow glass beads. PolymEngSci, 2005, 45:1119–1131. 10、Effect of glass bead packing on thefibrillation of liquid-crystalline polymer in polycarbonate.J PolymSci B: PolymPhys, 2006, 44:1020–1030.

学术兼职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委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东亚区分会会员,受聘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技术专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评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