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德昭

个人简介

姓名:张德昭 性别:男 学历: 四川大学,哲学专业,1987年7月,获哲学学士学位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94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3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奖励: 重庆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重庆大学首届研究生教学优秀教师 开设课程: 《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本科通识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硕士生专业课); 《自然辩证法》(硕士生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生公共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公共课); 《经济理论与社会》(MBA); 科研项目: 2014年-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大项目,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暨管理模式 研究(主持) 2010.07-2013.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项目编号:CDJSK10019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主持) 2009.07-2011.1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09XZX004),生态经济 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主持) 著作: 2013,《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专著,李树财为第二作者),科学出版社 2006,《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专著、独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副主编,科学出版社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文章: 2013,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学术不端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第5期 201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重庆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4期 2010,“论生态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伦理学研究》第4期 2010,“整体论、以人为本与可持续——从生态维度看当代发展理论的共 同旨趣”《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8,“解释模式的转换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兼论生存论视野的科学与人文 《教学与研究》第1期 2008,“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2007,“塑造学术人格,培养人文情怀”,《自然辩证法通讯》第3期 2007,“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生态建设”,《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5期 2006,“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期 2006,“环境伦理学与后现代主义”,《教学与研究》第8期 2006,“开启智慧:创新型教育的核心”,《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期 2005,“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折与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第5期 2005,“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4期 2005,“当前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几个观念问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7期 2005,“论环境伦理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2004,“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期 2004,“论动物解放/权利论的天赋价值范畴”,《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期 2002,“论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的张力”,《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期 2002,“反邪教斗争与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第8期 2001,“知识经济与道德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第5期 1999,“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论”,《毛泽东思想研究》第6期 1998,“邓小平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力论”,《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期 1997,“试论科技意识”,《自然辩证法研究》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997,“社会转型时期的伪科学现象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0期 1995,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

学术兼职

社会职务: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